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泡沫捲土重來

金獎章全球投資(微信號gmedal)導讀:金融危機后復甦疲弱,美聯儲主席耶倫提出「高壓經濟」提振需求;而人口老化,教育程度無法再提升,也是成長減緩的重要原因。

在美國年底升息懸而未決之際,10月中旬,美聯儲主席耶倫提出透「高壓經濟」(high-pressure economy)刺激供給面的想法,儘管這個構想是以學術討論方式包裝,但耶倫的身份分裂難免讓人產生政策聯想。市場初步解讀,耶倫是升息鴿派,有利資產價格上漲;但也有不同看法認為,高壓經濟未必有資本增值;此外,這個想法的背後,還反映了復甦疲弱的現實。

盼推行高壓經濟

扭轉遲滯效應

耶倫是在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主辦的經濟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她的題目很學術:「危機后的總體經濟研究」,不過內容扣緊當下的經濟現實。她指出,過去經濟學家大部分認為,總需求的改變,不會對總供給造成可觀且持續的影響。基本上,在給定的勞動、資本和現有技術下,總供給的產能會決定長期的產出水準;也就是說,總供給基本上是由外生決定。相對的,總需求的改變則會在長期產出趨勢上,引發短期波動。

Advertisements

但是,這次不一樣。耶倫指出,在危機后,很多先進國家的經濟活動無法恢復到危機前的趨勢水準,顯示需求面所受的衝擊已經對供給面產生影響,這是所謂的遲滯效應(hysteresis)。

以美國來說,危機后的嚴重衰退和緩慢復甦,使得移民和勞動參與率下降,進而減少勞動供給;而企業投資不尋常的降低,特別是在研發支出和創新企業方面,則使得勞動生產力顯著下滑。整體來說,美國當前的潛在產出比危機前的估計趨勢值,足足少了7個百分點。

於是耶倫提出,如果這次危機確實引發遲滯效應,那是否可以運行「高壓經濟」,亦即兼具強勁的總需求和緊俏的勞動市場,讓供給面所受到的損害逐步恢復。 其邏輯是,強勁的需求可以帶動商業銷售增長,進而鼓勵企業增加資本支出,提高整體產能;而緊俏的勞動市場則會刺激更多的勞動投入,同時鼓勵更多的工作轉換,讓勞動力適材適所,提升生產力;甚至強勁的需求也可能鼓勵更多的研發支出、更多的創新和初創企業,同樣會有助於提升生產力。

Advertisements

換句話說,高壓經濟有可能修復經濟危機對潛在產生的損害,進而恢復到危機前水準。

市場認為,耶倫的「高壓經濟」主張是升息鴿派,在復甦相對緩慢下,美聯儲將不急於升息,而且會容忍更高的通脹、更低的失業率;亦即願忍受相對「高壓」的經濟環境,讓潛在產出恢復到過去的高水準。不過,也有相反意見認為,對經濟有利和對資產增值有利是兩碼子事——畢竟債券不喜歡通脹,而緊俏的勞動市場導致工資上揚,則會衝擊股票獲利,因此,高壓經濟不見得有利於資產增值。

成長遲緩關鍵主因:人口老化

雖然高壓經濟還停留在討論階段,未必得到其他美聯儲官員的支持,但背後也透露央行官員想更進一步,運用貨幣政策去影響過去被認為是無法影響的供給面的企圖心,這是很值得關注的學術面、政策面重大議題。不過,影響潛在產出的因素還有很多,人口老化是其中之一,在這方面貨幣政策就很難產生影響。

人口結構改變,特別是嬰兒潮世代的老化,被視為是導致發達國家成長減緩的重要原因。過去隨著嬰兒潮世代長大,投入職場,產生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升經濟快速成長。如今人口老化,嬰兒潮世代陸續退休,潛在產出也跟著下滑。

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資深研究顧問弗納爾德(John Fernald)在近期的經濟簡報中指出,即使美國從大衰退中恢復,未來GDP的增長率還是會低於歷史水準,預估在1.5-1.75%之間,比戰後3-4%的增長率低很多;其中,人口因素如嬰兒潮世代退休,以及教育程度無法再提升(生產力無法再提升),是導致增速減緩的主要原因。

另外,亞銀最近發布的報告,針對亞洲國家的潛在產生做預測,其中一篇文章推估,亞洲33國人口老化對增長率的影響,結論是到2050年,人口老化因素將使每年的增長率減少0.55%。由此看,和遲滯效應相比,人口結構改變對供給面的影響程度也不遑多讓,既然如此,高壓經濟會是刺激成長的良方,還是會矯枉過正,就不無疑慮了。

另有學者指出,人口老化會使人們過度儲蓄,形成儲蓄過剩,過去長時間的實際利率下滑,乃至當前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主要肇因正是在此。由於預估人口老化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當前的低利率和負利率可能會再維持10到15年之久。

想想看,過剩的儲蓄、有限的投資標的,市場的逐利行為,加上央行的寬鬆態度,似乎可預期終將引發泡沫。現在很多地方房市大漲,似乎已透露幾分訊息。

金獎章-全球資產配置專家

訪問我們

G-medal.com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