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桑菊飲,主治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桑菊飲

【方源】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組成】

桑葉7.5g,菊花3g,杏仁6g,連翹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葦根6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薄荷

【功效】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治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及上呼吸

道感染等,屬風熱犯肺之咳嗽。

【療效評定】

孟農等用桑菊飲加減治療外感咳嗽200例,顯效163例,有效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8%。通過臨床觀察,桑菊飲加減對病人的咳嗽、有痰或少痰、咽部疼痛及發熱等癥狀和體征,在1~2天內均有明顯好轉,顯效率83%。

結果:治療組顯效19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9.5%,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

甘草

【驗案】

馬某,女,28歲,1995年4月10日初診。2個月前曾患感冒,經治療后遺下咳嗽未愈,后服用許多咳嗽藥均未好,且日漸加重。診見:咳嗽頻作,咽部乾燥發癢,癢則咳嗽,無痰。檢查咽部充血,後壁有數個淋巴濾泡增生,心肺聽診無異常,舌淡,苔白滑,脈弦滑。血常規及胸部攝X線均未發現異常。診斷為喉源性咳嗽。證屬風塞痰凝肺經,痰火搏結。用桑菊飲化裁治療。服藥3劑,咳嗽諸症減輕,繼續再服5劑而愈。

【按語】

桑菊飲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本方是主治風熱咳嗽輕證的常用方劑,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舌紅苔薄白,脈浮數。其病機核心為外感風熱病邪,從口鼻而入,以邪在肺絡為病變中心,肺失肅降,故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治法。方中桑葉味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用以為君。菊花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杏仁、桔梗宣利肺氣而止咳,三者共為臣葯。

連翹

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疏散風熱,蘆根清熱生津而止渴,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且與桔梗相合而利咽喉。諸葯相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表證解,咳嗽止。桑菊飲從「辛涼微苦」立法,其配伍特點:一是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一是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本方常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屬風熱犯肺咳嗽之輕證,以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為應用指征。方中藥輕力薄,臨證常需加減應用。若咳嗽較劇者,加貝母、炙米殼、款冬花等;乾咳少痰者,加麥門冬、百合;咳痰難出加橘紅、瓜萎等;熱盛者重用生石膏、大青葉、魚腥草;咽喉腫痛者加青果、馬勃、射干、蟬蛻、浮萍;鼻塞流清涕,加牛勞子;咽痛紅腫,肺中熱甚,咳黃痰者,加魚腥草、黃芩、桑白皮以清肺止咳;咳清稀白痰者,加枇杷葉;乾咳少痰者,酌加前胡、百部、麥門冬、百合;氣粗似喘,可加石膏、知母以增強清肺之力;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白茅根、藕節、丹皮等以涼血止血。方中主要藥物均屬輕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對於風寒咳嗽,則不宜使用。

桑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