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症與貪食症

進食障礙主要表現為紊亂的飲食習慣和不適當控制體重的行為,經常與其他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和物質依賴併發。不良飲食習慣及對體重過高的擔憂影響了患者的社會功能。進食障礙往往開始於青少年期,患者大部分為女性(美國,200萬女性)。 進食障礙中,最主要的是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貪食症(Bulimia nervosa, BN)兩種。


總而言之,厭食者體重絕對偏低,貪食者體重不偏低。厭食者因為對飲食的控制而充滿自豪,貪食者則因為對進食失去控制感到羞恥。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存在肥胖恐懼,強烈且不合理地害怕變胖,即使本人已經異常消瘦。對苗條的追求是試圖獲得自我控制感及維持人格自主性,但其心理背景,往往是強烈的無助感和無用感。堅決採取「減肥」措施,開始是節食,後來可變為完全避免實用任何含有高糖分高蛋白的食品,並有過量鍛煉。有些在禁食期間伴有暴食,這是一種不能自控的行為。但暴食後有清除行為。雖然控制飲食,但花很多時間研究關於食物的資料,思考和計劃他們的膳食。閉經/性功能障礙。體像障礙。常伴有情感障礙或人格障礙,抑鬱或偏執。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存在對肥胖的過度恐懼,非常在乎自己的體重和外形。往往在追求苗條的動機下開始控制體重(節食、低熱量食品)。經過一段時間的控制,因為抑鬱情緒(悲傷、孤獨、空虛、孤立)或壓力過大而陷入暴食,因為暴食有短期緩解效應。暴食行為的特點是在2個小時內攝入明顯過量的食物,且此時失去自我控制感。暴食會帶來更嚴重的自尊受損和罪惡感,從而陷入清除行為,包括催吐、導瀉、過量鍛煉等。自我評介過分地受體重或體型的影響。幾乎不存在體像障礙。體重正常或輕微偏低。一般 青春期起病(16~19)。

進食障礙的發病原因

1.社會文化背景 –社會壓力和社會取向 –媒體對「苗條」的鼓吹被個體所內化

2.學習理論 –進食障礙是一種體重恐懼引發的系列非適應性癥狀

–擔心發胖-焦慮-催吐或運動-獲得自控感和信心、快樂

3.認知理論 –因為我能控制體重,所以我能控制一切。

4.生物學理論 –大腦中控制飢餓感和飽足感的結構出現異常。還有遺傳因素的影響。

對進食障礙的治療

1.體重很低的厭食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療(20%的厭食症患者死於自殺或低體重相關併發症)。

2.認知行為療法 –對「肥胖」與自我挫敗相關的觀念進行挑戰。–認識到暴食行為和清除行為的生理嚴重性(僅對貪食症或具有清除行為的厭食症適用)。

3.藥物 –抗抑鬱葯等。

作者:梁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