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與素心

(節選自《問道針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8.1)

安楊:前面講到有些腸胃的不舒服可能是由於情志導致的,這個情志的病怎麼調?

白興華:調理情志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醫生幫著調,比如通過針灸,經常遇到病人扎針以後心情變好了。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她說以前大家一起看電視劇,別人都樂她不樂,她覺得沒有什麼可笑的,但是幾次扎針之後覺得放鬆多了,看到該笑的地方也笑了。另外一方面,醫生給病人治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幫助病人分析,你這個病的原因是什麼。有些病人時間長了,自己也會發現病因。我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病人,從江蘇來的,胃食管反流病,很嚴重,我問她這個病怎麼得的,她說是跟老公生氣。生氣有兩種,一種是爆髮式的,可以發泄出來的,還有一種生悶氣。大家都知道生悶氣最傷身體,你壓在身體裡面。她就講了一個極端的情況,她說比如說一件事不開心,可以想兩年,一不高興就想到那件事。

《問道針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8.1

安楊:一環扣一環就想象下來了。

白興華:一想到那件事兒眼淚就流下來了。我有時候開玩笑,因為女病人比較多一點,我說女人是天生的歷史學家。

安楊:回顧歷史。

白興華:因為她們對過去,尤其是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記憶非常深。這些事情實際上日積月累,她最後說了,我想開了,我再也不生氣了。還有一個就是壓力,現在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畢業了之後到工作崗位都有壓力。

安楊: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可能一些心理的疏解,讀讀書,與朋友交流,甚至求助於心理醫生。從中醫的角度,有沒有一些簡單的自我調養方式,跟我們說說,因為它跟胃的關係太密切。

白興華:如何能夠使自己保持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比如說不生氣,少想不開心的事,實際上古人已經給我們開出了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老子《道德經》裡面的,就兩個字——「知足」。老子說「知足者富」,知足的人富有,又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從老子的分析來看,我們之所以內心不能平靜,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慾望相關。老子說「不見所欲,令心不亂」,眼不見心不煩,當然這樣比較被動一點。我最佩服的一個職業就是銀行的職員,天天看那麼多錢,還能保持內心的淡定。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能夠時刻提醒自己「知足」這兩個字,好處非常多,因為可能你追求的好多的東西,都不是生活所必需的。

安楊: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沒有它也沒有什麼。

白興華: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內心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中醫認為心藏神,心像一個小房子,神就在心裏面住著,正常的時候心神是什麼狀態呢?用一個字就是寧靜的靜,就是心要靜。古人講心如止水,就像湖面,沒有風的時候,沒有波浪,很平靜。正常的內心狀態就應該是這樣的,很平和,很寧靜。怎樣實現這樣的心境呢?古人又用了一個詞——凈,就是心要乾淨。

安楊:沒有雜的東西。

白興華:沒有雜的東西,心神就寧靜了。這個乾淨像什麼一樣呢?《黃帝內經》分兩部分,其中一本叫《素問》,關於「素問」的含義,你考慮過沒有?

安楊:沒有考慮過。

白興華:那你怎麼理解「素問」,素就是樸素的素,你說說這個書名的意思。

安楊:問是一種形式吧,對話的一種形式,問答。素是樸素、乾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白興華:首先從語法上看,問是問答,應該是一個動詞,素是名詞,把素放在動詞前面好像有點問題,因為主語一般來說是人。如果把素放在問的後面,變成「問素」,就像屈原的「天問」,是個倒裝,就是為了強調,這裡面的關鍵詞是「素」。所以「素問」就是「問素」,誰問?黃帝問。問什麼呢?問關於「素」的問題。「素」這個詞一般理解為樸素、平素,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記載,這個字的本來意思是沒有染色的蠶絲。你見過沒有染色的蠶絲嗎?

天然蠶絲

安楊:我養過蠶。

白興華:沒染過色的蠶絲是什麼顏色呢?

安楊:白裡面帶有一點乳白色,但是還有一種貝殼感的那種。

白興華:能感覺到很乾凈嗎?

安楊:它的乾淨是內心感受的乾淨,不是視覺的乾淨。

白興華:實際上這就是素的本意,就是沒有染色的蠶絲。它的特點是什麼呢?純凈,一塵不染。和它相反,就是那些被染色的蠶絲,五顏六色。「素問」翻譯成現代漢語,應該是一句話,就是黃帝問他的大臣,如何才能使內心保持潔白純凈,一塵不染,就像沒有染色的蠶絲一樣。如果一個人的內心能保持這樣一份純凈,他的心神就會很寧靜,自然也就知足了,因此也就不會有各種焦慮和不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