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遺傳的密碼——DNA,又稱脫氧核糖核酸

DNA(Deoxyribo NucleicAcid),又稱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基因組成的,有時被稱為「遺傳微粒」。DNA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長期性的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食譜」。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RNA所需。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1865年孟德爾根據前人的工作和他自己進行8年的豌豆雜交試驗,發現了自然界中遺傳與變異的奧秘,提出了遺傳因子分離和重組的假設,為遺傳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出現揭開了序幕。

孟德爾被科學界發現后,遺傳學迅速成為生物學家們的研究熱點。科學界認為「遺傳因子」概念使用不方便,「基因」這一名稱更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意思是最基本的因子。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威爾海姆·約翰森提出術語「基因」,將「gangenes」簡化為「gene(基因)」。

1874年瑞士化學家米歇爾發現核酸,揭示了基因的本質,首次分離出DNA,現在,人們稱米歇爾發現的物質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它作為染色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於細胞核內,是生物的遺傳物質,攜帶著遺傳信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