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二)

睡眠障礙(二)

中醫中藥的治療

中醫指失眠為不寐,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徵。本病為臨床常見病。證情輕重不一,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易醒,或時寐時醒,或夜寐不實,甚則可徹夜不眠。不寐的病因有情志所傷,五臟精氣耗損;或勞倦思慮過度,精血暗耗;或大病、久病、產後、年老等致氣血虧虛。或素稟不足,心虛膽怯;或飲食不當,致胃氣不和,痰熱內擾等多方面。其病機關鍵在於心神失養或心神被擾。本病的辯證可分為陽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虛膽怯、肝鬱血虛、痰熱內擾、胃氣失和等證型。中醫治療不寐有很多方法,例如:氣功療法、中藥、針灸、食療以及推拿、按摩。

氣功療法

1. 肝鬱化火型。六字氣訣:選用噓字訣,每日2—3次,每次12—36遍。

Advertisements

2. 胃腑不和型。①六字氣訣:選用呼字訣,每日2—3次,每次12—36遍。②八段錦:選用調理脾胃須單舉,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③常規保健功:摩腹,每日3—4次,每次轉24—48次。

3. 陰虛火旺型。①八段錦:選擇搖頭擺尾去心火,每日2—3次,每次左右各轉30—50圈。②保健功:擦湧泉,每日1—2次,每次擦左右足心各100次。

4. 心脾兩虛型。①內養功:坐式或卧式均可,意守丹田,每日2次,每次30分鐘。②放鬆功:放鬆功是以放鬆練習為主,松靜結合,互相促進的一套靜功基本功法。本功法可寧心安神,活躍氣血,協調臟腑。

在整套放鬆功中,最基本的功法是三線放鬆功。三線放鬆功是通過有步驟、有節奏地依次注意身體各部位,結合默念「松」字,逐步達到使形體放鬆,自然舒適的狀態,從而解除精神和形體的緊張,使緊張和鬆弛趨於平衡協調。同時使意念集中,使雜念得以排除,使心神安寧、氣血通調、臟腑協調。練習時採取靠坐或仰卧式。頭部端正,輕閉雙目,或目露一線之光,嘴唇閉,面帶微笑。靠坐式兩手輕放大腿上,兩足自然分開,與肩等寬。仰卧式要求四肢自然伸直,兩手分放身旁。待按上述要求擺好姿勢后,做叩齒,攪海咽津,摩腹等保健功法。三線放鬆功的3條路線分別為:

Advertisements

第一條線:頭部兩側——頸部兩側——兩肩——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兩手——10個手指。

第二條線: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膝關節——兩小腿——兩腳——10個腳趾。

第三條線: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面——兩腘窩——兩小腿——兩腳——兩足底。

按上述三條線的順序,自上而下依次放鬆。即先注意第一個部位,同時默念「松」字,再注意下一個部位,再默念「松」字。依次進行下去。每放鬆完一條路線,即在這條路線的最後一個部位意守一下,意守時間1—2分鐘。即分別意守中指尖、大腳趾、湧泉穴。

當3條線依次放鬆完畢后,再將意念集中在臍部(或根據不同情況意守其他指定的部位),意守3—4分鐘。上述三條線依次放鬆完畢為一個循環,每次練功需做2—3個循環,然後靜養1—2分鐘,收功。在默念「松」的時候,如遇到某一部位,或幾個部位,沒有達到放鬆的感覺,或松的感覺不明顯時,不必追求,要任其自然,不要將注意力仍然停留在這些部位,可按著練功線路,繼續進行下去。默念時不要出聲,快慢要適宜,須在練功中多加體會,調整適度。

放鬆法

1分段放鬆法。將身體自上而下分段進行放鬆。常用的分段方法有2種。

(1)頭部——兩肩——兩手——胸部——腹部——兩腿——兩足。

(2)頭部——頸部——兩上肢——胸腹背腰——兩大腿——兩小腿。

練功時先注意頭部,默念「松」字2—3次,再注意下一部位,周而復始,放鬆2—3個循環。適宜於初練功者,或對三線放鬆功感到部位太多,記憶有困難者。

局部放鬆法。在三線放鬆功的基礎上,單獨地進行放鬆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一緊張點,默念「松」20—30次。適宜於較好地掌握了三線放鬆功,而且有必要、有可能對病灶或緊張點進行放鬆的病人,如青光眼、哮喘、肝病病人,可分別對眼睛、氣管、肝實施放鬆。宜採用仰卧式為主。

注意事項:

(1)要做好功前準備,做幾節保健功,避免緊張。

(2)陽亢者,如有頭脹痛,可採用靠坐,平坐式;氣血兩虧者,內臟下垂者,宜採用仰卧式。

(3)對三線上的注意點,其部位宜大,意念不宜過重。

(4)採用自然呼吸。胸腔脹滿者,可適當加強呼吸。

(5)練功過程中,一般先注意一個部位,隨後意念向下一個部位過渡,同時默念「松」字。肝陽上亢者、頭部癥狀明顯者在意念運用上可採用由內向外或由注意點向下方放鬆的誘導方法;氣血不足、神疲體弱者,不宜多次循環放鬆。宜選用倒行放鬆法或意守臍中的方法。

(6)在進行放鬆練習后,除一般意守肚臍外,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心肝火旺者,可意守湧泉或大敦穴;脾胃運化失常,腹脹腹痛者,可守足三里;腎陽不足、陽虛明顯者,可守命門;有心悸癥狀者,可守中沖穴;陽亢以致煩躁不寧者,可守外景。

松靜功

通過松靜功的練習可達到放鬆和入靜的要求,可起到寧神行氣、調理臟腑、防病祛病的作用。

姿勢:坐勢、卧勢、站勢均可,其中以坐勢較易放鬆,站勢次之,卧勢主要適用於久病體弱的練功者。站勢和坐勢練功,兩眼可半閉或微睜,如覺得站、坐不穩時,眼睛即可睜開。

呼吸:從自然呼吸開始,逐步過渡到腹式深呼吸。

意守:以自己的意念體會放鬆,隨後可意守中丹田,也可意守外景或「放眼遠眺」。

練法:擺好姿勢后,微閉兩目或留一線之縫,守神調息,隨即放鬆入靜。放鬆的方法是:配合呼氣從頭部緩緩地放鬆到中丹田(也可沿脊柱放鬆到腰部的「命門穴」)同時兩上肢由肩胛部放鬆到肘部,自然地吸氣后,再配合呼氣,從中丹田(或從腰部的「命門穴」)放鬆到骶髖部,兩上肢同時從兩肘放鬆到兩手。自然地吸氣后,再配合呼氣,從骶髖部經兩大腿放鬆到兩腳心處。隨著放鬆和引氣下行,意想如牛毛細雨緩緩下落(低血壓者不用此法);也可意想如淋浴時溫水從頭部緩緩下淋全身那樣輕鬆舒適,亦可隨著身體的放鬆,在呼氣時配合默念「松」字,誘導形體和精神放鬆。邊放鬆邊入靜,兩者相輔而行,以達到松靜的目的。

當放鬆到兩腳心后,注意力就不再轉移,一直注意兩隻腳的腳心處,意想兩腳如老樹生根。這種方法叫「意守湧泉法」。也可根據身體情況意守「中丹田」或「命門穴」。

練習意守湧泉穴有些基礎后,也可隨呼吸進行升降的鍛煉。方法是,隨呼氣將「氣息」自中丹田降至湧泉,稍停片刻后,再隨吸氣將「氣息」自湧泉經兩腿、漸至命門引至中丹田。如此,一呼一吸,氣息一降一升,反覆練習。此法也叫「中丹田——湧泉氣息升降法」。按此法練功時,也可與意守中丹田或自然呼吸等交替進行。

收功:準備收功時,不論意守何處,都要把意念活動逐步地轉移到中丹田,意想從身體各部把氣息緩緩地向中丹田集聚,這就是所謂「氣總歸元」。初學者可將一隻手的掌心(左、右手均可)按在肚臍部(可以隔在衣服外面),另一隻手的掌心貼在這隻手的手背上,兩手同時自肚臍中心向左(順時針方向),由內向外,由小圈到大圈緩緩地推轉20—30圈,停穩於心窩部,最大一圈上不過心窩,下不過恥骨;稍作停頓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做同樣的推轉,停穩於肚臍處。隨後,輕捷兩手,睜開雙目,接著活動身材。

注意事項:

(1)意守部位可根據病情靈活確定,最好由氣功師根據練功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確定意守部位。

(2)收功不能草率,不能流於形式,必須把氣息收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