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三焦經)

針灸穴名解(三焦經)

高式國著

三焦、手少陽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人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須(出頁)。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交頰」二字可刪去)。

關沖

《靈樞經》「手厥陰之脈,……。其支者,別走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穴承手厥陰之脈,由勞宮分佈支線,直出無名指外側端,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即外關穴也。故本穴治症,多與外關同。猶如外關之附穴也。穴在少沖,中沖之間。故亦名之以「沖」,而曰「關沖」。意其與內關、外關通也。治口乾,喉痹、胸中氣噎、目昏、掌熱、煩滿、目翳、臂痛、小兒驚厥等症。

Advertisements

液門

本穴治咽痛、目澀、耳聾、齒痛、寒熱、狂疾、及傷津而致乾燥之症,均可取之。俾生津液,有刺本穴,而津液立生者,故名「液門」。又治臂痛手背腫等症。均宜瀉法。

按汗、尿、唾液、均液也。若液出及門,刺而促之,以助其發動之力,於理則可。故曰「門」。若使枯井生泉,則恐未必。四十年前,余治一戰汗未出者。其人抖擻呻吟,家人驚懼,□夜扣門,延余求治。一針甫下合谷,汗立出而戰立止。由此觀之,液門生津則可,若謂其針下生津,或即刺合谷而得汗之類也。適逢其欲汗未汗之會耳。

中渚

渚者,水歧也,又小沙洲也。本穴在小指次指掌骨間。循手少陽之脈,由關沖通此而走於陽池,猶水淹饒洲而成渚也。手三陽之脈,順行手背,而本經居手三陽之中間,故名為「中渚」。水流成渚,其勢較緩,能使水液留漣,故本穴治症略同液門。

Advertisements

陽池

本穴在腕關節陽側正中陷中。承中渚之氣,而停瀦之,因名「陽池」。與手太陽之陽谷,手陽明之陽溪,意義相同。治症亦略同。

外關

本穴與內關相對,因名「外關」。又本穴為手少陽之絡,得手厥陰過經來會之氣,盎溢予無名指之端,是為「關沖」。關沖治症,多與本穴略同。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不能握及耳聾等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支溝

本穴在前膊外側肉隙中。本經之氣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橈二骨夾隙中,喻猶上肢之溝渠也,故名「支溝」,又名「飛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人張手量物,由大指尖至中指尖,名曰「一虎(口)」,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邁進一步,中指尖至食指尖,名為「一飛」。其處在腕節上三寸許,正當陽池穴向上一飛之處。因名「飛虎」。治熱病汗不出、肩背痠重、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卒心痛、三焦火熾,產後血暈、脅肋痛等症。以其貫沏三焦,故其治症,較為複雜。

會宗

宗,本也,聚也。又流派之本源為宗,凡事物之系統,必先有宗主,而後有支別。本經居三陽之中間,而本穴挨次之穴,為三陽絡(即三陽經之絡脈,相互構通),猶系統之支別也。本穴居三陽絡之前,猶會別支而宗主之也,故名「會宗」。主治五癇、耳聾、肌腹痛等症。禁針,宜灸。

三陽絡

手三陽之脈,並列上行,行至本穴,三經線較為接近,兩旁二經之絡脈,當有與本穴通處,因名「三陽絡」。與三陰交,地五會命名義同。意其所應症,當有關於手三陽經也。治暴瘖耳聾,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

瀆,為溝渠之大者,本穴前穴為三陽絡,則猶匯細流而為巨川也。古稱江、淮、湖、濟為「四瀆」,以其有潤通之力也。考本穴治症,多以潤通為務,即猶灌溉航運也。主治呼吸氣短,暴耳聾、下齒齦痛。

又四瀆為星名。凡四星,在東井星之南,軒轅星之東,為江淮河濟之精,其佔為流水泛溢、津梁舟揖之事,與本穴功能潤通相符。治症與三陽絡亦略同。

天井

穴在肘后屈肘陷窩中。此穴頗深,可向上刺,故名天井。古法治瘰癧,有天井透肩貞之說,即沿皮向上刺也。若向腕部平刺進針,可促使發汗。有天雨沛然,灌溉全身之勢,因名「天井」。能治五癇、風痹、耳聾及嗌頰肘臂諸腫。以其治症繁雜,又可意為市井之「井」,四通八達,亦可稱之為「井」。

清冷淵

玩味此穴名三字,富有寒泉凜冽之意,思之使人膚栗。凡諸毒熱之病,可以取此。古法種痘,取清冷淵、消濼二穴。以其能透解鬱熱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腫不能舉。

《淮南子◎齊俗訓》曰:「北人無極非舜,自投於清冷之淵」。蓋古代先有此淵之名,道家修養,藉此淵名,名此穴位,前人又復取其功能,以為醫療解熱之用。

消濼

消、放散也。濼,《集韻》:音「歷」,藥名即貫仲也。此葯善能解熱,功同本穴。以其能消熱故名「消濼」。

按濼字,音義尚多。於此可依《集韻》音「厲」,為宜,或音「爍」亦可。以上三穴,功力略同。本穴主要功能,在於消解。至於消解寒凝,或消解灼熱,則在人手法善用耳。後世專有解熱穴位(五十九穴瀉熱之類)及生寒生熱手法,多不見用。

臑會

穴在臂臑之側,臑俞之下,三臑穴位傍近,因名「臑會」。治肩項癭腫,臂痠無力等症。按臑會之意,為三臑之會穴。如臂臑屬手陽明,為手足太陽及陽維之會,臑俞屬手太陽,為手太陽及陽維之會,臑會屬足少陽,又為手足少陽及陽維之會。故治症廣泛。

肩髎

穴在肩后髎隙間,因名「肩髎」。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

天髎

本穴在胸腔極上。胸腔在人身為天,故稱「天髎」。治肩重不舉、胸中熱滿、頸項引痛。以上三穴,治症略同。著重局部,因經絡之所過也。

天牖

□開旁牆曰牖。所以助明也,與天窗穴意同。穴在頸側,有如旁牆之窗故名「天牖」。以文義揆之。所治者,當為頭面耳目頸項諸疾也。

翳風

穴在耳後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風池。能治風症,故名「翳風」。翳,遮閉之也。猶雲翳處之風穴也。按氣動為風,本穴能開氣鬱之閉,又以其接近於耳,故兼治耳聾之因於氣閉者尤效。

瘛脈(瘛,音掣)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俗稱抽風。按瘛為癇類,小兒多患之。本穴在耳後「青筋」動脈處。人在驚風癲癇症發時,或三焦火盛時,則此「筋脈」色變青紫,連及全耳灼熱,即狂熱之表現也,故名此青筋處,為「瘛脈」穴。小兒患驚癇時,則此處青筋特顯。《針灸大成》經穴歌:「天牖,翳風,瘛脈青」。是古人對此穴,以青筋為特徵也,刺之多效。

顱息

息、休息也、又氣息也。穴在顱側睡眠著枕處。以其有關於息,故名「顱息」。有謂穴下有動脈,與呼吸相應,考之未確。或臨病時乃現歟?願針灸同道隨時留意。所治為耳鳴、喘息、瘛、癇、胸脅痛、吐嘔。

角孫

穴對耳上角,細絡旁通,故名「角孫」。細絡為孫絡。《靈樞經◎脈度篇》「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又世俗稱鼻為「祖」,稱耳為「孫」。本穴在耳上角稍前處,和髎之上。《針灸大成》謂耳廓中間,開口有空,治齦腫、目翳、齒齲,項強等症。

絲竹空

絲,細絡也,空,孔竅也。眉猶竹葉。本穴在眉梢外側端,穴下孔竅,細絡旁通,故名「絲竹空」。治目疾、頭風、小兒驚癇,取其通達透徹也。《針灸大成》謂宜瀉不宜補。小兒天吊,眉上三針,此其一也。

和髎

穴在耳門稍上,陷中。有關聽覺,老子曰:「聲音相和」,故名「和髎」。以其能治耳病也。本穴治耳鳴、口噼、項腫、瘈瘲、牙車引急等症。與耳門、聽宮、聽會同功。

耳門

穴在耳前上切跡微前陷中,本經支線從耳後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故名「耳門」。治耳聾,耳瘡、齒齲、唇強等症。本穴與聽宮有關。(詳前文手太陽經「聽宮」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