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我們如何做父親

男人婚外性,被抓,他說:「沒辦法,因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這樣的。」

女人反駁,最有力的理由是:「可是,你還是一個父親!」啞口無言。

在電視劇《捫心問診》中,心理醫生的妻子,面對老公愛欲失控,發出一句,更絕妙的、更有心理學頭腦的怒吼——「難道你就像洞穴人一樣,聽憑下半身的指揮嗎?」

這句吶喊,在呼喚男同胞們進化,戰勝本能對人的控制,認同文明社會之一夫一妻制。這一切的前提,都在於男人們認同「父親」這個身份。

——(意)魯格▪肇嘉

介紹世界圖書出版社的一本書《父性》。原書的名字就是《父親》(The Father),中文翻譯為父性,很有深度。這本書原來的副標題就註明是「從歷史、心理和文化深度」看父親這個概念的。

所以,此書不是簡單地講述傳宗接代順序中的父親,也不是簡單地講一般父親的形像或質量。作者魯格•肇嘉是義大利的心理分析家,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主席,所以他是從精神分析開始對父親與父性的意義,並且從佛洛伊德的父親對他的影響開始寫起。整部書中,作者幾乎一直不離開從古希臘開始的歐洲文明史,從古希臘神話和莎士比亞作品的內容解釋父親的內涵與父性的影響力。這本書就是一本聚焦於如何做父親以及歷史上一直存在的父親危機現象的專著。從哲學、道德、榮譽等方面,對於每一個想了解如何做父親甚至如何做男人的讀者來說,都很有閱讀必要。

Advertisements

同時,我還建議您讀一下本書的兩篇中文版序言。這兩篇序言對於中國讀者可能更有針對性,因為魯迅當年也曾經提出過「我們如何做父親」的問題,也說明中國在父親的生產上也早就遇到了危機。從中我們還知道,原來美國在2006年專門出台法律,每年要撥款1.5億美元,專門用於支持「健康婚姻和負責的父親」,其中5千萬美元是專門用來促進和宣傳「父親」的功能和重要性。

確實,如何做一個父親,在當代中國真是太重要的現實問題。雖然說「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他忙碌的背影」,但是一個成功的父親有時又是個缺席的父親。反過來,有些從不缺席的父親,卻又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所以,如何做一個好父親,其實存在著諸多悖論。

父親節的時候,男性朋友們讀讀這本書,應該是開卷有益的。

Advertisements

《父性》

作者:(意)魯格▪肇嘉

譯者:張敏 王錦霞 米衛文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中文版推薦序:

「我有一個好爸爸,可我總是見不到他」——

勝利的父親,缺席的父親

「父親」這個身份認同一般來說,包括了勝利功能: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強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媽媽強大有力,也就是說,你要是個男人,你要很man。

但在最近美國衛生部組織專家編寫的一本《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的手冊中,開宗明義,明確定義了有效的「父親功能」的七個方面:

第一,和孩子的母親培育積極的關係;

第二,花時間陪孩子;

第三,養育孩子;

第四,恰當地規訓孩子;

第五,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護和供養;

第七,成為孩子的模範。

「勝利功能」之所以被徹底刪除,就是因為它的存在構成了「父親悖論」。在傳統社會中,供養、護佑、規訓功能是父親和母親一起完成的,傳道功能是父親和族長、祭司、老師、師傅、上師等人物一起完成的。但是,勝利功能必須由父親一個人完成,這個功能的原型來自「武士」。別忘了男人們首先是獵人、是武士,然後才有了父親這種制度的。

現在很多人說的「好爸爸」,準確地說,是指「貌似好媽媽的爸爸」。「好爸爸」和「堅強的、勝利的父親」這兩個形象是衝突的。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父親也是缺席的,但是那個父親是個勝利的軍人,僅僅這一點,他就贏得了孩子的尊敬和認同。

就像《教父》中的老教父,雖然他是一個黑社會老大,可是他勝利了,當他面臨失去「勝利者」這個位置之時,他的兒子邁克爾馬上就會從一個愛國軍人變成一個青年殺手,維護父親的產業、父親的位置和父親的榮譽。

孩子,尤其是兒子,總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厲害」。這是他兒童般自豪感的一個根基。尤其是,孩子們期望自己的父親能夠勝過母親。

比如電影《駕駛課》中的那個少年,聽到父母離婚,讓他最憤怒的事情是,「爸爸,你作為一個男人,怎麼能夠讓她甩了你,而不是你甩了他。」

「勝利功能」對孩子們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的父親是否是通過違法犯罪獲得勝利的。

——從某種角度上,這是貪官污吏、黑社會老大層出不窮的一個家庭無意識根源。

他們雖然為法律體系不容,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眼中,卻是家族的英雄,這曾經的勝利者雖然進了監獄卻給家族留下了無窮財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就是這個家悲愴的普羅米修斯。

由於勝利功能直接決定了男人的價值感所在,所以大部分男人寧願犧牲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方面,也不願意放棄「勝利者」這個男性表象。

他們想出來的解決這個「父親悖論」的方式就是——給錢!你需要養育嗎?我可以給你請保姆。需要保護嗎?我可以雇六個保鏢加三隻藏獒……

正好,現代社會恰恰是可以提供這種需求的滿足的。我在內環高架上看到,一武術學校的招生廣告語就是,「你安心賺錢,孩子,我們來管!」

從某種角度來說,「缺席的父親」也許恰恰是父親功能進化中,人類的無意識合謀。

「缺席的父親」在美國這百年的歷史來看,集中於富有階層和貧民階層兩段。富有階層之所以父親缺席,就是因為父親去打拚,努力成為一個「勝利者」了。這表面上看起來很不符合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規律,但是確實符合終身發展的規律。

一朋友告訴我,「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他忙碌的背影。」這個朋友已經50多歲了,他也成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人,一個缺席的父親但卻是勝利的男人。

讓一個6歲的孩子來選擇,他會選擇父親不要缺席做個「好爸爸」,可是到他16歲,他發現父親是個窮鬼、是個軟蛋,事情就不一樣了。

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個方面雖然重要,但是你或多或少可以用錢買到,但是「勝利者」只能親力親為,在成為勝利者的過程中,才可能賺到很多錢,雇傭其他人來承擔供養、護佑等功能。

這就是進化歷程中男人們的選擇,他們優選選擇了成為「勝利者」——在當代社會,也就是「有錢人」——在其他父親功能上缺席或者把這些功能轉讓給母親,或者外包給其他人。

在中國歷史上,「父親危機」的出現,可能要比美國的歷史還要長。如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的西門慶和賈寶玉,就分別象徵著父親危機下的父親意象和兒子意象。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我們生活中仍然到處是西門慶一樣的父親,我們的兒子也越來越像寶哥哥一樣——被一群女人團團圍住,對男人、對父親不是那麼認同。

這場危機也許是在中國制度化的儒—道—釋互補系統中,父親的勝利功能很多朝代都受到壓抑和剋制,直到外族入侵才被激活。而父親的傳道功能在儒家體系中,很多時代至少在話語層面是不完全的,直到宋明理學之後。儒家的「道統」好像才是在形而上學層面上比較圓滿的。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說,當中國歷史上每次父親功能得到支持后,就會帶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富強,然後,就出現衰落和異族入侵呢?

所以,美國今天的「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歷史,是不是也是中國昨天的歷史?而美國今天的歷史,也是中國明天的歷史?

而中國今天的騰飛,是不是和一個個強烈認同「父親」和「父權」的民工和鳳凰男有關?

而中國日後的衰落,是不是和這些人的孩子在生命中學會,世界上最好的不是父親,而是父親帶來的錢,尤其是「花錢」最終會變成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需要寫作一本中國版的《父性》來回答。

作者:李孟潮

(執業醫師,國際心理分析協會會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