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診斷:慢性骨髓炎的影像診斷

女,23歲,右大腿反覆腫痛3年。查體:右大腿粗大,壓痛。

慢性骨髓炎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概述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急性炎症消退後留有死骨、竇道和死腔時稱之為慢性骨髓炎。大多數病例是由於急性期延誤診斷及治療或治療不當發展而來,該病呈慢性經過,病程長,常反覆發作,不易根治,易造成病殘,少部分病例可因皮膚長期炎症刺激而發生癌變,嚴重危害老年病人的身心健康,在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

二、病因與分型

大多數病例是由於在急性期治療不當或不及時發展而來。部分病例是致病菌毒力低,機體抗菌能力強,一開始就表現為惡急性或慢性。開放性骨折感染的骨髓炎部分表現為慢性。部分病例是因為軟組織感染后再侵及骨膜及骨質表現為慢性經過。其致病菌最常見的依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但病程長伴有竇道形成或創面較大者,常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

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四肢長管骨慢性骨髓炎,特殊部位慢性骨髓炎;按病變範圍可分為:局限性與廣泛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按致病菌侵入途徑及感染形成過程分為:慢性血液性骨髓炎、外傷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及醫液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在骨內遺留感染病變、死骨或膿腫,則可轉為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病變可遷延數年、十年甚至數十年,局部竇道流膿,有時可流出死骨。

三、影像診斷要點

X線主要表現為廣泛的增生、硬化,骨膜新生骨顯著,甚至形成骨包殼,大片骨壞死膿腔和瘺道形成。骨內膜增生致髓腔變窄甚至閉塞消失,致使骨密度明顯增高。骨外膜增厚、增濃,其深層與骨皮質融合,表面形成層狀,導致骨幹增粗,輪廓不規整。較大的死骨易於發現,小的死骨可為明顯的骨硬化所掩蓋。CT比X線更容易發現死骨。慢性期,軟組織腫脹仍存,時輕時重,甚至形成局限性軟組織膿腫,邊緣比較清楚。慢性化膿性骨髓炎趨向癒合時,膿腔及死骨消失。骨質增生硬化逐漸吸收,骨小梁逐漸清晰,骨髓腔又重新出現,骨皮質外形亦漸趨變平,厚度亦趨正常,但骨的畸形可持續存在一個較長時期。

死骨和包膜形成是慢性骨髓炎的特徵性改變,並可伴有周圍軟組織膿腫或竇道,在MRI中上述病變具有各自的信號特徵閉:死骨在T WI和 r2WI中均為低信號,增強后也無明顯強化;骨髓腔內活動性炎症為不均勻長T1、長T2信號,而慢性纖維化組織和硬化骨在TlWI和T2WI中均為低信號;竇道為直線狀或曲線樣T2WI高信號影, 由髓腔延伸至周圍軟組織;骨髓和軟組織膿腫在TI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增強后見膿壁強化。

四、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及體征、x線攝片表現,診斷典型的化膿性骨髓炎並不難。但非典型病例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骨腫瘤主要是硬化型成骨肉瘤,在病理本質上與骨感染完全不同,在骨科臨床處理上更有截然的區別,所以正確的鑒別診斷尤為重要。硬化型成骨肉瘤與低毒感染的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在臨床和x線攝片表現上十分相似,但硬化型成骨肉瘤無感染史,發展迅速,劇烈疼痛,夜間疼痛更為劇烈,血清鹼性磷酸酶多高於正常。而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具有急性感染史,多從急性發展而來,病程長,進展緩慢,時常反覆,多有竇道形成。

2.未分化網狀細胞肉瘤90%多見於30歲以下患者,老年人極為少見,主要癥狀是疼痛,初起為間歇性疼痛,很快發展為持續性,且難以忍受,患者於早期即可引起廣泛轉移而死亡。X線攝片表現主要為松質骨骨小梁不清晰,出現多個細小的邊界模糊區。新生骨呈層狀骨膜增生「蔥皮狀」改變,骨內緻密硬化,針狀骨及大理石樣改變,可出現膨脹性骨質破壞,形成菲薄的骨性包殼。主要侵犯長骨骨端及骨幹。

3.骨樣骨瘤多見兒童及及青少年,50歲以上少見。主要癥狀是夜間出現鈍痛或刺痛,初起時輕微、間斷,后變為持續性,服用少量水楊酸可使其緩解。位於長管狀骨的骨樣骨瘤常發生在骨幹上,在骨皮質內有一放射性透明陰影,這一陰影稱之為巢穴,巢穴內可以有不同程度鈣化灶。巢穴周圍是由硬化骨質包繞並伴有骨皮質增厚。這是由於骨膜下及內骨膜新骨形成所致。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同一骨可以有幾個骨樣骨瘤,每一個骨樣骨瘤都有著自己的巢穴。骨樣骨瘤周圍硬化帶的反應範圍不一,有時可以將巢穴完全充滿,其巢穴是否存在以及其形態應藉助X線斷層或CT進一步檢查,加以確定。

五、討論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在骨內遺留感染病變、死骨或膿腫,則可轉為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病變可遷延數年、十年甚至數十年,局部竇道流膿,有時可流出死骨。

影像診斷要點X線主要表現為廣泛的增生、硬化,骨膜新生骨顯著,甚至形成骨包殼,大片骨壞死膿腔和瘺道形成。骨內膜增生致髓腔變窄甚至閉塞消失,致使骨密度明顯增高。骨外膜增厚、增濃,其深層與骨皮質融合,表面形成層狀,導致骨幹增粗,輪廓不規整。較大的死骨易於發現,小的死骨可為明顯的骨硬化所掩蓋。CT比X線更容易發現死骨。慢性期,軟組織腫脹仍存,時輕時重,甚至形成局限性軟組織膿腫,邊緣比較清楚。慢性化膿性骨髓炎趨向癒合時,膿腔及死骨消失。骨質增生硬化逐漸吸收,骨小梁逐漸清晰,骨髓腔又重新出現,骨皮質外形亦漸趨變平,厚度亦趨正常,但骨的畸形可持續存在一個較長時期。

六、鑒別診斷

1、骨肉瘤:骨肉瘤骨破壞邊界模糊,並有瘤骨的出現。骨膜反應無修復趨勢,無死骨,短期內隨訪骨質破壞區擴大、瘤骨增多,骨膜反應層次模糊、甚至突破骨膜形成軟組織腫塊。

2、骨樣骨瘤

位於長管狀骨的骨樣骨瘤常發生在骨幹上,在骨皮質內有一放射性透明陰影,這一陰影稱之為巢穴,巢穴內可以有不同程度鈣化灶。巢穴周圍是由硬化骨質包繞並伴有骨皮質增厚。這是由於骨膜下及內骨膜新骨形成所致。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同一骨可以有幾個骨樣骨瘤,每一個骨樣骨瘤都有著自己的巢穴。骨樣骨瘤周圍硬化帶的反應範圍不一,有時可以將巢穴完全充滿,其巢穴是否存在以及其形態應藉助X線斷層或CT進一步檢查,加以確定。

七、治療

1.治療原則

(1)術前、術中、術后要進行抗菌藥物治療。

(2)行病源清除手術。

(3)急性發作時,全身抗生素治療及手術切開引流術。

(4)惡變、或晚期多次手術、功能已喪失者,可行截肢手術。

2.用藥原則

(1)就診患者,抗生素多用口服或肌注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

(2)住院手術患者,以靜滴、肌注為主。術前、術中、術後用葯至術后2周,同時輔以支持療法、輸血、血漿和人體白蛋白等。

(3)急性發作期患者須大劑量抗生素靜滴或早期切開引流手術。

(4)晚期患者、術后傷口延期癒合或多次手術未愈者,應採用支持療法、抗生素、對症治療等綜合治療,療程據病情相應延長。

微信公眾平台(ezhenduan521)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