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4期:胡浩-圓運動的中醫方藥學

本期推薦: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胡浩老師的圓運動的中醫方藥學,根據「天人相應」原理,參照歷代醫家的寶貴學術經驗,總結出人體在生理、病理狀態下氣機升降出入的圓運動變化規律,隨之產生相應的圓運動治法與方葯,使得生理、病理、診斷、藥理及方理等一線貫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同道,前輩們,大家晚上好!

今天的題目是《圓運動的中醫方藥學》主要從五個方面跟大家彙報,依次是天地自然之道、人體病理變化之道、辨證之道、治法之道和藥理方理之道,我盡量講得言簡意賅一些。

一、天地自然之道

大家都知道中醫學講天人相應,天人相應理論系統地記載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其中「四氣」講的是四季。

首先溫習一下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從春三月這段,可以看出來至少四個問題。

1、自然、人與社會三位一體

從自然方面來說,天地是生髮的狀態,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芽;人要順應天地自然變化,應該「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稍微走一走,不要急著把頭髮紮起來,這個」志」是廣義的,代表神的意思。

後面這句話非常關鍵,「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從個人層面來說是人要有仁慈惻隱之心,要幫助生不要去殺害,要給予不要奪取,要賞賜不要懲罰。

相反,從心理層面生怒氣就是殺,所以春天一個人好怒就會傷肝。我們會發現春天高血壓發病非常高,還有腦溢血中風等,表現為明顯的陰虛陽亢,上實下虛,上熱下寒。

從社會層面來說,大家知道如果一個人在春天犯了殺頭問斬之罪,通常不殺,先拘押起來,法律規定是秋後問斬,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社會在春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所以從原文可以看出,第一點自然、人與社會三位一體,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中醫學一開始就把自然之道與社會之道同樣看待,沒有把它們分開。

2、四氣對應四臟,順應生長收藏自然之道

第二點我們從原文中可以看出,春天如果沒有養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天沒有養好,「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秋天沒有養好收藏之道,「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天沒有好好地閉藏,「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可以理解為春夏秋冬,包括脾在長夏,四氣對應四臟,如同4*100接力,如果哪一棒沒跑好,都會影響下一棒的選手。舉例來說,要開春了,很多患者開始出現痿厥的癥狀,痿是下肢無力甚至癱瘓,厥是在上,頭暈眩暈,可以理解為一棵樹如果在冬天沒有好好的閉藏,它的根在春天就會爛掉,容易歪倒,甚至死亡,這其實就是痿厥。

所以在臨床,包括治未病的時候,老百姓就總結了一句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先生開藥方」,就是為了糾正這種體內溫差的變化。

3、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但體內溫度恰恰相反

第三點我們講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其實是自然界地表溫度的變化,對應於人體是體表溫度的變化,但是體內的溫度恰恰相反,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春夏人體體表溫度越來越高時,體內溫度是越來越低的;秋冬恰好相反,是體表溫度越來越低,體內溫度越來越高。這點我們在治療和辨證的時候尤其要注意。

4、臟腑對應四氣,應氣時是最虛的狀態

第四點經文中沒有體現,是我們臨床發現,生理上得到驗證的。就是四個臟腑對應四氣,它在應氣時,是最虛的狀態。肝在春天最虛,心在夏天最虛,肺在秋天最虛,腎在冬天最虛。有何為證呢?

比如說在臨床上有些人夢魘,夢魘的癥狀主要是之前可能是在做夢,也可能沒有做夢,醒了以後眼睛也睜不開,手腳也動不了,非常難受。這種情況是心太虛,神不歸舍引起的癥狀,我們給他好好補心,癥狀就會明顯改善。以此類推,其他臟腑肝、肺、腎在它當季的季節是最虛的狀態。

在這裡人體與天地相應之道明顯地可以看做是一個圓運動。

二、人體病理變化之道

當人體出現疾病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引起人體出現疾病的有各種因素,比如說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病因在《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就有詳細的論述。

黃帝問岐伯人為什麼年半百而衰,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段話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我們在疾病的過程中,由於飲食、生活起居,包括作勞方面,出現了「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所導致的種種疾病。

而外感六淫,我們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中有四個含義。

第一點是正氣虛時容易感受外邪,反過來說如果感受了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也可以說明正氣已經虛了。

第二點可以理解為虛處即是受邪處,或者是留邪處。

第三點是邪之所傳,其氣必虛。外邪入侵以後,下一步它要往哪裡傳,取決於哪個地方是第二虛。比如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如果它逆傳心包,說明心虛;如果胃腸虛,就下傳入陽明胃腸。

第四點如果是陽虛體質的人,容易感受陰邪,像寒濕燥這種陰邪;陰虛體質的人,容易感受陽邪,比如風暑火熱。

但是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就是他虛,他為什麼會虛呢,就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妄亂作勞,導致他「務快其心,逆於生樂」的結果。這裡面還有一個內因中的七情內傷,心理和倫理也會間接地損害臟腑,佛家觀點認為病因用四個字概括「病由心生」。

不管是什麼原因,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正常的圓運動被破壞,導致肝氣不升,肺氣不降,心火不能下潛,腎水不能上升,脾胃氣滯,或者導致胃氣上逆、肺氣上逆、肝氣橫逆等等,包括氣陷、氣結、甚至氣脫的,經常有夾雜瘀血、痰阻、食積、水飲,包括毒物等等,混雜在一起。

三、辨證之道

辨證方面,這些疾病可以按照八綱辨證。從病性分寒熱,從病位分表裡,從病勢分虛實,我們還要補充一個——病態,以前的中醫診斷學裡面很少提及病態。病態是疾病的一種運動趨勢或者方向,可以用升降浮沉或者升降出入來表示。

病態向上的比如嘔吐、咳嗽、哮喘、鼻衄、頭暈、頭痛、目赤、耳鳴、牙痛、咽腫、喉痹等五官七竅的疾病,特別像腦淤血、腦梗塞等,其實都是病勢向上。

向下的比如泄瀉、痢疾、帶下、崩漏、滑胎,包括內髒的各種下垂,比如腎下垂、子宮下垂、胃下垂、直腸下垂,夜尿頻數,大小便失禁等表現為病勢向下;

向外的比如自汗、盜汗、身發斑疹、肌衄、濕疹、濕瘡、瘡瘍、腫毒,包括常見的各種各樣的皮膚病,比如纏腰火丹、銀屑病等,病勢向外;

病勢向內的外感病種最常見的是寒主收引,比如說惡寒、頭身疼痛、無汗,這些表現為向內。

用藥的時候,就要有針對性的調整疾病的運動狀態。

還有一種狀態是沒有動,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滯、血瘀、痰阻、食積,或者這些混合在一起的疾病病理變化。表現為各種急性、慢性、良性、惡性的腫瘤,包括瘰癧、癭瘤、胸水、腹水等,可以停留在各個臟腑,或者經絡、皮部等。

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打破不正常的氣機升降,用中藥或者其他別的方法進行干預。治法要針對病性、病位、病勢、病態進行調整,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病性的寒熱方面,寒熱很重要。

但我們剛剛也講了,春夏秋冬的寒熱在人體分佈是不均衡的,春夏生理上表現為體表上部表現為熱,里和下表現為寒;秋冬表現為體表和上面表現為寒,體內和下部表現為熱。

四、治法之道

針對以上情況,就要確定相應治法。

寒熱病性上,就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不論是用藥,還是艾灸針刺,都要遵循這個總體原則。

病位上有表裡之分,表裡是個比較籠統的說法,也可以說是上下、左右、前後,但具體一定要落實到相關臟腑,中藥的治法是歸經,或者針葯並用。

病勢而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是總原則,單在中藥方劑使用中,就有五臟苦欲補瀉法和外感六淫的氣味配伍補瀉法。

對於病態的升降出入,有個簡單治法,有的時候需要逆著它,有的時候需要順著它,一般要根據具體病症。我們經常說「升者降之,陷者舉之,散者收之,收者散之」。

病勢向上的,比如肺氣上逆,我們就要降肺;氣機下陷的就需要升提,比如治血證裡面「下血必升舉,吐衄必降氣」的方法,就是用藥物或治法的升降浮沉,干預或調整疾病不正常的升降浮沉,其總的目的就是要恢復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正常狀態。

針對上熱下寒證或表熱里寒證,是什麼治法呢?

上熱下寒證最極端的就是戴陽證,我們用清上溫下法,它的經典處方就是附子瀉心湯。也有清上溫中法,比如半夏瀉心湯。前段時間討論中還說到有用大陰旦湯配合四逆湯,這種大陰旦四逆法也是清上溫下法。

針對錶熱里寒證可以用清表溫里法,具體配伍中可以用辛涼復辛溫法。比方說有些皮膚病的治法就可以用這種配伍。

針對上寒下熱證,我們前面講有戴陽證,但是臨床上會不會出現戴陰證呢?這個我在經典裡面還沒有碰到,但是可以推斷這種病證肯定會出現,用溫上清下法。我有一個不成熟的觀點,像治療胸痹的枳實薤白桂枝湯,我認為有點類似於清下溫上法。

針對錶寒里熱證可以用溫表清里法,也可以理解為辛溫復辛涼法,比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就是經典的辛溫復辛涼法,吳鞠通根據這個處方創編的新加香薷飲,用的也是這個方法。

總而言之,單純的寒證或者單純的熱證在臨床上都不常見,比較常見的是寒熱錯雜,可以表現為全身整體的寒熱錯雜,也可以表現為局部的寒熱錯雜。比如一個小小的痤瘡粉刺,就有可能是外面寒裡面熱,可以用辛溫散其寒,用辛涼清其熱,可以艾灸痤瘡粉刺的部位,灸至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痤瘡粉刺的熱可以很快就散開,效果非常好。

五、藥理方理之道

根據治法我們來談藥理和方理的問題。

1、藥理

李東垣先生的《葯類法象圖》,他把中藥根據圓運動的原理,根據春夏秋冬的節律變化分成了五類,分別是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和寒沉藏。

比如我們常見的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葯,都屬於風升生;溫里葯和芳香化濕葯或者理氣葯,放在了熱浮長;像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等清熱瀉火藥,放在了北方,屬於寒沉藏列;像烏梅、五味子、白芍等酸收葯,包括麥冬、天冬、沙參、阿膠等養陰葯,以及豬苓茯苓滑石等淡滲利濕葯,放在了燥降收。

這種歸類方法,我認為非常科學。最大的實用性,就是針對疾病異常的升降浮沉用藥物進行調整。簡單的舉個例子,比如我們使用的麻黃,或者生薑、蔥白、蘇葉等,都是在風升生的分類中,治療的是寒邪束表的病證。這類病症表面上看影響的是肺,其實是肝。

所以我們使用的葯其實是對抗的,是以春夏葯治秋冬病,以秋冬葯治春夏病的思路方法。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但與我們往常學習的理論有所不同。

2、方理

方理裡面有二旦六神大小湯,這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相傳是源於《湯液經法》,這個理論我們先不考證。臨床中發現這些方非常實用,而且對於調整疾病的升降浮沉非常有效。

比方說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說「陽旦者,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這裡系統的講了青龍、白虎、朱鳥、玄武的配伍思路,青龍者對應東方風升生,白虎對應西方燥降收,也可以說對應收重之法,重就是沉的意思。升降浮沉中沉是向內,浮是向外,升是向上,降是向下。

可見青龍湯和白虎堂分別對應風升生和燥降收,對應的方位就是東方和西方。熱浮長與寒沉藏對應的就是南方與北方,其中朱鳥湯就是黃連阿膠湯。

看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各位同學和老師都知道,麻黃湯就是小青龍湯,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在輔行訣裡面就是大青龍湯,此外還有大白虎湯、小白虎湯,大朱鳥湯、小朱鳥湯,大玄武湯、小玄武湯等等,在我們治療的時候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臨床各種病症。

其中還有勾陳湯和騰蛇湯,勾陳有點類似理中湯類,騰蛇類似承氣湯類。濕化成類有升脾降胃法,升肝降肺叫左升右降法,瀉南補北法,或者叫瀉心火溫腎水的辦法,這樣我們五大方位就全了。

談談個別藥物

我們可以談一下個別的藥物。

比如霜桑葉,在教材中都認為是辛涼解表葯,前幾年我特地發表了一篇文章——《霜桑葉非辛涼解表說》,其實我們採收的桑葉是秋末霜降時,它已經不再具有升發特性,而變成沉降收斂之性,更加甘寒質潤,稍微有點苦。

它的作用其實是斂降法。所以它自古以來就有「止汗神葯」之說。但我們教材中並沒有提及桑葉可以止汗。當然霜桑葉才可以止汗,如果是春天或者夏天採收的桑葉不可能止汗。

再比如瓜蔞,一般我們把它歸為止咳平喘或者化痰類的葯,其實瓜蔞的一個重要用法是潤降肺與大腸,間接可以治療肝膽的病。所以瓜蔞有一個簡單處方,就是治療纏腰火丹(帶狀皰疹),單用瓜蔞一枚,大概30到50g,可以稍微配點其他葯,或者單獨用也有效。

另外比如我們用霜桑葉、菊花、貝母,在治療肺燥、肺熱、肺氣上逆時效果都很好。菊花也是秋天所生,有白菊花、黃菊花。我們可以推斷,像桑葉、菊花、瓜蔞一類的藥物,單獨用可以治療肺經本病,但相反也可以治療對家——肝膽的疾病,可以解釋為佐金平木法。

所以清代醫家羅美的《古今名醫方論》最早提出「霜桑葉乃肺家之肝葯」,說得非常精闢。

同理也可以大膽推斷,當然這個觀點還沒有說過,麻黃乃肝經之肺葯。表面上看我們之所以把麻黃歸屬於肺經,就是因為它可以治療風寒感冒,但這裡面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是我們歸納藥物歸經時,往往通過以效定經的方法,它能治某個臟腑的病就把它歸入某個經,這個思路是非常錯誤的。

教材中把麻黃歸為肺經、大腸經,歸於膀胱經是因為它可以治療太陽病,而把太陽病與太陽經混為一談,這也是低級錯誤,偷換了概念。麻黃真正的作用應該是肝,它可以治肝經的病,間接可以治肺。

其實除了麻黃,其他跟麻黃功效相似的葯,比如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蒼耳子、川芎,這些辛溫解表的葯,其實跟麻黃的功效一樣,都與肝有關係。

大家看教材仔細體會一下,有些時候繞不過去了,就寫肝經肺經都有,其實這兩個本身就不對。它的本位是在肝,兼治臟腑在肺。所以古人叫肝家之肺葯,說的非常精闢而深刻。

另外在中藥裡面,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像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這些苦寒葯,我們講苦寒堅陰、瀉南補北,它好像在瀉不同地方的火,但其實瀉火間接就可以堅陰,水足了以後自然就可以抑制心火,這是相輔相成的。

這裡我們提醒一下,像珍珠母、牡蠣、紫貝齒等貝殼類、介類藥物,都有潛陽的作用。所謂潛陽,它是在水裡面,大家看這些都是水生的貝類動物。我們可以把它們的卦象可以看為是外堅而內柔的卦。

外堅就是陽,內柔就是陰。外陽內陰,其實就是離中虛的火卦;它們生在水裡面,又是坎中滿的水卦。水在上火在下,這就是水火既濟的卦,所以它們就可以治療水火未濟的病證。

許多人說中藥是口嘗出來的,這種說法是極其無知的。我們老祖先對每種藥物,不管是植物類、動物類,還是礦物類,都經過認真仔細的分析、觀察和總結,沒有一種葯是隨隨便便使用的。

陽旦者昇陽之方,可以理解為幫助太陽從東方升起;陰旦者扶陰之方,可以理解為幫助太陽從西方落下。所以陽旦湯治療陽氣不升的諸多病症,陰旦湯治療陽氣不降的諸多病症。比如失眠,就是一個陽不入陰的表現,可以用陰旦湯來治療,一個經典的處方是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其實就是大陰旦湯去掉了芍藥,臨床上認為小柴胡湯加芍藥效果更佳。陽旦湯著重用的是黃芪、桂枝,有正陽旦湯、大陽旦湯、小陽旦湯,加了黃芪的大陽旦湯昇陽效果更好。

火神派專家吳佩衡老先生曾經把藥物歸納為中藥十大主帥,其實有很多藥物都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比如麻黃是風升生,附子是熱浮長,生石膏是燥降收,黃連是寒沉藏,還包括乾薑是溫脾昇陽,還有細辛、大黃、芒硝等。這幾個藥物就奠定了圓運動的方位——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和寒沉藏。

結語

以上我給大家彙報了一下關於人體圓運動的一些理論,主要是拋磚引玉,請各位前輩、各位同學批評指正。

翻譯:王春穎、陳劍城、蔡果宏

校對: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胡浩老師2015年2月15日在絲路新中醫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中醫家,為中醫創造聯結,她是一款專為中醫人量身打造的優秀社區手機APP,由社區、工作室兩大板塊組成,已經影響了幾十萬中醫人的優秀中醫互聯網軟體。【中醫家社區】旨在打造最大的中醫人自己的專業的交流學習平台,初入中醫之門的您,在中醫家漫步會偶遇當今中醫明師哦,好學而優秀的中醫人就在中醫家等您。【中醫家工作室】由名片、問診單、處方助手、醫案、我的患者、手記六大部分組成,致力於幫助中醫從業者隨時隨地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擴展行業人脈,體現自身價值,優秀觀點還有可能收到同行的讚賞。在這裡,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全國臨床高手隨時切磋交流,全國的醫案隨時學習,還有數百本中醫經典書籍,數千味中藥和8萬多中醫處方。目前【中醫家】優秀的欄目有:《真傳一刻》《每周一縷書香》《中醫人物誌》《拍案驚奇》《中醫十萬個為什麼》等,近期將推出更多優秀欄目,真誠邀請您來投稿,稿酬豐厚到賬及時哦。如果您是中醫或者是鐵杆中醫粉,那麼快來下載體驗吧,「中醫家」APP將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中醫人生!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