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針葯並治」中風病

中國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鮮明的特色和完整的體系。它是我國人民醫藥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治療疾病方面又有其獨特之處。中醫學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又有內服法和外用法之分;非藥物療法內容很多,包括針灸等法。在治療同一癥候時,可選用一種治療手段,也可以幾種療法聯合應用。根據臨床經驗,深刻體會到治療某些疾病採用針葯並用的方法效果更佳。

中風病是目前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合併症多及治癒率低的特點。中風後遺症主要表現形式為肢體僵硬攣縮、腫脹、精神抑鬱、甚至偏癱、失語、植物人等。

中風病位在腦絡,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的區別只是血瘀阻塞腦絡或絡破血溢成瘀的不同,瘀血在中風病的病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活血化瘀可以清除瘀血,恢復受損部位的血液供應。《醫宗必讀·真中風》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活血化瘀之法應該貫徹中風後遺症治療的始終。但中風患者多為老年人,陰陽偏衰,調攝氣血功能低下,當先補氣,氣行則血行。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使氣旺則血行,瘀消而不傷正;配以當歸活血和血,且有化瘀不傷血之妙;川芎、桃仁、紅花助當歸活血祛瘀。 而活血化瘀之品性多溫燥,具有耗血動血之弊,若不求配伍,一味攻伐,則易導致出血,故中風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葯宜適量,尤其後遺症期要調整活血藥物在處方中的比例,用藥一段時間可以遞減活血葯,每方中可以保留1~2味以鞏固療效。中風后肌張力大多增大,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藤類藥物如雞血藤、絡石藤、忍冬藤等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藥物的基礎上加用該類藥物,則能緩解病人肢體僵硬、攣縮等癥狀。

Advertisements

中風病人癱瘓側肢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一方面是由於患者並前過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損,脾失運化,痰濁內生,壅滯經脈,表現為脾虛濕盛體質;另一方面,中風后風痰瘀血痹阻腦脈,肢體經脈不利,水濕停滯。脾主肌肉四肢,主運化水濕,治療此類病人應多重用健脾利濕之品,如白朮、茯苓、薏苡仁、澤瀉等。其中薏苡仁不僅能健脾利濕,還能舒筋脈,緩和攣急,對於肢體腫脹伴拘急之癥狀尤其適用。

頭針是在傳統的針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就指出「頭為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之陽經皆上循於頭面,六陰經中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於頭面部,所有陰經的經別和陽經相合後上達於頭面。頭針治療中風偏癱是以現代醫學神經解剖生理為依據。頭針學位所在的點和線恰巧與大腦皮層的各功能投影區相應。針灸時能使大腦中樞直接受到調整性刺激,能接觸腦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Advertisements

體針治療是依據臟腑經絡學說取穴來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和陰陽,促進癱瘓肢體康復。心主血脈神明,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以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水溝可醒腦開竅;三陰交為足三里陰經交會穴,可以滋補肝腎;極泉、委中、尺澤可以疏通肢體經絡氣血;氣海、足三里可以理氣活血;后溪、合谷、八邪可以治療手指屈伸困難、指端麻木,諸穴配合達到疏通、調整一身之功效。

《素聞·五臟生成論》認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因脾胃為後天之本,津液氣血生化之源,故治療時選配針刺手足陽明經諸穴,使脾胃功能健旺,氣血津液充足,筋脈得以潤養,經絡得以疏通,達到氣血暢通,肢節滑利自如。治療本病越早療效越著,療程越短,後遺症越少。一般在發病後的3個月內治療為時期,1年以內仍可治療,1年以上療效尚不理想。

更多中醫知識關注公眾號「山西衛生系統招聘考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