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如何練好針灸基本功

基本功是硬本領,得天天練,不斷地練,日積月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經過生疏到達熟練。這不僅對初學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對於那些中醫針灸學術有一定基礎的同道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練。

就以讀《靈樞經》《針灸大成》來說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張口就來,動手就做,到臨床應用時,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得心應手,熟能生巧。

否則,在讀書時雖能背誦,到了應用時一有障礙,就想不起來或想不全面了。這是因為讀書不夠認真,基本功不夠熟練的緣故。所以學習期間要天天練,工作期間也要抓緊業餘時間不斷地練,才能練好基本功。

針灸醫生在病人面前,一切為了病人,認證靠診斷准,治療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無窮,方穴眾多,基本功不紮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療效。

Advertisements

比如在門診或病房工作中寫病歷,一方面要注意四診八綱、理法方穴術的一致性,還要注意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既要有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念,又要注意病位與癥狀的關係,才能寫出較完整的病歷。中醫針灸學,初學入門比較容易,學精學深比較困難,不下苦功夫認真揣摩鑽研,是達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醫針灸學術,一般的學會了四診八綱、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經掌握了中醫針灸的診斷和治療,其實,這只是學會了似下象棋的跳馬、出車、「將軍」等初步的東西而已。

病證有千百種,方穴有千百個,手法也有幾十種,各種病證都有它的本質與特徵,應針對其本質與特徵進行治療,否則就會使辨證施治庸俗化,膚淺而不深入,能治療一般的病,不能治療特殊的病,能治療小病、輕症,不能治療大病、重症。

Advertisements

每種病證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階段性,還有性別、年齡、體質、氣候等的複雜性,再加上陰陽、虛實的錯綜混淆,只憑一方几穴、一種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證的全過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學習中醫針灸的同道,停留在「對號入座」上,選定一病一方、幾個穴位、某種手法,一直治療下去,效果不佳,也不變換處方、穴位和手法。

要學習寫病歷。基本功練好之後,要在臨床上運用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具體實現理、法、方、穴、術的治療方案,這是真本領、硬功夫。如果基本功不紮實,自己沒有信心,有怕寫不好的想法,在上級大夫監督不夠的情況下,常發生潦草的寫法,也常有病歷寫得理法不清,方、穴、術與理法不合套,矛盾百出的毛病。

究竟寫中醫針灸病歷,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呢?我認為除了應該有對患者高度熱忱,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外,還要訂出一個有輪廓的樣板來,項目細節不要太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病歷。

此外,寫病歷時還要注意:

1.認真細緻地觀察病情:在診治、寫病歷之前,首先要耐心地聽取患者或其家屬的主訴,再做細緻地望、聞、切、按等的觀察,得出明確的診斷,在病證的基礎上,辨明陰陽、寒熱、虛實。

這樣,既有了具體檢查,又有了綜合分析;既有了整體觀念,又有了客觀標準。如果忽視了具體檢查,將是膚淺的辨證論治;如果偏重了局部檢查,局限於一個方面,將會失掉了整體聯繫;寫出來的病歷也不會符合要求。

假如醫生有偏見,或者只聽了患者不全面的主訴,或者只看到一兩個表面癥狀符合自己的觀點,就認為是某某病,一直的治療下去;切脈時指下會產生似象非象的「幻覺」,望診時目中會產生似是非是的「幻視」,聞診時耳內會產生似有非有的「幻聽」,診察不清,理、法、方、穴、術,必然不合病情,治療效果也就不會明顯。所以一定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和認真細緻地觀察病情。

2.重點系統地診查記實:寫病歷最好是在望、聞、問、切、按等全面診察後進行歸納、分析,既要根據當時具體檢查的客觀事實,又要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和得病的時間、地點等,在判斷病證時,既要避免脫離現實的概括,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的堆積,才能了解病證的本質,確定病證屬於哪個階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制定治療方案。

在記述病歷時,要有條理,有系統,在理中定法,在法中立方,在方中選穴,在穴中施術,使理法方穴術,有機地聯繫起來,才能寫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病歷來。

3.複診要及時地隨證更方:醫生寫初診病歷,往往都是詳盡無遺漏的描述,理、法、方、穴、術記述的也比較全面,到寫複診病歷時,常是簡單記錄,只登記癥狀和配穴,而忽略病證的變化和理法方穴術的更換。不注意患者在原有的病證中,經過針灸治療后,在某種病證中顯示了哪些不同的趨向,針灸哪些穴位,病證在不同程度上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

也就是說,在針灸與病證雙方的鬥爭中,其力量對比關係,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如針灸力勝過了病證力,則效不更方,加強針灸力,一直將病證徹底治癒;如果病證力勝過了針灸力,則是針灸方法不對證,或是針灸力量輕而病情重,則要細緻慎重的分析,是屬於哪一種,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針灸的方法和穴位,還是需要在原方、穴、術上加減調配。

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措施,都必須寫出改方或為什麼加減調配方、穴、術來,說明方、穴、術與理、法的聯繫。這樣寫,才能使病歷前後一致,一脈貫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療效。

這樣寫病歷,為以後寫技術小結、總結打下基礎。否則只圖一時省事,病歷寫不詳細,日後回憶不起來,又怎樣會拿出完整的總結呢?這對科研工作和整理提高祖國醫學遺產是不利的。

4.中醫針灸病案舉例:

張某,男,31歲,甘肅成縣人,漢族,幹部,1970年8月7日發病,8日入院。

問診:入院前一天下午在街上吃甜瓜、桃子、涼麵后,即感肚子不適,晚上開始腹痛,逐漸發展為上腹部及繞臍絞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一夜腹瀉、嘔吐各12次,吐出物為胃內容物,伴有綠色苦水;瀉出物為黃色水樣稀便,無膿血,頭昏,全身睏乏力,口渴,飲水即吐,在門診注射阿托品、口服黃連素無效而入院。

望診:發育正常,營養欠佳,神志清楚,急性病容,俯卧呻吟,舌苔黃膩,舌質胖、有齒痕。

聞診:氣息勻和,語言清楚,口氣滯濁,腸鳴音亢進。

切診:脈象滑數,右上腹及臍周圍有明顯壓痛,肝脾未觸及。

化驗:大便稀黃色,紅細胞(+),未消化食物(++)。

辨證:本病因飲食不潔,與中焦濕熱相結,侵犯胃腸,致上腹及臍周痞滿壓痛。

治法:清熱利濕,調理胃腸。

處方:尺澤、委中、中脘、天樞、足三里。

手法:尺澤、委中,三棱針點刺出血,中脘、天樞、足三里,用瀉法,留針30分鐘,針后腹痛、吐瀉即止。

次日上午複診,能進流食,腹痛吐瀉無複發,繼續觀察到下午4時,大便1次,黃色成形,中午飲食正常,未見腹痛吐瀉,只覺身體疲乏。舌苔淡黃、舌質略胖,脈緩,腹平坦無壓痛,證系病後胃氣未復。採用調理胃氣之法治之,取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分鐘,每日1次。

觀察到8月11日,針達4次時痊癒出院。

方解:尺澤為肺經穴,肺和大腸相表裡,尺澤出血,瀉肺和大腸之熱,委中是膀胱經穴,出血,可清熱利濕;中脘是胃之募穴,天樞是大腸募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用瀉法瀉熱利濕,故可治癒腹痛吐瀉。病證消失后,胃氣尚未恢復,用平補平瀉法針中脘、足三里而使胃氣恢復正常。


來源:本文選自《鄭氏針灸全集》(第2版)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