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與三仁湯的異同

一日腦子裡一直回放著一句話:「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其中「上焦得通」四字,似乎總領其綱。這句話是對小柴胡湯功效的論述。然筆者由此想到了三仁湯。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有言:「惟以三仁湯輕升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此處三仁湯的重點落在「上焦」,而小柴胡湯的本意似乎也在開上焦。或許可以說,這兩方都是以開上焦為先,以此為順。

臨床與書本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臨床可以將書本的知識無限放大,甚至「難溯」其源。門診上,當高建忠教授老師用到柴胡桂枝湯和小柴胡湯時會說:「這兩方的區別在於一方作用部位相對偏於表,一方作用部位相對偏於里」。同樣用到三仁湯和甘露消毒丹時,高建忠教授也會說:「這兩張方劑的區別在於一方作用部位相對偏於在表,一方作用部位相對偏於在里。」很明顯這兩組方劑治療側重點不同,但若從調理三焦津液方面入手,是否有相通之處?葉天士曾言:「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比較三仁湯與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偏於治表,甘露消毒丹偏於治里。

Advertisements

《外感濕熱病篇》開篇即言:「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后,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如將此兩條相參而看,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小柴胡湯與三仁湯相較,小柴胡湯相對偏於表,三仁湯相對偏於里;其次,溫熱之邪流連氣分者,可通過汗解,似乎與太陽證相似,卻是太陽之里;另外,解后胃氣空虛,非以補之,葉天士明言須待「氣自還」,也可用小柴胡湯微和胃氣。

見一患者,女,46歲,2012年7月3日就診。自訴口苦20餘天,咳嗽,痰多。伴見全身乏力,目困、目癢,食慾欠佳。舌質暗紅,舌苔白膩,脈象細緩。

Advertisements

高建忠教授疏一方:柴胡9克,黃芩12克,炒杏仁12克,白蔻仁(後下)6克,生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通草3克,竹葉3克,滑石(包)18克,炒萊菔子12克,雞內金15克。5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後溫服。

2012年7月10日二診:葯后諸症好轉,大便有下墜感。舌苔薄白膩,脈象細弦緩。

換方為: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12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雞內金12克,焦山楂12克,柴胡9克,黃芩6克,生薏苡仁15克,炙甘草3克,乾薑3克。5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後溫服。葯后病癒。

高建忠教授曾說:「小柴胡湯與三仁湯都可以治氣、治三焦,所不同者,小柴胡治氣滯偏熱也可見虛,三仁湯治氣滯兼濕兼熱。臨證時,氣滯、濕郁極易化熱,故常用小柴胡湯與三仁湯合方。」患者就診初期,咳嗽、痰多因濕留肺經所致,濕阻於肺,氣機不暢故而全身乏力,口苦屬少陽也可看作是氣滯化熱的表現,故而選方小柴胡湯合三仁湯。二診精神好轉,口苦、咳嗽、痰多已無,治由上焦轉入中焦。恢復中焦升降,使患者納食、大便正常,待正氣來複而身體自健,這是高建忠教授常用的手法。

這是一種解釋,然令筆者思考的是另外一層含義。前面提到三仁湯與小柴胡湯都是以開上焦為順,而三仁湯「輕宣上焦」目的是濕隨氣化,重點落在「脾」上,小柴胡湯開通上焦目的是「和胃氣」,重點落在「胃」上。葉天士認為「柴胡劫肝陰」故常不用柴胡,《臨證指南醫案》中載有如下一則醫案:

陳,熱病後,不飢能食,不寐,此胃氣不和。香豉,黑山梔,半夏,枳實,廣皮白。

此處,葉天士和胃氣之法選用梔子豉湯,同時加行氣之枳實、陳皮,其著眼點也是上焦,與小柴胡湯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上焦通則氣化、濕化、胃氣和,而胃氣和則人身安健。

至 誠 金 方 (廣州白雲店)

至誠金方,由一群愛中醫、懂中醫的鐵杆中醫組成。由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制定品牌發展戰略,與至信葯業、中醫藥高等院校、多位國醫大師和中醫名家達成合作關係,特聘全國權威中藥專家把控藥品質量,憑藉著強大的中醫藥專業優勢,為廣大患者提供一個「線上+線下」的健康服務平台。

名醫坐堂問診,道地藥材專供。

線上圖文諮詢,線下專業診療。

中藥代煎服務,快遞配送到家。

· 傳承金方 至誠為您 ·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