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與維生素D

特應性皮炎與維生素D

張警兮 姚煦

作者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研究所

特應性皮炎(AD)是一種常見於兒童,易伴發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特應性疾病的炎症性皮膚病。在西方國家中,兒童發病率達15% ~ 30%,成人發病率為2% ~ 10%[1]。我國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上海3 ~ 6 歲兒童患病率達 8.3%[2],南京市2 ~ 6歲兒童患病率為5.88%[3],已接近發達國家。AD的發病機制複雜,現仍未明確,皮膚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異常在AD發病中佔主要地位。近年來,隨著維生素D骨外作用的研究進展,維生素D的免疫調節作用逐漸被重視,尤其是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與一些皮膚病有關,如AD、銀屑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Advertisements

一、維生素D

1. 維生素D的合成和代謝: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中波紫外線(UVB,280 ~ 320 nm)照射下轉變為內源性維生素D(維生素D3或膽骨化醇),是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另外,從富含維生素D3的食物中亦可獲得外源性維生素D(麥角鈣化固醇)。維生素D3與血漿中的維生素D結合蛋白結合,轉運至肝臟線粒體內,通過25羥化酶羥化,形成25(OH)D3(25羥膽骨化醇)。血清25(OH)D3與α球蛋白結合,是維生素D3在血循環中的主要形式,常作為測量指標,用於評價體內維生素D營養狀況。25(OH)D3在腎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內線粒體1α羥化酶(CYP27B1)的作用下羥化成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3。羥化過程也可以發生在皮膚的角質形成細胞(KC)中,炎症皮損區存在CYP27B1表達上調[4],補充足量的25(OH)D3可致皮膚局部的 1,25(OH)2D3表達增加。

Advertisements

2. 維生素D受體:1,25(OH)2D3多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與其受體結合發揮生物學作用。維生素D受體(VDR)分為兩種,分別為核維生素D受體(nVDR)和膜維生素D受體。1,25(OH)2D3主要通過nVDR來發揮作用。人類nVDR可分為3個功能域:N端為可變域,中間為DNA結合域,C端為配體結合域。1,25(OH)2D3作為配體與nVDR結合后導致後者空間構像改變,致兩者穩定結合,同時促使nVDR與維A酸核受體(RXR)形成異源二聚體,1,25(OH)2D3-VDR-RXR複合物形成后,與DNA上的特定基因序列維生素D反應元件結合,從而增強或抑制靶基因的轉錄。膜維生素D受體可介導快速的非基因效應。1,25(OH)2D3可通過Ca2+通道、蛋白激酶C、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發揮非基因組調節作用。

3. 維生素D缺乏的普遍性:維生素D缺乏是指人體維生素D攝入不足、中波紫外線光照不足、維生素D吸收障礙或維生素D活化過程受損所致的一系列病症。維生素D缺乏在世界各地都有報道,發病率為30% ~ 90%,在發展中國家呈上升趨勢[5]。中國數據顯示,維生素D缺乏症的患病率在26.6% ~ 90%[6]。

二、維生素D的免疫調節作

1. 維生素D與固有免疫:正常皮膚屏障是抵禦外界刺激、變應原和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線。皮膚物理屏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緊密連接作為液-液界面屏障控制水、電解質通過細胞旁路徑的通道;角質層作為氣-液界面屏障避免水分流失[7]。緊密連接主要由閉合蛋白和閉鎖小帶蛋白家族組成,維生素D3可誘導閉合蛋白、閉鎖小帶1、閉鎖小帶2和黏著斑蛋白的表達[8]。研究表明,閉合蛋白1基因敲除小鼠會在出生后24 h內死亡,經測量其嚴重脫水、表皮滲透性增加[9]。絲聚蛋白是表皮屏障功能的關鍵結構蛋白,AD患者常見絲聚蛋白基因突變[10]。絲聚蛋白基因缺陷對AD患者最直接的影響是減少角質層水合作用,導致經表皮流失的水分增加。研究表明,維生素D受體激動劑處理后的AD小鼠動物模型顯示,包括絲聚蛋白基因在內的皮膚屏障基因表達顯著增加[11],表明維生素D有益於AD的表皮屏障功能修復。1,25(OH)2D3可調節表皮中的鈣含量,這對角質層屏障的更新和維護至關重要[12]。

AD患者皮膚屏障受損和免疫功能異常,更易導致微生物定植和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葡萄球菌和單純皰疹病毒[13]。金黃色葡葡萄球菌分泌毒素導致和加劇AD患者皮膚的持續感染,進而引起T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的活化[5]。角質形成細胞分泌的抗微生物肽是表皮化學屏障的關鍵組分。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甲狀旁腺激素或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結合,協同促進抗微生物肽的生成,增強免疫防禦功能[14]。Kanda等[15]研究發現, 1,25(OH)2D3缺乏與AD患者血清中低水平LL-37、皮膚反覆感染有關,1,25(OH)2D3可增加角質形成細胞和中性粒細胞LL-37的分泌。

抗原提呈細胞主要包括,樹突細胞(DC)和單核細胞,抗原提呈細胞核內表達VDR。1,25(OH)2D3可調節DC的功能,主要表現為誘導免疫耐受[12]。1,25(OH)2D3通過減少DC表面CD1α、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Ⅱ類分子以及共刺激信號分子(如CD40、CD80、CD86)的表達,抑制DC的成熟及其激活免疫應答的功能,誘導免疫耐受表型的DC產生,從而減輕炎症反應[16]。當微生物突破機體的物理屏障,活化的單核細胞通過Toll樣受體識別具有病原體相關模式分子的抗原,誘導早期炎症反應。1,25(OH)2D3可下調單核細胞Toll樣受體的表達,減少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從而抑制其炎症反應[17]。離體實驗表明,1,25(OH)2D3可降低健康人群DC對Ⅰ型干擾素(IFN)成熟信號的反應,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前炎症因子IL-1、TNF及DC的分化。皮膚1,25(OH)2D3水平升高可促進肥大細胞分泌IL-10,抑制皮膚炎症[18]。

2. 維生素D與適應性免疫:幾乎所有參與適應性免疫的細胞均表達VDR,使這些細胞具備了對維生素D產生應答的前提條件。1,25(OH)2D3主要作用於CD4+ T細胞,CD4+ T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Th0,後者在不同細胞因子環境中分化為Th1、Th2、Th17、Treg等效應T細胞。1,25(OH)2D3抑制Th1型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2,IFN-γ,增加IL-4、IL-5、IL-10的產生,從而抑制Th1的活化,使CD4+ T細胞向Th2分化[19]。也有體外實驗顯示,單獨使用1,25(OH)2D3或聯合糖皮質激素均可誘導IL-10分泌,抑制Th1、Th2炎症反應[20]。故有學者提出,體外實驗中,1,25(OH)2D3的濃度決定Th2細胞的功能和分化。觀察高濃度1,25(OH)2D3(1 × 10-6 M)對人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影響,發現IFN-γ分泌減少,IL-5和IL-13分泌增加;低濃度1,25(OH)2D3(1 × 10-7 M ~ 1 × 10-9 M)對Th1、Th2型細胞因子均有抑制作用。在人外周血中, 1,25(OH)2D3可使IL-10+ Treg增殖。近期一些動物模型實驗表明,維生素D可促進Treg活化[21]。1,25(OH)2D3還可抑制活化的T細胞表達Fas-L,抑制I-6、IL-23的產生,影響Th17的發育及功能,進而抑制IL-17產生[18]。維生素D缺乏會促進Th17和Th9的大量產生誘發自身免疫,而在小鼠和人體內,維生素D治療后Th17促炎症反應會被阻滯[22]。

1,25(OH)2D3上調細胞周期負調控因子p27基因的表達,下調細胞周期正調控因子CDK4、CDK6及細胞周期蛋白D的表達,抑制細胞從DNA合成前期過渡到DNA合成期,從而有效抑制活化B細胞的增殖。1,25(OH)2D3還可抑制B細胞向漿細胞轉化所需的轉錄因子X盒結合蛋白-1和內質網至細胞核信號分子1表達,使得B細胞向漿細胞、記憶B細胞的分化及免疫球蛋白的產生過程被抑制[23]。

三、維生素D治療AD

1. 維生素D治療AD的臨床研究:近期多項臨床研究表明,維生素D低水平與AD發病密切相關,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治療AD。Ba?觙z 等[24]進行了一項239例法國新生兒的前瞻性出生隊列研究,發現在1、2、3、5歲時,血清25(OH)D3水平與早發或遲發AD的發生率負相關。韓國一項研究表明,在韓國人口中,低水平維生素D與AD有關[25]。Peroni 等[26]發現,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AD患者SCORAD評分負相關。Ssmochocki等[27]進行一項包括95例AD患者、58例健康人群對照的試驗,發現在AD患者中25(OH)D3缺乏與皮膚反覆感染、冬季加重以及皮損主要位於未暴露區有關。對血清25(OH)D3低於15 ng/mL的AD患者,予口服維生素D3 2 000 IU/d,治療3個月後,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增加了一倍,90%的受試者皮損好轉,SCORAD評分降低,且在服藥期間,皮膚感染次數減少。

2. 維生素D治療AD的局限和爭議:人體內影響維生素D水平的因素眾多,如,年齡、性別、緯度、季節、膚色、日晒時間、飲食習慣等,故維生素D的充足、不足與缺乏的分界限,補充維生素D的安全範圍和血清25(OH)D3的最適範圍尚存在爭論。由於不同的研究中維生素D的測量方法不同,給維生素D與AD的研究和分析帶來困難。小樣本實驗表明,補充維生素D會加重AD兒童的病情[28]。有學者提出,AD患者可能存在不同分型,故對補充維生素D反應不一。也有研究認為,血清25(OH)D3水平與健康的關係呈U形曲線,過高也可能加重AD病情。另外,維生素D的一些不良反應也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如,高鈣血症、高尿鈣、骨重吸收增強等問題。故已有學者將注意力轉向維生素D類似物上,希望通過結構改造,能將其免疫調節功能與鈣代謝平衡調節作用分離。

四、結語

隨著維生素D骨外作用研究不斷深入,其獨特的免疫調節功能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研究已表明,維生素D對特應性疾病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維生素D對AD患者固有免疫的調節作用得到廣泛認可,但其調節適應性免疫的機制尚存在爭論。探討維生素D在A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及適宜劑量,可為AD新的治療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9.028

《中華皮膚科雜誌》,2015,48(9):668-670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