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溢液是怎麼回事?!

耳溢液又稱耳漏,系指外耳道有異常有液體積存或外流,可來自外耳道、中耳、中耳周圍組織、迷路或顱內,是耳病常見癥狀。可根據耳溢的性質、色澤和氣味、化驗結果等進行分析,判定病因部位確定診斷。

1.漿液性外耳皮膚組織滲出液(如外耳道濕疹)、中耳黏膜的漿液性炎性滲出、血管壁炎性擴張后的血清漏出等,均為淡黃色微混液體,內含少量蛋白質、血細胞和脫落上皮;皰性鼓膜炎在皰破潰后流出液體為血性漿液或漿液性;過敏反應性改變,中耳黏膜蒼白水腫,漿液性分泌物增多,外溢,含有嗜酸性白細胞;皮膚淺層糜爛,經常有少量漿液滲出。

2.黏液性中耳黏膜發炎時,黏液腺分泌亢進,滲出液中黏液成分增多,含有黏液素,可拉成細絲,隨炎症好轉,黏液成分逐漸減少;應鑒別因外傷或感染髮生腮腺有瘺管通往耳道,亦有黏液性分泌物。

3.膿性耳化膿性炎症,流出膿液,含大量細胞,凡屬純膿性,來自外耳癤和瀰漫性外耳道炎;耳周淋巴結或囊腫化膿,以及腮腺化膿,向外耳道破潰后,流出大量膿液;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期,自穿孔流出黏液膿,有搏動性,慢性期五搏動;中耳炎合併耳外膿腫、側竇周圍膿腫、腦膿腫等,可有大量膿,或臭膿;有骨質壞死、死骨或壞死性外耳炎等,可有多量臭膿;結核性中耳炎,耳溢液呈膿性,較稀。

4.水樣清水樣耳溢,多為腦脊液耳漏,或來自前庭外淋巴。鼓膜完整時,液體從咽鼓管流出;鼓膜切開鼓膜穿孔后,可持續有大量清水樣液體緩緩流出,可屬先天性缺損、圓窗或卵圓窗破裂,亦可發生在顱內合併症之後或顱底骨折所致,如膽脂瘤破壞硬腦膜或骨折時撕傷硬腦膜之後。經迷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后,硬腦膜損傷癒合不良亦可成瘺,有腦脊液溢出。

5.脂性外耳道皮膚耵聹腺分泌量過多,呈油脂性,黏附於外耳道口,為正常生理現象。膽脂瘤,狀如臭豆腐白色成團,沖淡后亦呈黏稠狀分泌物,見鼓膜有邊緣或鬆弛部穿孔。

正常外耳道軟骨部的皮膚有皮脂腺,幾乎所有的腺體都有導管開口於毛囊腔內。這種分泌物極少,一般構不成溢液。另外一種腺體即耵聹腺,經常分泌呼耵聹,有防止異物深人耳道的作用,一般也不構成耳溢液。但有的人耵聹分泌較多,似凡士林堆積在外耳道口且帶有特殊的異味,誤認為膿液。通常稱為「油耳」,屬正常現象。當外耳道發生炎症、變態反應或腫瘤時,則可出現漿液性、漿液血性或膿性分泌物。

正常鼓室及乳突氣房系統內襯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開口附近有腺體及杯狀細胞外,其餘部分無分泌功能。正常情況下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當中耳發炎時,鼓室甚至整個乳突氣房系統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體化生,並出現大量杯狀細胞,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形成各種不同性質的耳溢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