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瘦丨吃不胖秘籍放送

最近微信後台收到很多寶寶們的消息,表示減脂大計被一大波節日給破壞了。聖誕節、新年、春節、情人節、白色情人節...(單身狗受到一萬點暴擊)

我和很多寶寶一樣,奉行的也是人生在世吃好喝好玩好最重要,但是又想過了嘴癮的同時,也別胖太多...就是這麼貪心,所以經過老司機多年潛心鑽研,這本吃不胖秘籍也要無碼流出了...

在釋放秘籍之前,我們先來系統性的了解一下,有哪些不好的習慣需要注意,防微杜漸下。

1.飲食作息不固定

有的寶寶工作比較忙,或者出差比較多,在特別餓的時候大口吃東西或者兩頓並一頓吃太多,會導致吃飯的規律作息被打破,這樣會導致胃部在短時間內需求大量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而且會影響胃腸壁中神經網路系統的工作,會引起食慾和排便紊亂。

2.吃東西太快

發表在Psychosomatic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對肥胖以及非肥胖人群進行了一次不同進食速度帶來總熱量攝入變化的試驗。研究表明,被要求以非常快的速度進食的人在最終覺得飽腹時攝入了更多的熱量,而長時間的咀嚼,降低進食速度則能帶來整體食物攝入量的下降。

3.沒有合理的進食順序

我們的消化系統是非常精密的儀器,如果按照它的順序進食食物,先吃低熱量食物,比如流質、蔬菜等,不僅容易消化吸收,還能夠快速減緩飢餓感,並減少對後續高熱量食物攝取。長期堅持,會有效降低熱量的攝入,形成比較科學的飲食習慣。其實可以參見法國菜的進食次序,一般都會是有餐前湯、餐前色拉等,先吃蔬菜、流質實物,再到主菜,例如牛肉、羊肉、鴨肉啥的,分量通常都會比較少,既能合理進食順序,又能控制攝入。

想通過科學運動飲食獲得健康的好身材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長久的事情,沒辦法今天練了明天就有效果,也不會今天吃對了明天就立刻瘦兩斤,讓你從日常三餐馬上變成一天5餐少油少鹽老是水煮清炒,從基本不運動到一周4-5次1個小時的中高強度訓練,幾乎沒人誰能在非常短的時間面對這麼突然的挑戰,改變自己固有的習慣。但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做起,好習慣、壞習慣都不是一天養成的,而我們吃不胖的秘籍,基本上也是和以上壞習慣全部反過來的,所以,一開始可能有些難,但一點點形成習慣,就會潤物細無聲的去蛻變。開始吧!

1.少吃多餐

吃7分飽,可以適當加午飯前的小點或是下午茶,不管多忙,給自己煮好一鍋粗糧,比如:芋艿、紫薯、紅薯、玉米、南瓜等,用保鮮盒存放冰箱,出門的時候塞一點在包里,在覺得餓的時候、想吃辣雞食品的時候,掏出來啃兩口,可以吃好幾天,省時又省錢。出差的話,可以叫外賣,現在有很多健康餐的外賣都有粗糧和糖分低的水果賣

2.細嚼慢咽

無論有多餓,小口吃、慢慢咀嚼,增加咀嚼的次數,一開始可能會很難適應,習慣的養成確實不容易,但是你想啊,把食物嚼的更慢更碎不單能給大腦傳遞啊我好滿足的信號,也能更好的品嘗每一口食物,也能讓自己更有餐桌禮儀。

3.調整食物的品種、頻率

在我們的餐盤中要保證蔬菜、低糖分的水果占我們飲食結構的一半,高質量的蛋白質佔四分之一,優先選擇優質蛋白,比如各種魚蝦海鮮,雞、牛、羊、鴨瘦肉,不要帶皮,豬肉盡量少吃吧,反正陸地的不如海里的、圈養的不如散養的,粗糧佔四分之一;

千萬不要為了追求快速減脂不攝入碳水(碳水簡單粗暴點來說就是各種糖),尤其是女生,容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姨媽紊亂、抑鬱暴躁...等各種問題,可以適當吃一些升糖指數比較低的複合碳水(比如一些粗糧或是全麥麵包等),替換升糖指數高的簡單碳水(比如米飯、麵食等)。

有條件的就自己做,要用健康的植物油,沒時間自己做的,叫外賣的時候也可以備註少油少鹽不要放糖。

愛吃炸雞、甜品的寶寶也別哭,其實沒必要完全把這些戒掉,人生沒有炸雞啤酒和甜品還有啥樂趣,只是我們把頻率降一下...不要想吃就吃,可以把他們當成努力運動和健康飲食一段時間的小獎勵,從一周一次降到兩周一次,對你控制體形狀並無大礙。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布的健康飲食餐盤

4.正確的喝水

不要再聽什麼一天八升水這種偽科學了,瞎喝八喝還有可能導致水中毒,我們攝入的各類中已經含很多水分了,所以正確的喝水習慣是渴了就喝,小口喝,尤其是運動中或者特別渴的時候,喝太快會損傷食管璧,科學、適量喝水不僅可以幫助加速脂肪的分解,還對皮膚好。

5.儘早放下餐具、離開餐桌

年底各種飯局比較多的寶寶,在入座前可以喝點酸奶、或是多喝點水,不僅可以提前增加飽腹感,萬一需要喝點酒還可以先保護腸道,如果有飽腹感了,就立刻放下餐具,不要一直拿在手裡,否則你會不知不覺開始夾菜,越吃越多。吃完了就出去轉轉,邊轉邊聯絡感情,畢竟坐的越久吃的越多啊。

6.少喝酒

人都已經在飯局上了,作為一個酒鬼或者酒精愛好者或者需要應酬的,讓你不喝可能性不大,那就少喝點、喝慢點。喝完回到家,多喝點水,敷個面膜。

好了,也真是夠替你們操心的,年末歲尾,祝大家吃得開心、練得開心。

相信堅持的力量。

註: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Fabbi(sofabbi),歡迎關注我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