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習慣性脫位?天災人禍各佔一半!

23歲的青青(化名)是一名大三學生,某日在參加學校的籃球比賽時,突然感覺到左肩疼痛難忍,胳膊不聽使喚,同學們當場將青青送進醫院,醫生診斷為肩關節脫臼,做了個手法複位,青青立即就活動自如了,因而,青青並未當一回事,哪曾想到,之後青青的胳膊脫臼次數愈加頻繁,只要右肩活動幅度稍微大就會中招。前幾日,為了拿到放置在頂層的行李箱,青青踮起腳尖、伸高雙手,卻不料「咔嚓」一聲,整個左臂再次從肩膀上「掉」下來。其實,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楊睿主任醫師介紹,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非常常見的,佔全部關節脫位的近一半,尤其是年輕人,一旦發生了第一次的肩關節脫位,即使很好的複位后,也很容易發生第二次、第三次……轉變為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專業的叫法是複發性肩關節脫位。

Advertisements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楊睿主任醫師指出,暑期期間,慣性肩關節脫位在中學生、大學生髮病率特別高。那麼,肩關節習慣性脫位這種壞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這種壞習慣的養成,可謂一半天災,一半人禍 。

說其為天災,也就是先天解剖因素,主要是因為肩關節是人體很特殊的一個關節,狹義的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組成。由於肱骨頭直徑遠大於肩胛盂,且肩胛盂窩非常淺,盂肱關節就像海豹用鼻子頂著的球一樣,鼻子小(肩胛盂面積小),球卻很大(肱骨頭很大)這樣的關節結構使得肩關節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當周圍結構鬆弛或發生外傷時肩關節容易發生脫位。

說其為人禍,是指人為因素主要是由於肩關節脫位常常發生在接觸性運動過程中,如足球、籃球、柔道、摔跤等,另外在交通事故中也很常見。尤其是一些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患者,當其肩關節處於某個特定的位置就會誘發脫位,如籃球的「投籃」、排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仰泳的划水動作等;也有在乘公共汽車,手拉扶桿遇到急剎車時發生脫位;睡覺肌肉放鬆是脫位的也有。「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嚴重影響了患肢的功能,極大地干擾了病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少患者因畏懼發生脫位而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不敢運動,更不敢將手舉過頭。

Advertisements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年齡越小越易肩關節習慣性脫位?

在年齡低於20歲的患者中,其肩關節脫位複發率高達90%以上。 究其原因,年輕患者發生肩關節脫位所需暴力更大,對肩關節破壞性大,往往導致肩關節穩定結構受到嚴重損傷;另外年輕患者酷愛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往往較為激烈,自我控制和保護的意識不強,導致肩關節脫位的幾率增高;最後,有些特殊人群,如體操運動員、游泳運動員、網球運動員等因肩關節活動的特別需要,關節韌帶結構為適應其功能需求變得更加鬆弛,而從事的高強度運動使肩關節處於更加不穩定的狀態,這些都導致肩關節脫位后容易複發。

此外,肩關節脫位還有以下幾類情況。肩關節脫位按照脫位后肱骨頭的位置,可以分為前脫位以及后脫位。其中前脫位臨床最為常見,我們上述的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指的就是前脫位。其中前脫位又可以分為喙突下脫位、盂下脫位、鎖骨下脫位以及胸腔內脫位。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老年人肩關節脫位要注意什麼?

研究發現,首次肩關節脫位在40歲以上的患者,其複發率大大降低,僅為10%,但是老年患者由於肩袖肌群往往嚴重退化,易伴發肩袖損傷。因此老年患者肩關節前脫位,經過手法複位后,如果一直殘存肩部疼痛,且逐漸加重,尤其夜間疼痛明顯,同時感覺肩關節上舉無力,強烈建議到醫院做MR檢查,以了解有無肩袖損傷,在讓專業的肩關節醫師指導治療和康復。

如何克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這種「壞習慣」?

因為最常見的肩關節前下脫位的罪魁禍首已經確定,就是肩關節內的盂唇和盂肱韌帶符合體損傷,肱骨頭正是從這個薄弱區滑出,而且每次脫位常伴有肱骨頭和關節盂骨質的丟失,造成再發脫位的風險進一步增大,所以,目前國際運動醫學界和肩關節專家都建議,對於年輕的因創傷而導致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應儘早手術修復撕裂的肩關節囊韌帶和盂唇,從而有效預防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發生。

現在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手術治療有「傳統切開手術」和「關節鏡微創手術」。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和手術器械的飛速發展,肩關節鏡下手術修復技術越來越成熟規範,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同時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住院時間短等顯著優勢。對於骨質磨損多的情況,仍然有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包括喙突轉移等,均能達到穩定關節防止脫位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