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午夜巴黎》:在巴黎邂逅艾倫的黃金時代

《午夜巴黎》在美國的熱賣,已不僅僅是艾倫一個人的事情了,對於關係微妙的法美兩國來說,這部承載了大量精英理想和思維方式影片,更像是對一種文化的傳播現象。在一些巴黎人眼中,伍迪·艾倫的「巴黎」依然是美國人眼中的巴黎,所有的印象都是先入為主的,服從於人所熟知的隨筆和回憶錄的,甚至是有些主觀的「陳詞濫調」的。但艾倫的確是傳遞出了巴黎在所謂「爵士年代」的風情,這份美,若換做一個法國導演,就少了那種旁觀者的距離感和審慎魅力。「法國文化已死」是前些年《時代》周刊拋出的梭鏢,扎到了法國人的痛處,可是骨子裡,今天的美國中產階級還是嚮往著「巴黎夢」。哪怕這是一幅脫離現實的印象派繪畫,是海明威筆下「流動的盛宴」的殘缺倒影,是另一部奇幻的《開羅紫玫瑰》,也足以讓吉爾這樣的美國小文青神魂顛倒,在橋上謙卑地另覓方向。

Advertisements

老伍迪在這封寫給巴黎的情書中動用了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這樣恬靜、淡美、溫存、清新、文藝的女孩,相對於《午夜巴塞羅那》里熱情、野性、癲狂、喜怒無度的女人佩德羅普•克魯茲&斯嘉麗•約翰遜&麗貝卡•豪爾這樣的組合,巴黎的午夜比巴塞羅那的午夜少了一份狂野,多了一份雋永;少了一份抽象,多了一份遐想;少了一份觸目驚心,多了一份潤物無聲。

巴黎是世界上無數文藝男女的夢想之地,男主也不例外。故事分為白天的現實情節,以及夜晚的穿越情節兩條線索。和未婚妻及其父母來巴黎辦事旅遊的美國男作家,鍾情於巴黎的文藝氣質,一心嚮往留在巴黎從事小說的創作而放棄為好萊塢寫劇本的成功事業。他偶然在夜晚的一條小巷中乘上一輛駛向20年代巴黎的老汽車,在一個小酒館中遇見了他心目中的偶像:科爾波特、海明威、畢加索、達利……並陷入對於迷人的埃德瑞娜(瑪麗昂歌迪亞飾)的愛戀。夜裡,他可以和這些文藝巨擘高談闊論,受到了極大的精神鼓勵;而在白天的現實中,他與未婚妻一家愈加格格不入,他們是如此現實的美國人,巴黎這種小情調只被他們當做裝點門面的談資。因此,男主陷入了夢想與現實的多重困惑中。

Advertisements

如果說,20年代的迷惘是在對理性、進步、確定性的信念崩塌后,直面虛無時的掙扎和苦楚,那麼伍迪·艾倫的迷惘則是虛無成為日常倫理基本背景之後的迷惘。艾倫的洞察力和幽默都是來自對紛繁的生活不過是盛開在虛無的「空中之花」的體驗,就像他自己在《我的哲學》中說的:「永遠的虛無沒什麼所謂,如果你為之穿著適當的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