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編年體史書和《左傳》

以發生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稱為編年體史書,是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編年體史書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這種體裁,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因為編年體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為「古史」。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左傳》、《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等。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漢朝以後又稱《春秋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不僅是是一部史學名著,還是一部文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關於《左傳》,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傳《春秋》的書,另外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Advertisements

《左傳》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訖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與《春秋》一書的起年相同,但訖年比《春秋》晚28年。漢代以後,被儒家認為是《春秋》的傳,成為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左傳》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比較系統的詳細記錄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主要事件。對當時的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瑤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左傳》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左傳》不僅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還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為後世的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Advertisements

《左傳》舊注頗多,最為通行的是《十三經註疏》中的《春秋左傳註疏》,由晉代杜預注、唐代孔穎達疏。現代文譯註,最值得參考的是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本書共四大冊,註釋詳盡、深入淺出,對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服飾器物等方面的詮釋頗見功力。該書只有註釋,需要看白話譯文的,可選擇沈玉成先生的《左傳譯文》與之相配套閱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