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生VS學霸:美國高中,誰更出風頭?

以往,體育生給人的印象總有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們往往擁有矯健的體魄,卻不擅長文化課程,甚至還有許多人一直將體育生和「差生」划等號~

但是在美國,假如有學生SAT考滿分,或者被哈佛、耶魯錄取,就連新聞都沒有,但如果學生能在大學里加入校體育隊,那可是學校的特大光榮——因為在美高學校中,體育生往往比學霸更受歡迎!

為什麼體育對美國學校那麼重要呢?

美國人都覺得體育是一個鍛煉人格的活動,不只是強身健體。

美國各個小鎮上都有政府支持的各項團體體育俱樂部,從幼兒園開始,教練都是爸爸們,無論他們多忙,但是永遠都可以抽出時間做足球教練或橄欖球教練,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運動員。

這些非職業教練教導隊員不只是贏球,更多是:

Advertisements

團隊精神(teamwork);

體育精神(sports manship);

忍耐力和毅力(endurance and perseverance);

態度(attitude);

如何在球場上慘敗后吸取教訓(how to deal with failures)。

我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吃苦,但是家長並沒有提供孩子吃苦的機會,在美國人眼裡,把高中四年裡只去了貴州一周做支教的經歷做為吃過苦的證明是個笑話。

現在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上吃苦是有這個必要的。在美國的一些孩子小學時候在一項體育每周花5個小時,很多孩子同時玩兩項體育,到初中后,每周體育運動少的每周10小時,多的每周20小時,完全沒有誇大。

練冰球的周末早上5點起床,游泳隊的早上上課前游泳訓練,下課後再回到泳池訓練,這樣的訓練下學生才能算有特長,在頂尖高中體育隊才能拿到一席之位。不少美高學生參加體育隊訓練后,體力都撐不住,很難和美國孩子一較長短。

Advertisements

哪些體育含金量比較高,對申請學校有幫助?

大多數團體類的運動含金量比較高,但往往中國家長更喜歡個人運動,覺得個人時間好安排,所以一窩蜂的去游泳,網球,擊劍,高爾夫,到最後又是和亞洲人競爭~

只有家長幫助孩子找到他們自己喜歡的活動,他們才會願意起早貪黑的去參加訓練。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去挑選他們喜歡的活動,根據美國兒童醫生的建議,11-14歲的孩子每天需要至少1小時的運動(vigorous physical exercise)。

不要太介意一開始體育成績好與不好,是不是有名次,隨著身體的變化,成績會有改變,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和家長的堅持。其實最難的是家長的堅持,送孩子上補習班遠比練體育要輕鬆。在冷氣房裡背單詞要比在烈日下曬的像非洲難民要舒服很多,但正因為這樣,招辦覺得體育棒的學生有更有趣的人生故事。

培養孩子這些運動,以後就有可能拿獎學金:

所以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喜愛運動,不是單單為了申學,而是能有健壯的體格。體育不僅鍛煉人的意志力,也能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