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文化中醫與中醫文化

文化中醫與中醫文化

研讀經典

中醫與西醫,形成於兩種文化的背景之下,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西醫把人放在手術刀下來認識,把人放在顯微鏡下來認識,人在手術刀、顯微鏡下是一個個零件的組合體而不是活體。

人有病就在人體之內找原因,顯微鏡只能認識有形之物,根本無法認識無形之氣與無形之情緒。例如范進因中舉瘋癲的疾病之因,是手術刀、顯微鏡根本無法發現的。如此認識論一割裂了人體內部的聯繫,二割裂了形體與精氣神的聯繫,三割裂了人體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中醫人放在天體中來認識,把人放在時間空間中的來認識,人體與天體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人體本身是表裡相連、內外一致的有機體。病在人體之內,病因一可能在人體之內,二可能在無形的精神之中,在三可以在人體之外的時空之中——四時有四時之病,四方有四方之病。如此系統認識論一是把人的五臟六腑聯繫在了一起,二是將形體與精神聯繫在了一起,三是將人與外部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面對疾病,西醫的目標是消滅病菌,中醫的目標是追求平衡,這是兩者在目標上的差異。治療疾病,西醫主張此處有病就在此處下手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主張左有病治於右,上有病治於下,見頭痛可能醫腳,見肝病可以治脾,這是兩者在方法上的差異。長期以來,中醫一直背著「不科學」的指責。實際上,如同筷子與刀叉,饅頭與麵包,秦腔與歌劇,漢語與英語在誕生時就有著先天性差別一樣,中醫與西醫在誕生時就有著完全不同的差別。中醫與西醫,各自有各自的智慧,各自有各自的標準,根本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無理的指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無理的指責,中醫本身說不出自己的所以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理,中醫興亡,匹夫也有責。沒有中華文化,肯定不會有中華民族這個民族;沒有中醫文化,中華民族肯定跨越不了上下五千年。為報答幾千年來中醫對整個民族的呵護之恩,為了回答那些自覺臣服於西方文化、肆意糟蹋中醫的數典忘祖者以及不數典又忘祖者,筆者以中華文化為背景,對中醫源流進行一下梳理,力圖說明中醫的偉大意義與長青意義。抗生素本身與背後的哲理跨越不了時間,源於自然的中醫與中藥永遠沒有時間上的局限性。振興中醫,中醫本身一應該樹立起文化自信心,二應該知道中醫博大精深的所以然。不當與錯誤之處,敬請方家批評。

Advertisements

——題記

文化中醫,談的是中醫與文化的淵源關係即中醫發源於文化。中醫文化,談的是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題目之中,涉及的是這兩個問題。題目之外,還涉及中醫的演化、現狀與前景問題。

一、關於文化中醫

《禮記·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句話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起源問題,例如小山羊源於老山羊,小老虎源於母老虎,小蝌蚪源於大青蛙。解釋小山羊、小老虎、小蝌蚪的起源,是生物學家的任務,本文此處關注的問題是,方便實用而又博大精深的中醫起源於何處。

探索中醫起源,是一個嚴肅而沉重的話題。嚴肅而沉重的話題不妨從一個輕鬆的故事和一句簡短的話開始。故事是今天的美國士兵讀《孫子兵法》的故事,一句話則是英國近代大哲學家羅素所說的一句話。

Advertisements

(一)一個剛剛發生的故事

據電視報道,入侵伊拉克的美國大兵人手一冊《孫子兵法》。美國總統小布希對士兵說:「你們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在一起。」小布希,西方媒體稱之為西部牛仔。狂妄不羈,不服強者,是西部牛仔的主要特徵。不服現實中的強者,但悅服中華民族古代的賢者,這就是西部牛仔小布希。狂妄不羈,那是沒有遇到賢者,遇到真正的賢者,狂妄的牛仔馬上就會服服帖帖。

《孫子兵法》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今天的美國大兵讀兩千五百年前的《孫子兵法》,這說明了什麼?這是不是說明《孫子兵法》能夠超越時間?!

《孫子兵法》是神州大地上的作品,中華神州位於太平洋西岸,美國位於太平洋東岸,神州大地的作品能夠流傳到太平洋東岸,這說明了什麼?這是不是說明《孫子兵法》能夠超越空間?!

凡是讀書人都知道,轟動一時的書很多,可是能夠流傳後世的書很少。有些轟動一時的書,連五十年的生命力也沒有。還有一些轟動一時的文章,連十年的生命力也沒有。

《孫子兵法》一能夠超越時間,二能夠超越空間,奧秘何在?其奧秘在於以道論兵。

《孫子兵法》在開篇之處連續三次出現了一個「道」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

一個「道」字,連續三次出現在《孫子兵法》的開篇之處,這說明兵家論兵,其立論基礎並不是「君王如何發令,我如何用兵」, 更不是「君王指向哪裡,我打向哪裡」,而是以道論兵的。

道是道,兵是兵,道為什麼會演化出兵法呢?相信很多朋友會對這一問題有疑問。

明白了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這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羅素幾十年前的一句話

「像上帝那樣去看。」這句話是幾十年前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的。羅素認為,看問題,看世界,看某事物與一切事物,僅僅用人的眼光去看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怎麼看?羅素給出的答案是:「像上帝那樣去看」。

為什麼說人的眼光有局限性?因為人有老少之別,有目光遠大與鼠目寸光之別,有民族之別,有文化背景之別以及文化程度的深淺之別,有東西方區域之別,有政治立場之別,有宗教信仰之別,有此一時、彼一時之別,因此,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還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人的局限性,在上帝這裡並不存在。上帝可以超越年齡的局限,超越時空的局限,可以超越經驗的局限,可以超越種族、宗派、利益的局限,所以,看問題應該「像上帝那樣去看」。

上帝者,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宗教中的上帝,哲學中的本體,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三者名異而質同,三個名字所描述的就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與管理者。用筆者的話說,上帝、本體、道所描述的就是產生天地萬物的那個生生之源。

《聖經》中的上帝,是天地萬物以及亞當、夏娃的造物主。在中華文化里,天地由道而生,萬物以及一男一女由天地而生,所以,天地是萬物以及一男一女的造物主,道是天地的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對造物之道的精闢描述。

羅素所主張的「像上帝那樣去看」,相當於早期中華大地的以道理論之。以道理論之,簡而言之,就是以道論之。羅素的「像上帝那樣去看」,先秦諸子的以道論之。羅素說到的,先秦諸子早已做到了。

以道論之,藉助的是造物主即生生之源的智慧。

以道論之,可以超越人的局限。

以道論之,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

以道論之,可以超越學科的局限。

以道論之,可以超越經驗的局限。

以道論之,可以超越地位的局限。

……

兵家以道論兵,實際就是依照道理出兵,依照道理布陣,依照道理打仗……以道論兵,孫子論出了今天美國兵還在學習的兵法。全軍大比武冠軍、軍人出身的黃碧然先生告訴我,西方的軍事學院都用《孫子兵法》做教材。以道論兵,兵家論出了超越時空的軍事教材。

以道論之,僅僅是兵家一家的論證方法嗎?非也。與兵家同時期的諸子百家,論證問題的方式全部是以道論之。

(三)以道論之在諸子中

1.儒家的以道論之

儒家以道論禮。禮是人與禽獸的分界線。沒有禮,人與動物就失去了區別。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禮,是從何而來的呢?由道演化而來。《禮記·禮運》留下的名言是:「禮本於大一。」大一者,道也。「道無雙,故曰一。」(《韓非子·揚權》)一是道的代名詞。禮並不是憑空而來,是由道演化出來的。

儒家以道論公天下。《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孔夫子告訴人們,最初的中華先賢創立出的是公天下。公天下的第一特徵是傳賢不傳子,用《禮運》原話說是「選賢與能」。公天下是有道之天下,所以,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與公天下相反的是家天下,家天下的第一特徵是傳子不傳賢,孔子認為,家天下是無道之天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儒家以道論君王。在儒家文化中,君不能為臣綱。道是君臣共同的綱。君臣都應該講道。荀子認為,正常的君臣關係是:君有道從君,君無道從道。孟子認為,不能盲目輔助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有道,臣助君。君失道,就失去臣輔助的資格。儒家認為,道至高無上。道,可以裁判君王。

儒家以道論人生。人生終極目標是聞道、得道。「朝聞道,夕死可矣!」真正可以指導人生的是道理,而非君王之理,孔夫子留在《論語》中的這句名言,從二千五百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點。以道論之,是儒家論證問題的基本方式。

2.道家的以道論之

閱讀《道德經》可以知道,老子以道論德,以道論政,以道論時空,以道論天地萬物……閱讀《莊子》可以知道,莊子以道論逍遙人生,以道論解牛之技,以道論養生之術,以道論四時之序……人與天地萬物必須遵循道理,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點。以道論之,是道家論證問題的基本方式。

3.姜太公、吳起的以道論之

中華大地的兵法,並不是只有《孫子兵法》一部。《孫子》之前還有以姜太公名義留下的《六韜》,與《孫子兵法》同時的還有《吳子兵法》,部部兵法都談到了道。

《六韜·守國》:「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

《六韜·兵道》:「凡兵之道,莫過於一。」

《吳子·圖國第一》:「夫道者,所以返本復始。」

談兵先談道,這是《六韜》《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的共同特色。

用兵之妙,在於人卻根於道。

4.管子的以道論之

管子者,管仲也。管仲為齊國之相,輔助齊桓公稱霸於諸侯。《論語》幾處談到了管仲。管子留下了《管子》一書。《管子》指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都應該講道。對此,《管子·四時》中是這樣說的:「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聖人治天下,窮則返,終則始。」

管仲的治國方略,出於人卻源於道。

5.晏子的以道論之

晏子者,晏嬰也。與管仲一樣,曾為齊國之相,輔助過齊莊公、齊景公,使齊國出現了諸侯附、百姓親、小國入朝的輝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是晏子留下的千古名言。「入狗國進狗門」, 這是晏子留下的外交故事。晏嬰留下了《晏子》一書,分內外兩篇。《晏子·內篇》以墨子的口氣評價了晏嬰:「晏子知道,道在為人。」

晏嬰的治國方略,出於人卻在於知道。

6.鶡冠子的以道論之

百家之中有雜家一家。雜家以鶡冠子為代表,雜家同樣談道。鶡冠子留下了《鶡冠子》一書。《鶡冠子·博選》在開篇處指出:「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雜家認為,可以從天、地、人、命四個角度去觀道。換個角度,也可以以道論天,以論道地,以道論人,以論道君王之政令。以道論之,論出了以人為本。今天人們常用的「以人為本」一詞,就出於《鶡冠子》開篇之作的《博選》里。

《鶡冠子·著希》指出:「道有稽,德有據。」雜家認為,道是衡量事物的標準,德是衡量人的依據。

《博選》是《鶡冠子》開篇的第一篇,《著希》是第二篇。在開篇的第一、第二篇文章首先出現的是道,道在雜家中基礎地位由此可知。

7.墨家的以道論之

墨家崇尚的是堯、舜、禹之道,堯以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則制定曆法,舜以七星定七政——使天下之序合於四時之序,大禹以水的自然屬性疏導水——使治水的方法合於水往下流的自然屬性,堯、舜、禹三者崇尚的是自然之道,所以墨家崇尚的也是自然之道。

8. 陰陽家的以道論之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騶)衍。鄒衍在諸子中最為奇特。他明確提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之理,並把生克之理用來解釋之前的王朝更替。這一理論,當時深深吸引了父傳子的諸侯國君們,鄒衍周遊列國,每到一處,諸侯國君便出城迎接,設宴招待。這與孔夫子周遊列國處處受冷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歪解五行生剋之理,這是筆者所不能同意的。筆者高度注意的是,鄒衍的推理方法。鄒衍以小推大的方法,推出赤縣神州之外還有神州,諸如中國赤縣神州者,天下還有其九。因為大海相隔,所以人民不能相通。當時,鄒衍沒有飛機、輪船這樣的交通工具,僅僅依靠一種方法,推理出赤縣神州之外還有神州。這種方法,《史記》的介紹是:「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顯然,這種方法屬於以道論之。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創立了行星式原子的量子理論,192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以行星模式論原子,實際上是原子模式與行星模式之間的對比對應。這種方法是不是仍然在「以小驗大」或「以大驗小」範圍之內?! 鄒衍的著作《終始》《大聖》有十萬言之多,可惜都失傳了。如果說鄒衍理論沒有失傳,同時又被引用到了各種自然科學的問題研究之中,中華民族會解答出多少問題啊!

對諸子中的六子,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評價:「《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諸子有一致之處,有百慮之別。一致在何處?一致在道這裡。百慮之別在何處?在各家所論證的不同問題中。

諸子百家所論證的問題不同,但論證問題的方式皆是以道論之。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此時的中華大地上,道是論證問題、判斷是非的終極坐標。

這裡的新問題是:《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也源於道嗎?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由道出發可以演化出百家之術,那麼,從這裡也可以演化出醫理醫術。

(四)道:《內經》的立論基礎

道,是《內經》的立論基礎嗎?請看《內經》開篇之處幾個重要論斷:

第一是關於「人生如何度百歲」的兩句對話。黃帝問:「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失人之耶?」

岐伯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之人的生命為什麼能夠達到百歲?這是黃帝的問題。解釋這一問題,岐伯給出了六個理由:第一是知道,第二是法於陰陽,第三是和於術數,第四是食飲有節,第五是起居有常,第六是不妄作勞。請看,養生的第一要務不是求神,不是拜佛,不是吃補品,而是在於知道。

這兩句話出在《上古天真論》的開端,而《上古天真論》則是《黃帝內經》的開篇第一篇。養生在於知道,這是《黃帝內經》在開篇第一篇中所講的養生哲理。

第二是統領《黃帝內經》的一句綱領性的話:「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道看不見,摸不到,在哪裡可以看得見、觸摸到道呢?在日月轉換的晝夜之中,在寒暑轉換的四時之中,在四面八方的空間之中,在萬物生息的過程之中,在一生一死的過程之中。總而言之,道在自然秩序中,道在自然法則中,道在生生之物的演化過程中。晝夜之序是道的反映,寒暑之序是道的反映,萬物有規律的生息同樣是道的反映,所有生命的生生死死也是道的反映。自覺遵守自然秩序者,是謂得道者。得道者,稱之為聖人。違背自然秩序的人,稱之為愚人。為何有人百病不生,為何有人疾病叢生,遵道而行、背道而行的差別也。

這句話出在《四時調神論》之中,《四時調神論》是《黃帝內經》的開篇第二篇。這句話實際是一部《黃帝內經》的綱領。

《黃帝內經》所論述的問題與諸子完全不同,但立論基礎卻完全相同,道是諸子的立論基礎,也是《黃帝內經》的立論基礎。

《黃帝內經》中的以道論之,開始於第一篇,延續於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直至最後一篇。以道論之,貫穿於一部《黃帝內經》始終。

一源出百流,一樹結萬果,如此形容道與諸子百家的關係,如此形容道與中醫的關係,應該是確切的。諸子百家只是由源而發的條條支流,中醫也只是百流中的一流,只是萬果中的一果——一隻鮮艷的、碩大的果。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道的發現與研究,並不是始於道家,而是始於中華文化的源頭。

(五)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聖經》把上帝之理比作活水的源泉,把人理比作漏水的池子。《聖經·舊約·耶利米書》:「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源泉,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活水的源泉與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這是《聖經》對上帝之理與人理的區別。

源頭活水,東方也有這樣的比喻。朱熹詩作《觀書有感》中有這樣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裡的源頭活水,實際上指的就是道。筆者對朱熹的很多認識與做法都不贊成,尤其不贊成他把儒家文化局限在四書里,但筆者非常贊成「源頭活水」這個比喻。

活水之源,《周易》《聖經》介紹了這樣幾重重要意義:

其一,萬物之源。道變動不居,萬物生生不息。萬物日新日日新,反證生生之源的生命活力。

其二,人生哲理之源。生生之源之處,演化出了人生哲理。生生之源在哪裡?哪裡就有如何為人的永恆坐標。《聖經》以上帝為生生之源,所以,以上帝之理建立了為人之理。「上帝讓人如何,人就應該如何。」這就是《聖經》所創建的做人公式。中華文化以道為生生之源,所以,以道理創建了為人之理。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為人公式是「道如何,人如何」。道生天地,天地生人,所以天地之理同樣是為人之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天地之理演化出來的。這裡的為人公式是「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

其三,時空之源。時空問題,是人類必須認識、必須回答的問題。時間、空間起於何處?起於生生之源之處。《聖經》以上帝解答了上下,解答了晝夜、節令、年歲。上下即空間,晝夜、年歲即時間。《周易》以八卦解答了時間與空間。八卦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有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即時間,東西南北即空間。

其四,奇偶之數之源。希伯萊先賢認為,數隨上帝而來。《創世之書》出現了十個數,每一個數代表上帝的一個方面,依次為:至高冠冕、慧、智、愛、大能、美、永恆、威、根本和王權。中華先賢認為,數隨道而來,道由一陰一陽所組成,陰數偶,陽數奇。《周易》《黃帝內經》中都有陽奇、陰偶的說法。《周易》同樣出現了十個數,《繫辭上》直接把十個數與天地聯繫在了一起:「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其五,動力之源。宇宙運動的原動力源於何處?牛頓給出了源於上帝的答案。中華先賢給出的答案是:一陰一陽本身就具有四種力——原動力,恆動力,相互吸引力,相互區別力。道之動是自動,道之動是恆動。自動的原動力源於陰陽本身,恆動力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推動。一陰一陽永不分離,由此可以看出,陰陽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力。一陰一陽永不重合,由此可以看出,陰陽之間存在著相互區別力。——宇宙間的星體運動,決不是一種萬有引力能解釋的。

其六,禮儀之源。萬物演化是有序之演化,何時小草該發芽?何時荷花該開花?何時桃子會成熟?何時太陽出東方?何時寒風起北方?何時晝夜寒暑進行轉換?序,就是一定之規。人文之禮就是秩序,儒家認為,人文之禮就是由自然之序演化而來。

其七,音律之源。把音樂與上帝聯繫在一起,這是宗教人士的認識。改革家馬丁·路德說過這樣一句話:「音樂是上帝除《聖經》以外賜給人類的第二件禮物。」孔子和《黃帝內經》告訴人們,音樂是天地、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禮記·樂記》指出:「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黃帝內經·素問》指出,五音角徵宮商羽與時間(春夏秋冬長夏)、空間(東西南北中)有著母源關係。《後漢書·律歷上》則把十二律與陰陽八卦聯繫在了一起:「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卦也。」音律之根,根於陰陽,變化於八卦、六十四卦。

音樂能否治病?在今天的電視上,可以看到對這一問題的爭論。音樂能夠治病,這是《黃帝內經》中的基本常識。音分五音,角徵宮商羽。音樂治病,就是在五音中選擇出合適病人病情的那一音。

其八,發明創造的哲理之源。啟迪人的發明創造,這是自然之道與上帝的重大區別之處。伊甸園裡,上帝不允許夏娃利用樹葉造裙子。伊甸園外,上帝不允許人們造通天塔。中華文化里的自然之道啟迪人們的發明創造。前面已經談過,諸子百家為立論基礎創建了一家之言、各家之言。這裡談的是器具以及其他方面的發明創造。《周易》《周髀算經》《黃帝內經》《莊子》共同告訴人們,接近認識了道,可以進行方方面面的發明創造。

《周易·繫辭上》指出,形上之道可以轉化為形下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周易·繫辭下》指出,衣裳、舟楫、臼杵、弓箭、網罟、宮室、文字等十多項重大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卦象、卦理啟示下進行的。卦象、卦理為何能夠啟示發明創造,因為卦象、卦理合乎道理。

《周髀算經》指出,日月運行,合於道理。以道為指導思想觀測日月運行,可以制歷,可以發現二十四節氣,可以發現勾股定理,可以發現音律。「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周髀算經》告訴後人,此類事與萬事之間有相似性,有相關性。熟悉一類,就可以通於萬類。如此通達者,即是知道者。

研究道,可以進行方方面面的發明創造。莊子在《天地》一文中是這樣表達的:「通於一而萬事畢。」

卦中有道。研究道,可以進行方方面面的發明創造。《周易·繫辭上》是這樣認識的:「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在八卦的基礎上引伸,在八卦的基礎上觸類旁通,就可以把天下之能事辦好。

研究道,論一可以知百病。《黃帝內經·素問》有這樣的說法:「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研究道,為什麼可以進行發明創造,原因有二:

其一,道在萬物之中。天地萬物,一物有一物之象,萬物有萬物之象;一物有一物之理,萬物有萬物之理;一物之象可以給人以啟示,萬物之象同樣可以給人以啟示;一物之理可以給人以一種啟示,萬物之理則可以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啟示。一片樹葉,一根茅草,都可以啟示進行這樣、那樣的發明創造。今天的仿生學,講的不正是物象、物理所啟迪的發明創造嗎?!

其二,道在卦象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周易·繫辭上》的這段話告訴人們,書與言都有嚴重的局限性,書與言都不能完美地、完整地表達人的無窮無盡之意。誰能盡言,誰能盡意?象能盡言,象能盡意。象在何處?象在卦里,如《周易·繫辭下》所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卦一不是書契,二不是語言,所以,卦中可以盡意,盡無窮無盡之意。卦不是文字,不是語言,不是書契,所以,卦沒有局限性。這裡有陰與陽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哲理,這裡有陰陽相反相成的哲理,這裡有天地人分而為三、合三為一的哲理,這裡有萬物相生相剋的哲理,這裡有時空物三位一體無限循環的哲理,這裡還有沒有發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哲理。古今中外的資料證明,卦可以與孔子這樣的大教育家對話,可以與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對話,可以與萊布尼茨這樣的哲學家、數學家對話,可以與柏應理、利馬竇、白晉這樣的宗教人士對話……通過卦象卦理可以明白、接近道理,明白、接近了道理就可以進行方方面面的、各式各樣的發明創造。仿照抽象的卦象卦理進行發明創造,也就遠遠地超越了仿生學。

道之處是哲理大寶藏,凡是進入這裡的智者,都可以發現並得到支持自己學說的哲理。道為源,一源形成了百流、千流、萬流。流是器、是技、是術、是藝,流是一家之言、百家之言。源頭活水的意義,就體現在一源百流這裡,就體現在一樹千果這裡。正是因為有了這源頭活水,才有了如此光輝燦爛的中醫文化。

以敬慎的態度來研究文化,就會有這樣一個發現:創造文化的人類先賢,在文化的源頭處,留下了一種可效仿、可延續而不可超越的智慧。這種可效仿、可延續而不可超越的智慧,一可以指導做人,二可以指導做事。在希伯萊文化源頭,這種智慧集中在了上帝之理中,中華文化源頭的智慧集中在了道理中。做人不能逾越上帝,這是古代希伯萊人與現代西方人的普遍認識。做人、做事不能不講道理,這是中華民族的普遍認識。做人、做事如果無道私行或無道行私,必然會受到懲罰,用《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中的話說是:「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用《尚書·太甲》中的話說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諸子百家以道論之的所以然,答案是不是就在這裡?!

這裡還需要繼續說明的問題是:道,並不是始於道家,而是始於陰陽八卦。

《周易》位於群經之首,六十四卦位於《周易》之首,六十四卦的經卦發源於八卦,八卦的成分是陰陽兩爻。這一順序明確地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真正位於群經之首的是八卦,是陰陽。換句話說,陰陽八卦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的源,是中華文化的起始點。八卦由一陰一陽兩爻所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此觀之,道首先出現於八卦中,之後出現在文字中。

中醫源於道,道是中華文化的根本,中醫由文化而來,這就是「文化中醫」的所以然。西醫與《聖經》無關,與上帝無關,這是中西醫在文化上的基礎性區別。

二、關於中醫文化

談中醫文化,談的是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從原則上看,以道論養生,以道論診病,以道論治病,這是中醫對文化的繼承。以自然之道論養生之道、論治病之道,這是中醫對文化的發展。《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奠基之作,是中醫的集大成之作,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主要體現在《黃帝內經》里。

從具體上看,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道理育人

先是用道理教人遵循自然法則養生,然後用道理教人遵循自然法則防病治病,這是《黃帝內經》的基本點。道理在何處?在晝夜更替的秩序中,在春夏秋冬轉換的秩序中,在萬物的一榮一枯的秩序中,在物從其類的類別中,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秩序中,在不忌妒、不刻意攀比的平和心態之中,還在東西南北的空間中。道理,自然法則也。法則是不能違背的。違背自然法則必然要付出代價,甚至是異常沉重的代價。艾滋病、瘋牛病的產生,就是違背了物從其類的道理。

先論育人後論治病,只論治病不論育人,這是中醫與西醫的重大區別

(二)以陰陽兩點論來認識世界、認識人體

從八卦誕生的那一時刻起,中華先賢一直就用一陰一陽兩點論來論世界,論萬物,論男女,論人體。世界與人體,均由陰陽兩種元素所組成。陰有形而陽無形,所以,認識世界、認識人體,必須注意有形與無形兩個方面。

《黃帝內經》完全繼承了認識世界、認識人體的兩點論,並且有所發展。《黃帝內經》認為,人體之中,肉體有形,而精氣神無形。對於人,精氣神恰恰是至關重要的。失神而存形,人就變成了植物人。養生與治病,必須重視無形之因素。將無形之因素具體界定為精氣神,就是《黃帝內經》對兩點論的重大發展。

人生要想順利度過百歲,「精神內守」與「氣從以順」是必須的,這是《黃帝內經》在開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所強調的哲理。兩點論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之處,也是中醫文化的優秀之處。這一優秀之處,是一點論永遠望塵莫及的。顯微鏡無論如何先進,只能認識有形之細菌,能認識無形之精氣神嗎?但精氣神的確是存在的呀。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首先體現在認識世界的陰陽兩點論上。

(三)以天體論人體

八卦有無限的象徵性,但是首先象徵的天體。八卦論天體,論出了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八大元素。《周易·說卦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同一個八卦,還可以論人體。八卦論人體,論出了人體的八大部位——頭腹,耳目,腿足,手口。《周易·說卦傳》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以天體論人體,以大宇宙論小宇宙,在《聖經》《奧義書》以及佛經中可以找到與《周易》同樣的思路。《聖經》以上帝的模樣論人的模樣,《奧義書》以大梵的成分論人的成分,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一問題上,人類先賢的思路是一樣的。

《黃帝內經》全盤繼承與發展了以天體論人體、以大宇宙論小宇宙的思路。《黃帝內經》一是以天體結構論人體結構,二是以天體成分論人體成分,三是以異常天氣論人體疾病,論人論病,始終不忘記論天論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這個重要論斷,在《黃帝內經》中不止一次出現。

(四)以天氣論人氣

天人對應關係,還體現在天氣與人氣的對應上。《黃帝內經》在開篇第三篇《生氣通天論》中是這樣說的:「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有人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所以,人氣與天地之氣是相通的。

天地之氣分陰分陽,人體五臟、九竅、十二節中的氣同樣分陰分陽,所以,五臟、九竅、十二節之中的陰陽二氣相通於天地陰陽二氣。在顯微鏡下,天氣地氣與人氣,風馬牛不相及。在天人合一的系統論中,天氣地氣與人氣,處處相及,時時相及。天人合一而論,六十四卦論處的是人生哲理,例如自強不息的哲理出於天理,例如厚德載物的哲理出於地理。天人合一而論,《黃帝內經》論出的則是病理。天氣正常,則有人體安康;天氣非常,則有人體疾病。天氣與人氣的關係,年年相應,月月相應,日日相應,時時刻刻相應。中醫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首先體現在認識世界的天人合一而論的基本立場上。

孤立地論天,孤立地論地,孤立地論山,孤立地論水,孤立地論人,永遠不可能論出正確的答案,哪怕你有無與倫比的精密儀器。「善言天者,必應於人」,這才是正確的論證方式。

(五)以時空論疾病

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首先確定在八卦里。《周易·說卦傳》在八卦中解釋出了春夏秋冬,解釋出了東西南北,解釋出了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秋冬,時間也。東西南北,空間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演化的狀態也。時空物在這裡是一體關係,空間是萬物賦存之場所,時間是萬物生命之尺度。萬物隨時空一體運動,起於春而終於冬,起於東而終於北。這裡沒有遠離於物的絕對時間,也沒有遠離於物的絕對空間。

《黃帝內經》全盤繼承與發展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黃帝內經》論人論病,一論時間上的春夏秋冬,二論空間中的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四時不同,不同的時間內會產生不同的疾病。東西南北,不同空間內同樣會產生不同的疾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一篇《四時調神論》,論的就是春夏秋冬四時與五臟疾病的關係。《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一篇《異法方宜論》,論的就是東西南北中不同空間與疾病的關係。

(六)以星象變化論疾病。

宇宙是宏大的,小草、蚯蚓是微小的。但是,微不足道的小草、蚯蚓卻與宏大的宇宙息息相關。宇宙間某一個星體、某幾個星體出現在特定位置時,地面上會有相應的某種氣候,而某種星象、某種氣候,恰恰決定著小草發芽、生長與枯黃,恰恰決定著小蚯蚓的出土與蟄藏。氣候與星象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不同星象對應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氣候決定著不同的物候——小草的生與長,小草的枯與黃,小蚯蚓的活動與蟄藏。

關於大宇宙與小草、小蚯蚓之間的對應關係,《周易·繫辭下》是這樣表達的:「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往來,晝夜寒暑在地錶轉換。日往月來,寒暑轉換,在地表上的具體體現是不同氣候的轉換。不同的氣候,決定著龍蛇尺蠖的生存狀態——活動與蟄藏。龍者,龍也。蛇者,蛇也。尺蠖,幼小之昆蟲也。請看,日月之動與昆蟲之動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日月之動會引起不同的氣候,昆蟲會隨不同的氣候而變化。

不同的星象,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氣候,被《黃帝內經》細分為五運六氣。「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原上的草,一年之中,為什麼枯?為什麼榮?因為一年之中有五運六氣的變化。如果只有一種運,只有一種氣,像南極、北極那樣只有一種寒氣,那麼根本不可能有小草鮮花的生長。

每一運、每一氣會引起萬物的相應變化,同樣的道理,每一運、每一氣也會引起人體的相應變化。運氣有正常與異常之別,物的變化、人的變化也有正常與異常之別。異常,就是病。運氣異常,物會生病,人也會生病。

論物必須論天地日月,論蟲必須論晝夜寒暑,這一原則起於《周易》。將天地日月寒暑之動化為五運六氣的循環,這是《黃帝內經》對文化的繼承。論物必須論氣,論人必須論氣,氣就是五運六氣,這又是《黃帝內經》對文化的發展。氣與人的關係,手術刀是解剖不出來的。

(六)以生克平衡來解釋世界與五臟

天地廣大,萬物複雜,廣大而複雜的天地萬物能否歸結在一幅明晰的簡圖之中,中華先賢、印度先賢以及釋迦牟尼做到了這一點。

印度先賢、釋迦牟尼在《奧義書》與佛教經典中把天地萬物抽象在一幅簡圖之中,天地萬物與人均用風、火、水、地四大元素來表達。四大元素之中有單向的生產鏈條——風生火,火生水,水生地。

中華先賢也繪出了一幅簡圖,天地萬物與人均可以抽象為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之間存在著兩種循環關係:一是循環相生關係,二是循環相剋關係。相生相剋,解釋了物質世界之間相互聯繫與相互制約,這就是與陰陽之理同等重要的五行之理。

陰陽、五行是中華文化的根本,也是中醫文化的根本。《黃帝內經》一是全面地繼承了五行之理,二是全面地發展了五行之理。《黃帝內經》用五行之理解釋天地萬物以及人體五髒的屬性,這裡不能一一陳述。這裡只能做以下簡單介紹:在《黃帝內經》中,五行可以論時間——春夏秋冬長夏,可以論空間——東西南北中,可以論五臟——肝心脾肺腎,可以論五氣,可以論五音、五味、五畜、五果。

……

醫論陰陽,醫論五行;由道而術,由道而養生之術,由道而醫術,中醫文化的所以然就在這裡。

(七)結語

把人放在天地之間來認識,這是始於八卦的方法論,這也是《黃帝內經》延續與發展的方法論。

人與天地之間存在著相互對應關係,這是始於八卦的方法論,這也是《黃帝內經》延續與發展的方法論。

世界是動態的,人是動態的,動在至大無外的宏觀世界中,動在至小無內的微觀世界中。看人、看病、看世界,應該以動態的眼光去看,這是始於八卦的認識論,這也是《黃帝內經》延續與發展的認識論。

萬物必須遵循時空法則,人也必須遵循時空法則。看物、看人應該放在一定時間中去看,應該放在一定空間中去看,這是始於八卦的認識論,這也是《黃帝內經》延續與發展的認識論。

萬物與人一可以分類,二可以歸類,萬物分陰分陽,萬物歸類於五行,這是始於八卦的認識論,這也是《黃帝內經》延續與發展的認識論。

以上所談的方法論與認識論,可以精練在一個詞語中,這個詞語就是「援物比類」。與「援物比類」意思相近的詞語是「觀象比類」或「取象比類」。

中華文化為中醫文化之源,《黃帝內經》是中華文化在醫學領域內的支流,這就是中醫稱文化的原因所在。

三、「中醫」的本義與出處

中醫的本義所指的並不是中國的醫術,也不是掌握中國醫術的醫生。其本義為平衡寒熱、平衡虛實、平衡陰陽的中平。中醫之中,在哲理上與《周易》所強調的「中道」,與《尚書》所強調的 「允執厥中」以及《禮記》所主張的「中庸」, 意義上相似相通。

「中道」講究的是一陰一陽之間的和諧平衡,執政的聖人與天下人之間的平衡。

「允執厥中」講究的是不極端,講究的是持兩端而取其中。這條哲理是作為舜的執政原則、執政經驗傳授給禹的。

「中庸之中」講究的是不偏不倚,不乖戾不極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禮記·中庸》把天理視為是中庸之理的哲理之源。在《禮記》中,中庸之理一是執政者的執政原則,二是從君王道平民的人生態度。

中醫之稱謂,最早出現在《漢書》。中醫之中,本義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漢書·藝文志》: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齊,以通解結,反之於平。……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醫」一詞就源於此處。

《漢書》告訴人們,中醫經方的最終目的在於「以通解結,反之於平」。中醫治病的最終目的在於平衡——平衡陰陽、平衡寒熱、平衡虛實。以平衡為橋樑,達到治癒疾病的彼岸。中醫之中,本義是中和之中,中平之中也。

現實中的中醫,其意義已經不同於中醫本義了,所指的是中國的傳統醫術,或掌握中國傳統醫術的人。中醫之中,其意義已經演化為中國之中了。

四、疏通源流,振興中醫

(一)輝煌的歷史

中醫醫生,《周禮》中已經有了記載與分類。《周禮·天官》中分出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關於四種醫生得職責,《周禮·天官》是這樣記載的: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

「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葯、劀、殺之齊。

「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

《周禮》指出,治內部疾病一可以用藥物,二可以用五味,三可以用五穀,四可以用五音,五可以用五氣。治外科疾病一可以用藥物,二可以動手術。

中醫治病,其目標不是消滅細菌,而是平衡陰陽。《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平者,平也。平者,平衡也。平衡什麼?平衡陰陽。陰陽為何?氣血也,虛實也,寒熱也,臟腑也。以平為期,是中醫的終極目標。

遠古時期的名醫是僦貸季。僦貸季是神農氏時代的名醫。《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通過岐伯之口是這樣介紹僦貸季的:「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色脈者,五色、經脈也。神明者,道也。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四時者,春夏秋冬也。八風者,四面八方之風也。六合者,四方上下也。四時八風六合者,時空也。這段話不長,卻異常重要。這裡出現了陰陽之道,出現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出現了時間與空間,出現了八風,出現了五色與經脈。這些實際上就是中醫的基本理論,按照岐伯的說法,是這位僦貸季奠定了這些基本理論。

上古時期的名醫岐伯。岐伯稱僦貸季為先師,兩人之間存在著或直接或間接的師傳關係。岐伯是黃帝的指導者,一部《黃帝內經》就產生於黃帝與岐伯一問一答之中。所以,後人稱中醫為岐黃之術。岐即岐伯,黃即黃帝。黃帝為帝王,岐伯為賢哲,所以岐伯的名字排在了黃帝之前。早期的中華民族尊重賢者與能者,由此可見一斑。岐伯講養生之術,講診病、治病之術。養生,講究精氣神的調攝;診病,有望聞問切四法;治病有湯液醪醴四葯。岐伯先後講了瘧疾、麻風病、熱病、寒熱病、傷寒、中風、偏癱、痹證、周痹、血枯、大厥、酒風、頭痛、瘟病、水脹、膚脹、鼓脹、腹脹、黃疸、消渴、癲癇、癲狂、癰疽、痿病、卧不安100多種疾病。《黃帝內經》誕生在《聖經·新約》之前,岐伯也早於耶穌。有心的讀者可以去讀一讀《聖經·新約》,去看看耶穌是怎樣治病的。比,可以知長短高低。要想知道岐伯與中醫文化的偉大,可以把同時與之後世界範圍內的經典找出來讀一下,清晰的答案馬上就會呈現在面前。

先秦時期的名醫是扁鵲。《韓非子》《史記》中均記載了扁鵲的事迹。扁鵲診病,望診達到了一望而知的水平。扁鵲見齊桓侯,一望便知君之疾在腠理,一望便知君之疾在肌膚,一望便知君之疾在骨髓。扁鵲的故事被編入了今天的中學教材。《漢書·藝文志》說,扁鵲留下《扁鵲內經》《外經》,但已經全部遺失。《史記》告訴後人,扁鵲的醫術已經達到了起死回生的水平。更為值得懷念的是,扁鵲的外科手術已經達到了「割皮解肌,浣洗腸胃」的高度。

漢代的最著名的中醫是張仲景。張仲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創作了《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創立了六經(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辨證與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辨證的診病方法,將《黃帝內經》中「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治病原則化為具體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病八法,還創立了113個方劑。113個方劑被後人稱之為經方,張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和「眾方之祖」。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中醫是華佗。《後漢書》有《華佗傳》一文,記載了扁鵲的事迹。華佗精於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其精於外科,華佗能開腹,能洗腸子、縫腸子,能剮骨療毒。

魏晉時期最著名的中醫是皇甫謐。皇甫謐最大貢獻在針灸上。皇甫謐因42歲患風痹,開始自學醫學。皇甫謐的優秀之處在於能夠辨別歷傳之謬誤,除其重複。皇甫謐在《黃帝針經》即《黃帝內經·靈樞》的基礎上創作了《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是第一部針灸專著。——自學者也可以成為名醫,皇甫謐的榜樣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東晉時期最著名的中醫是葛洪。葛洪是醫學家,也是哲學家,還是煉丹的化學家。在筆者看來,葛洪的最大貢獻有四:第一是明確指出了狂犬病可以醫治,具體方法是用狂犬的腦髓敷狂犬所咬的傷口。這個方法記載在葛洪所著的《肘後方》里。

第二是發現了青篙汁可以治瘧疾。今天的青篙素被世界所接受,追根溯源,此功應首推葛洪。

第三是外科手術可以放腹水。

第四是發明了治療骨折的小夾板,用小夾板使骨折複位。至今,這一方法仍被世界骨傷學界所採用。

隋唐時期最著名的中醫是孫思邈。孫思邈的精妙醫術,此處不再陳述,此處重點推崇的是孫思邈的高尚道德與一句至理名言。孫思邈治病有四不問:一不問貴賤貧富,二不問長幼妍蚩,三不問怨親善友,四不問華夷愚智。僅這第一條,現在有多少醫生能達到如此境界呢?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的開篇之處明確指出:大醫須懂《周易》。明代名醫張介賓在此基礎上演化出來一句至今還在流傳的一句名言:「不知易,不足以言知醫。」

明末名醫吳有性(字又可)創建了溫病學。吳有性曾對瘟疫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熱病即溫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門闔戶,又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徭役之役,家家戶戶都得交納。瘟疫之役,家家戶戶都可能受傳染。吳有性著《瘟疫論》,把瘟疫的病因歸結為一種看不見的戾氣。戾氣的認識,在當時完全是一種全新的認識。戾氣的認識,在當今完全可以繼續發展。禽流感之外還會不會產生其它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之外還會不會產生其它炎?這需要有志者的繼續研究。

……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文化孕育出了中醫,中醫發展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孕育著中華民族,中醫文化呵護著中華民族。沒有中華文化的孕育,肯定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民族,沒有中醫文化的呵護,中華民族肯定不會綿綿延續上下五千年。

歷史上的中醫是輝煌的。

輝煌的中醫,其精髓可以歸納在下列幾句話中:

以道理論醫理;

以變化論病理;

以損益論醫術;

以平衡論健康;

以仁心論醫心。

(二)令人憂慮的現實

歷史上的的中醫是輝煌的,現實中的中醫卻是令人憂慮的。

從新文化運動至今,批判、拋棄、告別中醫的聲音連綿不斷。產生這種聲音的原因有三:

一是沒有閱讀過《黃帝內經》。可以這麼說,批判、拋棄、告別者之中,沒有幾個真正接觸過《黃帝內經》的。《黃帝內經》語言是精美的,道理是深邃的。真正讀懂了《黃帝內經》,從政者可以治國,從醫者可以治病,莘莘學子可以寫出精美的文章。筆者因受魯迅先生影響,從青年時代就歧視中醫,但認真讀完《黃帝內經》的前五篇文章,馬上被其中的文辭、哲理所吸引。「啊!中醫原來是這樣的。」精美精緻、深邃平實,這就是筆者讀完《黃帝內經》的前五篇文章后的第一感覺。

二是把庸醫當成了中醫。中醫醫生隊伍中有不少庸醫。眾所周知,魯迅先生多次挖苦過的庸醫。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去閱讀《黃帝內經》,要認識中醫,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醫生。如果遇到的具體醫生是庸醫,很容易讓人產生「中醫等於騙子」的錯誤結論。

三是由於西醫西藥的傳入。西醫的聽診器、手術刀、顯微鏡,這些器具明顯使中醫的工具相形見拙。西藥道的藥片、針劑,其標準性、定量準確性明顯使樹根、樹葉這類柴柴草草的中藥相形見拙。

所以,不能一味地責難批判、拋棄、告別者。中醫也應該從本身存在的問題中去問一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聲音」。

中醫令人憂慮的原因何在?筆者冒昧談幾點看法:

其一,中醫失傳了根本。水有根,樹有源。這是人人都知道的普通常識。那麼,中醫的根,根於何處?前面已經談過,中醫之根根於文化。細而言之,中醫之根根於陰陽之道,根於五行,根於天人合一的系統論,根於時空物人四位一體的時空觀。中醫不知道,不知陰陽,不知五行,不知五運六氣,不知天人合一的哲理,不知曆法,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黃帝內經》認為,曆法、運氣這是為醫者應知應會的兩項基本功。《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年之所加即曆法之推演,氣之盛衰即五運六氣的變化,虛實之所起即疾病之演化,工即中醫醫生。不知曆法、運氣,是不能為工的。僅以此而論,中醫的現狀不令人憂慮嗎?進而言之,道為何物?陰陽為何物?五行為何物?《易》與醫的關係為何物?有多少中醫醫生能夠說出個一二三呢?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和尚不懂佛教之根之源,能叫和尚嗎?

其二,中醫解剖之術失傳了。源頭中醫,是重視解剖的。解剖一詞,就出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靈樞·經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這段論述記載了中醫文化中的解剖學。人體解剖,其主要目的有七:一看臟之堅脆,二看府之大小,三看谷之多少,四看脈之長短,五看血之清濁,六看氣之多少,七看十二經脈中的氣血。

《周禮·天官》中的有瘍醫一職。瘍醫是外科醫生。治療的對象是腫瘍、潰瘍、金瘍、折瘍,治療的方法一是葯,二是劀(「橘」左去木右加豎刀),三是殺。劀與殺,顯然是外科手術。

《史記》中的扁鵲會手術,其水平已經達到了「浣洗腸胃」的高度。

《後漢書》中的華佗會手術,其水平已經達到了開腹、洗腸子、剮骨療毒的高度。

解剖之術在清代王清任這裡得到了繼承與發展,之後失傳了,今天也沒有撿回來。外科之術失傳了,今天也沒有撿回來。《漢書·藝文志》中說,當時的中華大地上,有《黃帝內經》,也有《黃帝外經》;有《扁鵲內經》,也有《扁鵲外經》。後來,兩部《外經》都失傳了。西漢至今,兩千年過去了,中醫界並沒有創造出一部新的《外經》。

不會解剖,不會做大手術,如何與西醫相比?又如何超越西醫呢?

其二,中醫教育的缺陷。中醫學院、中醫大學里教西醫,而且兩者的教學時間大體相當。筆者沒有資格評論這樣的教育對與否。筆者此處的問題是:西方的醫學院有中醫的教材嗎?

學中醫不學《周易》,是孫思邈、張介賓錯了,還是今天的教育錯了?學中醫不學天文,是《黃帝內經》錯了,還是今天的教育錯了?

中醫大學里的學生不通讀《黃帝內經》,中醫研究生選修《黃帝內經》,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如果西方神學院里的學生選修《聖經》,西方會容忍這樣的神學院嗎?

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研究生,但為什麼生產不了出類拔萃的名醫,這是不是中醫教育應該反思的問題?

其三,中醫管理的缺陷。中醫如何繼承,又如何發展?中醫的短處到底在哪裡?中醫的長處、優秀之處到底又在哪裡?西醫解答不了的問題,中醫能不能解答?西醫治不了的病,中醫能不能醫治?西醫能做的手術,中醫為什麼不能做?這些是不是中醫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具有普遍意義的新創舉該不該總結?該不該推廣?例如《張山雷醫集·中風斠詮》指出,中藥治療大厥即肝風所引起的腦血管疾病,能夠達到「覆杯得安」的效果。如果中藥治療腦血管疾病的確能達如此效果,該不該組織驗證,應不應該推廣?例如山西靈石縣中醫院長李可先生著書,說有附子之毒恰恰是治療心臟病的靈丹妙藥。李可院長以附子為君葯,創立破格救心湯,醫治了「千餘名心衰重症」,其中多名是西醫放棄治療的病人。破格救心湯優秀之處有三:一是能治病,二是見效快,三是價格低廉。《藥典》中的附子的最大使用量是15克,而李可院長的最大使用量是500克。李可院長的經驗有沒有普遍意義?附子的使用量該不該突破?《藥典》附子條該不該修改?這些是不是中醫管理者的責任?

諸如此類的經驗還有沒有?如何發現諸如此類的經驗?這些是不是中醫管理者的責任?

有成績就歸功於管理者,這是目前行文的一般規矩。那麼,告別中醫的悲哀,責任應該歸於誰呢?

其四,中藥令人憂慮的兩大問題。一是質量失真問題,二是中成藥的國際市場問題。

中藥藥材一講究時間,二講究空間。講究時間,講究的是採集時令。講究空間,講究的是葯產某省某地。「三月仙草四月蒿,五月的茵陳當柴燒」講究的就是時間,茵陳在三月採集,才能保證質量。所謂「川黃連,杭白菊」講究的就是空間。地道或道地,是藥材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按照現代地球化學的觀點,不同區域的地殼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現代地球化學中的觀點,證明了中華先賢的卓越遠見。可是,現在的中藥,還講究嚴格的時間性與空間性嗎?人工的培植,農藥的介入,也是中藥藥材質量問題之一。

中藥,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是,在今天的國際市場上,日本生產的中成藥幾乎取代了中藥。中藥快變成了日葯,中華民族還如何驕傲呢?

其五,醫療器械有退無進。中醫是講究器具的,出土文物與經典記載都能夠證明這一點。史前的出土文物中已經有了石針、骨針,《黃帝內經·靈樞》的開篇之作《九針十二原》已經記載了九種針。上下幾千年過去了,中醫器械進步了嗎?針刺醫生手中還有九種針嗎?扁鵲的手術器具為何?華佗的手術器具為何?中醫醫療器械不要說發展,連保留、延續都談不上。醫療器械遠不如人,這是事實。要想振興中醫,不創造中醫所使用的醫療器械,行嗎?

重複一次,中醫的歷史是輝煌的,中醫的現實卻是令人憂慮的。

(三)光明的前景

沒有源,就沒有川流不息的江河。川流不息的江河再長,也不會告別自己的源頭。要振興中醫,必須疏通源流。而疏通源流的關鍵,在於認清源而疏通流。

中醫的源頭是道。自然之道是一座哲理大寶藏,這裡有效法自然的哲理,這裡有天文、人文合一而論的哲理,這裡有時空物人一體而論的時空觀,這裡有用陰陽五行為坐標觀察世界與人體的方法論,這裡有奇偶之數,這裡有五音六律,這裡有陰曆、陽曆以及兩歷融和為一的陰陽合曆,這裡有天干地支的計時規則,這裡有遵道養生的養生之術,這裡有以道論病的獨特方法,例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例如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裡還有很多很多沒有發現的或等待發現的哲理。豐富的道理在《黃帝內經》之中,更在《黃帝內經》之外的自然之中。

疏通源流,關鍵在於認識中醫之源,而必須從弄懂道所蘊含的哲理。道是什麼?是中華先賢所認識的造物主。近代、現代西方一流的科學家,例如萊布尼茨、牛頓、愛因斯坦,他們無一例外都在思考造物主與自己研究成果之間的關係。萊布尼茨談上帝與二進位的關係,牛頓談上帝與原動力的關係,愛因斯坦思考上帝的本性……西方人所理解的造物主是具有人格意義的上帝,中華先賢從一開始就把造物主理解為自然之道。是自然之道演化出了天地萬物,自然之道就是生生之源。生生之源之處的哲理一是無限豐富,二是真正具有常青意義。西方一流科學家的認識與思考,在中華先賢這裡是基本的東西。

認識源,其意義應該體現在流的發展上。疏通源流,廣義而言,必須體現在道器、道技、道術、道藝轉化上。具體到中醫而言,就是把道中的哲理轉化為具體的養生之術、診病之術、治病之術。道有無限的延展性,術有嚴格的規定性。

把具有無限延展性的道理轉化為精美的、準確的、具有嚴格規定性的解牛之術,這是解牛的庖丁值得傳頌的地方。把具有延展性的道,轉化為精美的、準確的、具有嚴格規定性的醫術,這應該是中醫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術不能離開器。深邃的道理,精美的醫術,不能沒有先進的、具有定量意義的器。這裡只舉一個例子。例如中醫有優秀的認識論。養生之術、診病之術、治病之術此三術有一個共同點:均把人放在天地之間來認識,均把人放在四時五方之中來認識,均把人放在五運六氣之中來認識。病在人體之中,病因卻在天文之中,卻在時間空間、五運六氣之中。這些病因都是儀器無法發現的。可是,如果利用儀器把外部之因與體內之病之間進行定量,這不是更好嗎?!中華先賢談道又談器,子孫們忘記了器,這是不是中醫手術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醫的歷史是輝煌的,中醫的現實是令人憂慮的,但是,中醫的前景是光明的,是令人樂觀的。為什麼?細細論證需要一本專著或幾本專著,這裡只能從根本上加以回答。與西醫相較,中醫文化與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著一體關係,兩者之間從始至終沒有分離。而包括西醫在內的西方科學與文化是兩分的分離關係。文化一體與文化兩分,對於中醫的前景有關係嗎?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請看下面一句話:

「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拋棄現代性,事實上,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們及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都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

這是美國學者大衛·格里芬的一句話。這句話出現在《後現代科學》一書中。《後現代科學》一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後現代科學》對現代性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認為「傳統社會的智慧」可以拯救人類。

問題是,美國有「傳統社會的智慧」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如果尋找「傳統社會的智慧」,應該向東方尋找,應該在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醫文化里尋找。產生在中華文化、中醫文化基礎上的文明,是利用自然而不傷害自然的文明。所以,筆者對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五、繼承中華文化,再造民族輝煌

研究的是《黃帝內經》,心繫的是中華文化,筆者的目的與希望是,全面復興包括中醫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

筆者認為,源頭的中華文化是異常優秀的文化,正是這個異常優秀的文化蘊育出了早期的領先於世界的文明。

創造物會過時,創造物背後的智慧並不會過時。創造文明的大智慧,永遠也不會過時。對中華文化的真正繼承,就是要認識元點智慧,並能運用此智慧解答今天生活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元點者,起初之點也,開始之點也。萬物有起始點,文化也有起始點。所謂元點智慧,就是源頭中華文化中的智慧。

元點智慧體現在何處呢?分而言之,元點智慧在一部部經典中,在一件件先進器具中,在一項項先進技術中,在眾多的發明創造之物中……集而言之,元點智慧融會在一個道字里。《聖經》用神解答的問題,中華文化是用道解答的。神解答的問題,道解答了,例如天地如何誕生?例如人生如何度過?神沒有解答的問題,道也解答了,例如如何發明創造?道中有陰陽分裂而變的宇宙觀,有法天則地的人生觀,有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有天人合一的系統論,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方法論,有尚象制器的創造論……若問一個道字裡面為什麼隱含有如此豐富的哲理,答案是道源於自然,道理源於自然哲理。此處,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源頭的文化里,道理是用八卦之理、是用陰陽五行之理表達的。

真正認識了道,就接近了元點智慧。接近了元點智慧,就可以像中華先賢那樣在實際生活中提出很多很多新問題,就可以像中華先賢那樣發明創造一件件新器具。接近了元點智慧,就可以像中華先賢那樣創造出一部部新經典。接近了元點智慧,就可以像中華先賢那樣創造出領先於世界的文明。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現代化的東西,我們似乎什麼都有:天上飛的有飛機,地上跑的有汽車,家中看的有電視,手中拿的有手機……可是知道嗎?所有這些都是從別人瓜田裡買來的瓜,是從別人果園裡買來的果。不會提出問題,不會解答問題,這才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問題。可以回顧一下,在近代於當代,具有世界意義的新問題,有幾個是由中華民族提出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於我們一步步離開了本民族的文化,一步步離開了本民族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一步步離開了自己的元點智慧。

一條江河要想滔滔不絕萬古流暢,那就不能告別源頭;一棵大樹要想順利成長而萬古長青,那就不能告別根本;同理,一個民族要想興旺發達,那就不會自斷其根——告別自己的文化。筆者多次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通過文化復興達到民族復興的經驗,絕沒有通過滅絕文化達到民族復興的先例。

筆者深信,只要真正認識了元點智慧,中等智商的人,就可以提出與解答很多問題——有利於人而不害於自然的新問題。筆者衷心地希望,越來越多的中華民族子孫,能夠認識到民族復興與文化復興之間的關係,從而自覺探索與接近元點智慧。什麼時候我們真正接近了元點智慧,什麼時候中華民族就有可能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

本期責編:余凱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複,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