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補氣,無汗補血,艾灸是氣血的發動機

夏天天熱,容易出汗,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說明人體經絡通透,出汗可幫助身體散熱和排毒。

但有兩類人的汗就不太正常,一是動不動就汗流浹背,一是怎麼都不容易出汗。這兩類人夏天都比較難熬,因為汗出得太多,身子會感覺發虛,汗血同源,出汗多容易傷血、傷元氣;汗出得太少,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又不能及時排除。

但是這類不適,西醫檢查似乎又查不出什麼問題,中醫卻有說法:衛氣虛則多汗,營血虛則無汗。這話出自清代醫學家程文囿所著的《醫述》。

一、為何說氣虛多汗,血虛無汗

首先我們這裡的多汗不是指盜汗,即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盜汗多由陰虛而致,而白天的多汗多由氣虛所致。

衛氣屬陽,行於脈外,如同衛士守護著體表,衛氣虛會導致「衛表失固」,門戶大開,皮膚的腠理少了這個衛士的保護則門戶大開,體內津液易外泄,出現多汗,出汗多僅補水,治標不治本,因為根源在於氣虛。

Advertisements

古代醫家有「自汗多屬陽症」之說。「陽」與「氣」常相提並論,在生理情況下,稱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而在病理情況下,常稱陽氣虛衰或氣陽不足,即所謂「氣虛之甚者為陽虛」。

所以在不少出汗病例中,既有陽虛的癥狀,又有氣虛的癥狀。表現在:神疲肢軟,少氣懶言,汗出畏風,容易感冒;或特別怕冷,喜吃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營血屬陰,內有津液,如果營血虛了,我們體內的津液因之而不足,會出現無汗的癥狀。許多月經不調,比如經量少的女性朋友,一般都很難出汗,其實就是血虛的原因。

二、到底是誰「偷走了」氣血?

1、思慮過多

對人體氣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緒。脾統血,過多的思慮最傷脾;肝藏血,一旦肝鬱氣滯過久,氣血必虛。很多人吃完葯或者艾灸后感覺很累,其實這就是氣血虧虛的反應,說明人體回到蓄養狀態了。

Advertisements

2、快節奏的生活

包括追求刺激,這些做法都極大地透支人體庫存的元氣。

熬夜是消耗氣血的主因。因為晚上主陰,白天主陽。血就是陰,晚上是養血的時候,你不睡,怎麼可能不氣血虧呢?

三、血虛無汗的灸法

第1步: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補氣血,第一步是健脾暖胃。氣血虧虛,光靠吃很難解決的,因為脾胃本就不好,難以消化吸收,還是需要用艾灸等方式來進行經絡調理。

最調脾的穴位:中脘穴、關元穴、陰陵泉、足三里

第2步:養肝血調腎精

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此外,「人卧血歸肝」。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腎主精生髓,能化生氣血。沒有了腎陽的溫煦,脾胃的消化就出問題。沒有腎陰的滋養,肝陽就會偏旺。艾灸是補腎的第一大法,更是養血的良方。

護肝的穴位:肝俞、期門、太沖、行間

養腎的穴位:腎俞、命門、太溪

四、氣虛多汗的灸法

如果你是肺氣虛:氣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取穴:太淵、肺俞、太溪

肺氣虛的話,刮痧配合艾灸,治療如虎添翼,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中醫講,「肺主白色」,除了山藥,多吃一些白色食物,如百合、梨、銀耳、馬蹄、麥冬等,都有助於保護肺氣。

如果你是脾氣虛: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適,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黃。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合谷。用灸既能提神回陽,又能祛邪除濕,治療脾氣虛非常對症。

五、艾灸出汗,排的全是毒素

夏季,溫度高,濕度也高,濕氣要有去處,夏季最簡單的除濕方法就是出汗。很多人反映,艾灸後會大汗淋漓,尤其是夏天灸,不知道這樣汗下去會不會把自己灸虛。

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此時出汗就是排毒素。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可以灸下太溪、足三里等滋陰的穴位

夏天艾灸時最好不要開空調,灸完后如果要使用,不要正面對著吹,溫度不要開得太低,注意頸部、腹部保暖。

艾灸養生專業公眾號:

【艾灸匠心居】獲取更多精彩灸療資訊

功能:艾灸養生知識發布、在線灸療問診、穴位查詢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