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復明是狹隘民族主義嗎?為何這一口號這能貫穿整個清朝三百年

史海爭鳴:反清復明的正義性不容褻瀆

史學界有一股很反常的「褒清貶明」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明朝是腐朽、沒落的,而清朝則是蒸蒸日上的,甚至可以說清朝取代明朝是歷史的進步。如歷史學家柏楊,以及如今很火的歷史老師袁騰飛都持這樣的觀點。

他們中間最為著名的一個代表人物,即是金庸先生。金庸先生在他的《袁崇煥評傳》中認為,幸虧清朝的入關,挽救了行將就木的中華文明。為了驗證這一觀點,金庸先生還寫了小說《鹿鼎記》,將清朝入關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寫成了一代明君,借韋小寶之口吹捧他為「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我國遠古時期的四位聖賢之君)。而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鹿鼎記》也持同樣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發揮。其中有韋小說和其師父陳近南之間的一段對話,特別引人注目。

電影《鹿鼎記》劇照

韋小寶:如今皇帝十分的賢明,人人都能安居樂業,他的素質要比明朝皇帝要高出許多,為什麼還要反清復明呢?

陳近南:其實呢,反清復明是假的,我只是想把財富和女人給奪回來。

這一段話簡直就是令人瞠目結舌!是對反清復明的義士赤裸裸的侮辱!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要財富和女人,投降清廷就是了!如尚可喜,他為清廷立下赫赫戰功,在廣州大砍大殺,屠殺了七十多萬同胞,最後卻得以善終,光妻妾就娶了幾十個,子女一百多個。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他的子孫後代已達數萬之多!而那些反清復明的義士,如陳子龍、夏完淳、李定國等人,則是英年早逝。他們連性命都已經置之度外了,哪裡還要什麼財富和女人!這些人中間,不得不說的是少年英雄夏完淳,他年僅十七就已英勇就義。在被捕過程中,大漢奸洪承疇憐惜其才華,幾次三番要招降他。其時的清廷,正是用人之際,只要他點一下頭,立馬可以榮華富貴,封妻蔭子。可夏完淳寧死不屈,痛斥洪大漢奸,慷慨成仁。他死後不久,其妻產下遺腹子,但沒過幾個月就告夭折,可憐一代少年英雄竟然落得個絕嗣的下場!

少年英雄夏完淳

有人說,反清復明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讓清廷來統治中國,是歷史的最佳選擇。對這樣的觀點,筆者只感覺好笑。

滿洲是一個落後、野蠻至極的民族,長期以來,一直處於漁獵的狀態,他們連基本的制度都拿不出手,不得不完全照搬明朝,即所謂「清承明制」。這樣的一個民族,怎麼突然就成了英明的統治者了呢?這樣的神話,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

更何況,在清廷入關征服中國的過程中,不知道屠戮了多少生靈,柏楊先生睜著眼睛說瞎話,說只有揚州和嘉定兩城,還說漢人記恨了幾百年,意思是漢人太過小心眼了,根本就不大度。對這樣的流氓學者,筆者只覺得搞笑。清廷在征服中國幾十年的過程中,豈止是屠戮了這兩城啊!

滿清軍隊侵吞中國的過程中,曾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滿清軍隊為報復漢人的激抗,發生過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常熟屠殺、沙鎮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無錫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渾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泌州之屠、澤州之屠、朔州之屠、廣州之屠、四川之屠等地也進行了屠殺。史載:「滿洲以殺戮搶掠為業」,滿清轉戰燒殺37載,方才初步佔領中國。短短三十餘年間,使中國人口從明朝後期的兩億多減至順治十七年的1900萬,凈減十分之九以上!整個中國「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

揚州十日,清軍在揚州屠城八十萬

除了屠城之外,還有剃髮易服。袁騰飛先生輕描淡寫地說清朝的髮型發酷,他根本就不知道衣服和髮型對華夏民族來說意味著什麼!這是我民族賴以生存的信仰!可以這麼說,剃明易服是對華夏民族赤裸裸的侮辱,此舉的目的,就是要摧毀我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從一個高貴典雅的民族淪為一個豬狗一般的任其宰割的奴隸民族。

此舉一出,當然遭到了全民族的反抗。1644年清軍入關后,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中國的統治強壓華夏民族反抗意識和民族自尊,在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剃髮令」,稱「自今布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滿洲貴族叫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北方漢族人民被迫屈從。之後清軍以武力迫使南方漢人也剃髮,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順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強迫各族人民改滿服。儘管滿清對反抗漢人進行瘋狂鎮壓和殺戮,然而漢族人民還是進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陰一帶百姓就因反抗剃髮易服而從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連續反抗清兵,最終造成了「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悲烈慘劇。清政權還嚴厲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飾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自此之後,漢族喪失了他們美麗的衣服,被迫放棄了他們千年的傳統。喪失了民族自尊心的漢民族,也開始逐漸為原本仰慕華夏的周圍國家所輕視。朝鮮自認為「中華已亡」,自詡「小中華」;日本將中國看作「蠻夷」,而自以為華夏;安南乃至緬甸,都對中國採取了極其藐視的態度。

剃髮易服從根本上滅絕了漢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再來看看禁海遷海界,是中國滿清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鄭氏王朝,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之接濟,於康熙元年(1662年)由輔政大臣鰲拜下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50里,並將該處的房屋全部焚毀,以及不準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措施使華東至華南沿海地區的漁業和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流離失所,深受遷海之苦。當時不少地方官員,包括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均極力請求復界。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由於朝廷認為措施已收成效,加上不想繼續影響沿海地區的民生,終於允許復界。遷海令於 順治十八年(1661)頒布,康熙二十二年(1683)終止,前後二十三年。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頒布了《禁海令》。嚴格禁止商民船隻私自入海,不允許用大陸的產品、貨物進行海上貿易,有違禁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充公,違令者之財產獎給告發之人;負責執行該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緝,從重治罪;保甲不告發的,即行處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海;如有從海上登岸者,失職的防守官員以軍法從事,督撫議罪。當時,鄭成功一部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抗擊清軍。為了最後消滅抗清力量,清廷發布遷海令,北起北直(河北)、中經山東、江南(江蘇)、浙江,南至福建、廣東省沿海居民均屬遷海範圍。清廷強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準入海。其中廣東地區曾連續內遷3次。清廷派滿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監督執行,違者施以嚴刑。四省中尤以閩省為最嚴。沿海的船隻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燒毀,城堡全數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立斬不赦。凡遷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毀或廢棄,重新劃界圍攔,不準沿海居民出海。遷界之民丟棄祖輩經營的土地房產,離鄉背井,倉促奔逃,野處露棲,「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遷海令的實行,使農業、漁業、手工業及海外貿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殘。人民生計斷絕,流離失所,其間曾不斷發生激烈的反遷海鬥爭。遷海令的施行,不僅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惡果,而且,由於沿海空虛,海盜乘機活動,造成沿海社會治安更不得安寧。一直到台灣最後被清軍攻陷,康熙二十二年才廢除「遷海」令,前後延續23年之久的遷海苛政亦告結束。

清廷發布遷海令,強迫百姓遷移,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可以這麼說,沿海遷界大部分時間是在康熙一朝,康熙帝對此慘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再看跑馬圈地,清初滿洲貴族大規模圈佔漢人土地的活動,為清初弊政。清朝統治者入關后,為滿足滿洲貴族對土地的貪慾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跑馬圈地,先後出現了三次高潮。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下令:「凡近京各洲縣民人無主荒田,及明國皇親、駙馬、公、侯、伯、太監等,死於寇亂者,無主地甚多,……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清世祖實錄》卷 12)順治二年九月,圈佔的範圍擴大到河間、灤州、遵化等京東、京南府州縣。順治四年正月下令於順天、保定、河間、易州、遵化、永平等42 府州縣內圈地。此後,大規模圈地停止,但是零星的圈地、換地,「帶地投充」仍不斷發生。圈地持續了幾十年,共圈佔漢族人田地 224982 頃。圈佔範圍主要在直隸6府2州1縣,共計77州縣,廣袤2000餘里。少部分在山西之太原、潞州,山東之德州、徐州等地。所圈之地,最初為無主荒地,繼之有主無主之地一體圈佔;圈佔還包括廬舍、場圃,使大批漢人地主和農民驟失田產廬舍,生活無著。滿洲貴族用圈佔的土地設立皇莊,賞賜王公勛臣,分繪八旗兵丁。對王公勛臣的賞賜,按宗室、王公、官員的等級和所屬壯丁數目,給以不同數量的莊田和壯丁地。八旗士兵按照「計丁授田」的原則,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他們依靠這些田土解決生活所需及出征的軍事裝備。八旗官兵的旗地約 14 萬餘頃,占圈佔土地的絕大部分。清初圈地是野蠻的劫掠,致使百餘萬人破產失業,流離失所,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時也破壞了農業生產,阻礙了社會進步。由於壯丁逃亡和漢族人民不斷反抗,康熙八年(1669)下詔停止圈地。前後25年。

清廷統治者的私心在封禁東北這一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滿清東北地區的封禁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政策。就其核心而言,不外乎滿族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滿清視東北關外為龍興之地,嚴禁漢人到東北開荒。 1644年,清軍進關后,便開始對東北實行封禁,著手設立邊牆。由於邊牆為土堤,上植柳條,故而又稱柳條邊。「柳條邊」始築於1638年(皇太極崇德三年),完工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用時四十三年整個工程基本完成。根據修築時間的先後又分老邊和新邊。順治年間分段修築了老邊。據《柳邊經略》記載:「(老邊)西起自長城,東到船廠(今吉林市永吉縣境內),北白威遠堡(今遼寧開原境內),南至鳳凰山(今遼寧鳳城)止。設邊門二十一座……每門設蘇喇章京一員,筆貼式――員,披甲十名。」全長1900餘里,隸屬於盛京將軍管轄。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又先後在今遼寧省境內修兩條邊牆,被稱為新邊,由寧古塔將軍管轄(後由吉林將軍管轄),周圍千餘里境內,遂成「禁中之禁」。

清政府在東北設邊牆,置哨卡,劃分邊內外,旨在限制內地漢人和朝鮮、蒙古人等去邊外采參、狩獵和墾殖。若需要進入邊外禁地,則必須持其所在地方政府發給的印票,限時、限人出入。在此後的200多年裡,內地百姓為了生活,冒死偷渡到東北拓荒,圍繞封禁和開發,柳條邊內外上演了數不清的悲歡離合,史稱「闖關東」。幾經反覆,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廢弛了東北的禁令,柳條邊自此成為歷史遺迹,但其留下的影響卻耐人尋味。封禁東北始於1638年(皇太極崇德三年),終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後203年。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在明末清初的這幾十年中,清朝的暴政簡直就是駭人聽聞、喪心病狂,簡直就是罄竹難書。在這些暴政之下,老百姓會有安生日子過嗎?在血淋淋的歷史記載面前,那些影視劇中所謂的「盛世」、「文治武功」、「滿漢一家」,將實施這些暴政的順治和康熙等暴君吹捧成「鳥生魚湯」,不覺得很噁心嗎?

清廷的一系列暴政對華夏民族傷害之大、影響之深,真是讓人不勝唏噓。明朝就算再腐朽、再沒落,會有這樣的暴政嗎?真不知道那些文人怎麼就得出了清朝挽救了中華文明的這一荒謬至極的結論的!面對這樣的暴政,難道不應該反抗嗎?不應該將這些野蠻無恥的強盜趕出自己的家園嗎?那些「反清復明」的英雄們,他們不僅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反而是人間大義,他們捍衛的不是明王朝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為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園,也是為了人間的大義,任何對他們的污衊之辭都是令人齒冷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