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門外漢」到著名書法家,他是如何做到的?

張寶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煙台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泰山畫院畫家。

張寶軍是行伍出身,在部隊曾工作十多年。書法對他來說,曾經非常陌生。但自從愛上書法以來,他一直苦心孤詣學習書法繪畫,數十年來,從未間斷。他臨帖摩畫、耕煙種雲,沉醉於書畫藝術的探求之中,真可謂孜孜不倦、無怨無悔……。他修德養性,學傳統精髓,習文化正脈。他始終認為:為文從藝必先做人,人正字正,人品重於作品。他常提起孔子所言的「正人先正己」,孟子所提倡的養浩然正氣。

他欣賞古往今來那些聖者先賢的光明磊落、虛懷若谷;他追隨那種「天人合一」、「獨與天地往來」的自由精神;他為人正派、公正、耿直、執著,這些品格精神也自覺不自覺地滲透或彰顯在他的書畫作品之中。他研習書法先於繪畫,已有二十多年的功力。他學習繪畫雖然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他能學習古今,師法自然、也頗有成就。他能以書入畫,創出了一番新的個性模樣,畫出了一種山水的新境界。

他求古拙達新意,書性情寫心聲。他重視用筆,講求結構;楷書學習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柳公權等名家書帖,取法乎上,以求達到「心動而手動,圓者中規,方者中距,粗而能銳,細而能壯……思於神會同乎自然」(李世民語)的境界。他創作了整本楷書冊頁,書寫了大量古文詩詞,為今後學習行草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寶軍傾心於書法,著力於隸書的學習實踐。始學秦篆,浸淫漢碑,尤好張遷碑、好大王、石門頌、西狹頌等隸書名碑,借鑒漢簡金文,創出了一種古樸奇拙、渾厚雄奇的書法面貌。其隸書作品在拙樸中透出秀逸,在雄強中留有陰柔。篇章結構能中規中矩,合乎法度,字體體勢吸收現代人的特點,具有靈動誇張的時代氣息和創新特點,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的隸書作品獲得了業內人士和書法愛好者的廣泛好評。

近年來,張寶軍潛心研修行草書,從晉代二王入手,潛心專研數年,細心體會古意,揣摩先賢精神。他的行書始終堅持「二王」正脈。學習古法用筆,堅持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的傳統價值取向。后又學習、借鑒唐代歐陽詢、褚遂良;宋代的黃、蘇、米、蔡的藝術營養;臨習草書,他學習王羲之、孫過庭、張旭、懷素、王鐸、傅山等人草書作品的氣韻、品味、技法等,力求達到「技」與「道」的結合。他堅持向古人學習,不斷深化自己的藝術認知。他師古而不泥古,不僅僅停留在表象的學習上,而是鑽研其書法背後所孕育的草書精神以及抒情達意、傳神的線條,律動的節奏和意境。他還經常學習現當代行草書名家的書法作品,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技法韻致,他都認真研究,悉心揣摩,以此來提高自己研習行草書的水平。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覽,所出版的《作品集》選登了他的作品。

張寶軍熱愛繪畫藝術,對山水畫更是情有獨鍾。他畫山水寄情懷 重古法創意境。他學習山水畫,師從當代名家、山東泰山畫院院長張寶珠先生,同時還多次得到程大利、范揚、陳玉圃等當代名家的指導,收益頗多,技藝精進 。他平時學習最多的還是中國古代山水畫大家所留下的寶貴遺存和經典圖冊。他從五代展子虔的「春遊圖」,到唐代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從宋代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到元四家;從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到清六家,他都認真學習,潛心研究,他不僅從書本上學習古人精華,還主動學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先後登臨黃山寫生,爬華山觀賞荷葉皴,登泰山畫岱嶽雄姿,就是在當地,他也多次登臨膠東屋脊----昆嵛山,師法自然。不論是大自然的靈秀,還是古代書畫的文化積澱,都為他學習創作山水畫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才使得他創作了一批有質量、有品味、有意境,耐觀看的山水畫作。他所創作的《萬壑松風》、《泰山松柏》、《岱嶽雄姿》、《磁山三月》等作品,氣韻生動,個性顯出;立意高遠、氣勢恢宏;畫面清雅、意境恬淡;古意新貌、皴法多樣;筆墨精鍊、變化有度;以書入畫,線條優美,頗有文趣,充滿書卷氣息,使人觀之猶如靜坐恬靜山林,觀溪聽泉;猶如遊走竹林沙渚,思接千載。有的大幅山水體現了氣勢雄奇、煙雲飄渺,氣韻生動,表現出了大山大水的大氣勢、大格局、大境界,體現了至剛至陽至純至美的美學價值取向,創造出了深遠的詩畫意境,博得了專業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廣大愛好者的喜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