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又先人一步:人機合一

不可否認,軍事領域的科技革新會對相關產業經濟造成重要影響。

人機合一對於未來的ATM(空中交通管理)又會產生多大影響呢?

僅僅因為軍方能設計高效的無人飛行器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會這麼去做。相反,他們將同時採用遙控和人工的方式以優化它們的功能。

然而,制度的惰性和對變革的廣泛抵制,使得(美軍——景軒注)在很長時間內將採用混合系統。

因為美國已擁有管理大量遙控飛行器的必要基礎設施,它將在該領域繼續保持領跑地位。

用無人系統替代軍用有人載具的想法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但是隨著遙控科技的發展,它已經真切地變成了現實,無人機在對伊斯蘭武裝戰爭中的廣泛使用,引發了關於無人系統未來編隊應由何種載具構成的討論。然而這場全國性討論的焦點尤其集中在飛行器上,儘管無人技術也在地面及海洋載具中得到應用。遙控有進一步變革美國戰爭方式的潛力。

Advertisements

實際上,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海軍部長Ray Fabus指出新近研發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可能將是海軍採購和使用的最後一款有人戰機。他的言論引起了遙控技術優劣勢的爭論。一方認為無人載具設計的優勢遠大於其所帶來的挑戰,其他人則堅持認為即便是最優設計的系統,也只有人才能合理使用。

最後,地緣政治的必要性,而非政治的夸夸其談推動了武器技術的發展。既然政府仍將恐怖分子和非國家行為主體作為優先目標,遙控技術仍將在反恐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無人技術已實現在陸地、水域和空中的戰術性優勢。

那麼,爭論將是武裝力量應該多快、多大程度實現從有人到無人系統的轉變。兩種系統都有不足,而且彼此可實現多方面的互補。美軍將領認識到這一點,因而美國將設計融合有人、無人載具優勢的混合系統。

Advertisements

人為因素:支持和反對

無人技術提供了無可否認的設計優勢。由於不需再考慮運送、保護人類操作者,軍事載具可以更快、更強、更持久。例如,現有技術可以使飛行器兼具更快速度和更高機動性,從而提升飛行器性能。要知道過載的重力能殺死飛行員。沒了人類操作者,設計的可能性得以擴展。

這同樣適用於其他載具。例如,設計者可以把原來人類操作者所佔用的重量和體積替換成增加的油料儲備,使載具能比之前行駛得更遠。軍隊也能變換載具自身的形狀和體積。無人飛行器比有人飛行器的雷達截面更小。輪廓更小的地面遙控載具可以更輕易地隱藏在地形后。

除了設計上帶來的好處,飛行員、乘員可以端坐在寬鬆(——譯者加)座椅上,而不必蜷縮在駕駛艙內,因而可以更長時間操控無人載具。在遙控模式下,如果有長期任務,乘員在飛行器續航時間內可以倒班操作、輪流上崗。同時,孤立的有人飛行器操作者幾乎沒有與他人合作的可能性,而遠程作業的操控者可從同伴、上級及法律顧問等專家獲得實時的協助支持。

無人系統也提供了軍事操作上的靈活性。藉助遙控技術,士兵可以不用置身火線而完成服役。沒有人員傷亡和被俘,美國政府就能以更低的政治代價來採取軍事行動。

然而,反對無人載具的聲音仍然廣泛存在。有人系統的支持者堅稱在同樣平台的情況下,人類因素能使平台更有效。他們認為即便是最尖端科技的武器仍倚賴操作者的態勢感知、基於個人感覺及智力的直覺和判斷力。

遙控也暴露了軍事行動中另一個層面的風險。遙控系統所倚賴的網路很容易被敵人破壞和滲透。即便是在最基礎的層面上,網路(——筆者注)仍然是不可倚賴的。遠程連接的中斷和失敗是無人機操作者的經常性難題。長距離的衛星傳輸仍然不能完全信賴。一點不意外的是,無人載具的碰撞事故遠多於有人載具。

為規避兩個系統的不足,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設計自動載具。它們不僅是無人的,而且可在無人介入和決策的情況下,按照編程完成基本操作。然而自動操作的技術一直在完善中,尚不夠成熟到進入現階段討論的範疇。出於技術、操作及倫理的原因,自動系統離實現像傳統無人機一樣廣為接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爭論的由來

無人飛行器成為對抗伊斯蘭武裝的常見武器。美國及其盟國發揮了無人飛行器高效率、強耐力、低成本、低風險的優點,用以識別隱藏在當地民眾中的高價值目標。為實現該目的,美國建立了大量、必要的全球體系結構,以支持無人機目標。

該體系結構使得遙控技術的廣泛應用更易於實現。它涉及到空間基礎設施,包括方便全球數據流動的衛星,美軍在全球的部署,允許對特定設備定位。美國境內的飛行員可以接入、飛行世界範圍內的任一無人平台,實現在全球部署中獲益。最近,該支持系統主要用作空中無人機,但是同理,軍隊可在合適的情況下使用該設備以支持各種類型的無人載具。

世界各國試圖將無人飛行器技術應用于海洋和陸地設備,應用於裝備齊整、多功能的飛行器。這樣的載具有超越無人飛行管制限制的能力,並且可攻擊小型目標。

混合系統

在遙控技術發展中,最普通直接的新設計是作為無人系統獨立發揮作用,載具內沒有駕駛員。然而,美軍正在將有人、無人技術整合進設計。藉助最新一代的有人系統,美國正在進一步發揮無人載具全球系統架構的作用,同時保持有人系統的優勢。新平台將兼有載人和遙控的靈活性,無需特別明顯的再設計或再整合。

美軍正考慮將一些現有的平台,比如UH-60黑鷹,整合進混合系統。同時,無人系統(——譯者注)的能力很有可能被整合進之前專註於純有人的系統,比如長距戰略轟炸機項目。

美國並不是在有人無人系統爭論中採取折中立場的唯一一個國家,作為例證,俄羅斯新Armata坦克也有兩種能力。其他幾個國家也正在考慮類似未來平台的方案,但是美國更有優勢,因為它可以全球部署以及現有的支持無人載具的空間基礎設施。

類似Armata的坦克只不過是新型載具的一個開始。軍隊正設計更新、更自動的平台,大多數的載具持續使用fly-by或drive-by線路系統而不是模擬系統。先進的感測套裝成為制式裝備,可以幫助抵禦不斷進步、升級的武器系統。

設計者利用通訊和友軍力量跟蹤技術,將他們創造的每個新載具組網。他們也改進智能、監視及目標獲取能力以改進態勢感知能力。隨著網路和基礎設施的就緒,遙控能力的實現指日可待。

持續變革

在(對無人系統——譯者注)不斷修正的同時,相關機構試圖抵制快速的、激進的變化。無人機最早用作軍事裝備可追溯到50多年前。二戰期間,德國和美國偶爾使用它們去攻擊敵軍目標,無人機在冷戰期間發揮著各種不同的作用。直到過去的十年裡,它們才廣泛應用於反恐。

關於無人機增長的粗略估計,掩蓋了軍用無人機適用新系統的進度緩慢。很多反對無人機系統優點的爭論,必然更加延緩了這個(無人機新系統——譯者注)討論,阻止了有人載具的更新換代。

所以,美軍保留靈活的選擇權,設計載具兼具有人、無人的靈活性。直到這些載具證明了它們在戰場的價值,那麼像F-35這樣的飛機將退出歷史舞台。

該圖片來源網路,僅供參考

(本文由雲中客——景軒編譯自國際地緣政治智庫網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