頤養通養老提示:老人生活中需少些固執

劉奶奶年輕時外向隨和、通情達理。退休之後,後輩們慢慢感覺她越來越倔,難以溝通。比如,她曾買了一款不知名的保健品,在權威網站上查不到相關信息。家人擔心是偽劣產品,勸她不要吃。但劉奶奶仍舊堅持,說鄰居吃了后,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好多了。誰若繼續勸說,劉奶奶就會發火:「你們是不是嫌棄我活得太長了啊?」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生病不願意去醫院、吃剩菜剩飯、買新衣不穿、給錢留著不花等。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家裡的老人固執,一旦認定的事情,不論怎麼勸說,都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最後常落得不歡而散。為此,有人就認為「歲數越大越固執」是人格變化的普遍趨勢。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看,晚年人格反而會保持穩定性,外向隨和、通情達理的人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僵化、固執己見,老人同樣可以保持性格的靈活性。

Advertisements

  既然僵化、固執不是老年人性格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覺得老人固執呢?第一,從老人適應晚年生活的角度來看,邁入老年,他們的生活不斷地發生變化:脫離原來的工作崗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固定收入;身體沒有了以往的精力,眼睛不再那麼好使、耳朵不再那麼靈敏,各種疾病慢慢爬上身;漸漸失去了許多朋友與親人,甚至是相依為命的伴侶,自己也在慢慢被死亡吞噬……這些變化都會給老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需要自我和家人及時進行調整,否則會使心理長期處於脆弱狀態,變得僵化、封閉,緊緊抓住一些自認為正確的東西不放。這時,他人的勸解是很難達到效果的。

第二,從隔代溝通的角度來看,雖然老人身體逐漸衰老,變成需要照顧的角色,但心理可能還停留在「你們是我一手帶大的孩子,我經歷的事情比你們多,所以你們得聽我的」的狀態下,會下意識地將後輩的建議忽視;而後輩則認為自己獲得信息的渠道多,也更全面、更科學,傾向於將老人的想法看作是錯誤的,得按照自己說的來。兩者在溝通前已預設「對方是錯的」心理,導致誰也說服不了誰,都認為對方固執、不聽勸。

Advertisements

你是個固執的老人嗎?你身邊有固執的老人嗎?在應對「固執」這個問題上,老人可以嘗試的是「接納」:接納自己在慢慢變老、靠近死亡,接納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一手帶大的孩子。可學習在76歲才開始繪畫、80歲成名的摩西奶奶的心態,她曾說:「今年我100歲了,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這一天里我是儘力開心、滿足的。我不知道怎樣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儘力接納生活賦予我的,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對於家人來說,可以在關心老人身體的基礎上,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即使不認同老人說的事情,也不妨礙傾聽他的看法、經驗和故事。就像摩西奶奶對後輩們的描述那樣:「(曾孫輩們)喜歡圍坐在我身旁,不嫌曾祖母絮叨,聽我說些老掉牙的人生感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