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醫院吳浩告訴你頸椎、腰椎犯病該怎麼辦

『醫者仁心』

用心去做|吳浩:神經外科一片正在生根的土地

心中有夢想,何處不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這是每一位醫學院的學生,都曾舉起右手,誦讀過的「醫學生誓言」。記得前幾年參加AO講師培訓時,外籍老師向每一位學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為何要成為醫生?」

那一刻,讓我再次回想起影響我一生的一部電影《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大夫醫術上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簡陋的醫療條件下,想方設法救治著每一個傷者。並將這份大愛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特別是影片結尾,當老百姓守護在白求恩大夫的住所旁,為這位偉大的大夫早日康復默默禱告,直至最終他靜靜地合上了眼睛,把自己的肉體與靈魂永遠奉獻給了他熱愛的事業,熱愛的土地。學醫的想法也就是在那時萌發並堅定,我憧憬著自己有天也能像他一樣,成為國際紅十字會中的一員,竭盡所能地醫治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份責任和義務,是高尚的純粹的,是不分民族種族、無關國家政治。就這樣,一個從來沒有想過做醫生或者老師的我,而今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神經外科大夫,一名傳承醫術的老師。

Advertisements

白求恩大夫

吳浩

吳浩,主任醫師,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門急診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學組委員,中國神經脊柱學會秘書長。參與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和北京市科研項目。師從全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凌鋒教授、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前任主席Samii教授、全國著名神經脊柱專家菅鳳增教授。

目前工作方向:脊柱退行性病變(頸椎、胸椎、腰椎疾病),顱頸交界區畸形(寰樞椎脫位、顱底凹陷等),椎管內腫瘤,髓內腫瘤,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小腦扁桃體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平均每年工作時間為50周,目前每年院內手術量為300餘台,院外會診為300餘台,合計每年完成近800台脊柱脊髓手術,每周兩次專家門診與一次脊柱脊髓專科門診,加上院內會診合計每年接診3200餘例患者。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上千例脊柱脊髓手術,擅長頸椎病,顱頸交界區畸形,腰椎退變性疾病(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柱側彎),脊柱矯形(合併髓內腫瘤的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側彎),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治療,尤其對於微侵襲脊柱手術(OLIF&Mis-TLIF)等MISS(微創融合)有極為豐富的經驗。

Advertisements

永不言棄,敢作敢為

選專業時我更傾向做外科,一個是神經外科、一個是心臟科。後來因我的母親在我上大五的時候得了動脈瘤,經歷了救治母親的過程后,我就一心想去研究腦血管病,於是就選擇了學神經外科。畢業后我來到了嚮往已久的北京,進了宣武醫院的第二年,我就考了博士,導師很嚴厲的對我說,你進來后如果不是第一名,就會直接把你開掉。那個時候,一方面要上班管理好患者,一方面還要應對考試,從來考試都沒有感受到那麼緊張,頭一天晚上竟然沒有睡著覺,考完頭兩門也沒放鬆下來,依然是失眠。3門考下來后就血尿了,最終成績是「第二名」,或許是老天的眷顧,那年博士統招名額竟然是兩名,就這樣我幸運的成為了凌峰老師的學生。

2003年,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了很多脊柱方面的書及手術,師從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前任主席,Samii教授,全球做顱底做得最好的醫生。因為母親是腦血管病,就一直想去搞腦血管病。但是做了臨床之後還是搞了脊柱,不過對於這個選擇我不後悔。我是從2009年真正開始從事脊柱專業,進步也是很快,到2010年就可以出去會診了。

吳浩

去年我在新疆做了10台手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感受到培訓其實是多麼的重要。因為地區之間的這種技術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去年我被CNSA評為最佳講師,我本人也樂於去講課。我們首醫大宣武醫院是進修中心,很多醫生也會來學習,我會跟他們講我做手術的種種經驗、也會講我失敗的案例。我從來不覺得失敗是丟人的事。同時我也會講別人失敗的案例,不是對同行的攻擊而是為了看到欠缺希望可以及時彌補或引以為鑒。

我們所有的技術、經驗都建立在對眾多患者的手術上。如果一個人說:我做手術從來不出錯!原因只有兩點:其一是他做的還不夠多,另一個就是他在說謊。現在我全年可以做到800多台手術,基本技術上算是穩定了,碰到特別難的反而會特別小心,會為此做很多預案。所以,通常翻車會翻到比較簡單的案子上,或者是體力達到一定的極限、手開始抖了、或者是沒有勁了。所以我很注意培訓,我的骨子裡面是想做一個比較純粹的醫生。如果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就沒有意思了,如果能總結一批病例,裡面有新的觀點、新的發現的那還是挺有意思的。

吳浩

對於我來說作為醫生的理想狀態是:給患者看完病,他們回門診複診的時候,對我說吳醫生我挺好的。很害怕患者說還沒有好之類的。對任何一個普通患者,我都會為他們的任何一個焦慮而加倍的焦慮,哪怕一個眼神、一點期盼、一點顧慮、一點緊張、一點斟酌……這就要靠自身最豐富的人性內涵來保證。即使你已經成為一個專家級醫生、有了相當的生存能力和滿足自尊的能力、有了很高的專業成就,哪怕有一絲一毫流露出為自己牟利、而不顧患者需要的意圖,或者因為自己的隨意、漫不經心,而忽略了對患者的責任心和關心,這個患者馬上就受到了傷害,你就有可能失去這個患者乃至更多人的信任。

神外新支,脊柱外科

下面我來說說神經外科的具體工作。一個是頸椎病、一個是腰間盤突出,這是老百姓最常見的兩個病。

通常我們會覺得治這兩個病的應該是骨科。我先介紹下這兩個病,再說下為何神經外科會研究這個方向。

其實對頸椎病、腰椎病的認識應該同生老病死一樣理解為是一個必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會有。也有人問,我們家鄰居怎麼到了80歲也沒什麼事呢?如果這個人能活到120歲的時候就會出現……因為有的人出現的快、有的人出現的慢,但整體是個趨勢。我們人類最早是爬行動物,後來變成直立行走後,脊柱就開始垂直於地面,成為人體的脊樑,這個時候脊椎的力學結構就發生了改變,我們不管是頸椎、胸椎、腰椎的間盤,其實早在13歲左右的時候基本就沒有血供了,但是年輕人的間盤質感像膠凍一樣很嫩很嫩。

為何我們會有「退變」這個詞呢?因為人體的組織結構在不斷的退化、變差。在頸椎、腰椎間盤突出裡面,間盤的「退變」是第一個始發因素。首先它變得不結實了,沒有彈性了。我們的脊柱是一個S型的,這種形態有助於幫助身體進行緩衝,比如說我們在跳躍的時候,脊柱對這種外部的震蕩就起到了緩衝作用。如果在脊柱曲度都是好的情況下,你的身體在力學上的分配就均勻了,你的肌肉、骨骼、胸廓等就得到了保護。

如果間盤發生退變呢,間盤會變干,彈性也逐漸消失,高度也開始丟失,間盤的纖維環發生破裂,間盤就突出去了,導致腰間盤突出,一突出壓到神經根,脊椎就會產生癥狀,比如說走路不好了、手麻、腰間盤突出導致的腰腿疼痛等等。腰間盤本來也可以引起腰痛,就是盤源性腰痛,因為腰間盤的功能開始喪失、開始減少它的工作、後面小關節的工作量加大了、就會導致後面的關節突紊亂,也會產生腰痛,如果間盤突出來壓到神經根了,就會產生腿疼。如果頸椎間盤退變突出的話就會壓到脊髓,走路會不好。所以說「退變」每個人都有,現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退變過去都是年紀比較大的,50-60歲的人才出現,而現在有一個特點就是趨於年輕化。

為什麼現在頸椎、腰椎的疾病發病率如此之高呢?因為現代人天天看電腦、看手機、頸椎的曲度變直了,變直的情況下,身體的力學也發生了變化。人的間盤就容易退變,慢慢的有的還發生反弓。有的人會發生頭暈、一低頭的時候就感覺難受。很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脖子比較長的,好多都是直的。我們現在的運動很少,出門就做車,久坐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腰間盤不好的人可以走、可以站著、可以平躺、但不要老坐著、打麻將或工作。久坐是腰間盤張力最大的時候,就更容易發生腰間盤的退變,容易產生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頸椎、腰椎等處於一個正常的生理變化中,不斷的變差。所以大家不要害怕得病,而是要積極的預防和治療。

那為何有的人的癥狀是反反覆復呢?我們人類是很奇妙的生物,因為人的機體有自我協調的功能。人類從出生、變老、到死亡之前,活動度是不斷在丟失的,當你的間盤功能下降的時候,脊柱讓你又穩定又承重,還能在一定範圍內活動。但當間盤開始不穩定的時候、間盤功能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出現代償作用,為了要把個體椎體穩定住,周圍的韌帶就開始增生,會長的很厚,甚至出現骨贅,這個時候脊柱重新達到穩定狀態,加上適當的理療、休息,癥狀就消失了,所以就出現了反反覆復的情況。老年人可能出現腰椎管狹窄的癥狀,因為韌帶要把部分間盤的作用承擔起來,韌帶因此而逐漸變厚了。它的調節過程到一定程度就變得過猶不及,從代償適度到代償過度,把椎管弄到狹窄了,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了。走走路就要歇一會。

其實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不用過於的擔心,如果有癥狀了就去治療,有的患者的片子非常糟糕,但癥狀很輕,所以暫且可以不用去管它。有的人就是突出很厲害、癥狀也很嚴重、那就必須手術了。因為腰椎的手術絕大多數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的、可以更好的生活;但是頸椎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頸椎椎管里是脊髓,頸椎間盤突出又分好多型,有一種是脊髓型。脊髓型又表現為什麼呢,走路沒有力氣、像踩了棉花一樣,尤其是爬樓啊、爬山啊覺得沒有力氣,有的人會出現手麻、頭暈、有的人還會出現視力下降,做完手術后眼睛變亮了,視物更清楚了。還有的人會出現交感神經的癥狀,胸悶、氣短、煩躁、晚上睡不好覺、這些都是頸椎產生的問題,但最致命的是走路不行,有一類患者是,頸椎的壓迫很重,但表現的卻很輕,這一類患者叫做無癥狀頸椎病。這是最糟糕的,患者本身不重視,直到癱了才發現。所以對於頸椎的問題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比起腰椎病,頸椎病要更加的給予重視

吳浩

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有一種脊柱側彎是退變型側彎,還有一種是發育型側彎,脊髓空洞合併的側彎,或者髓內長了異常腫瘤的情況。這樣就是先到神經外科先切除髓內的腫瘤,再到骨科去進行矯形。側彎也會涉及到很多力學的問題,我說的矢狀位的序列應越來越重視。而側彎只是指冠狀位,前後看。前後看應該是一條線的,如果前後是彎的就是彎了。而且一般人對於側彎的理解就是左右側彎,其實脊柱一定是三維旋轉的,只有搞這個專業的人才能理解。有一種理論就認為,特發性側彎就是前柱的速度長的太快了,而後柱的速度長的太慢了,導致受力不均勻,導致脊柱的旋扭,而所有的側彎都是為了維持脊柱矢狀位上的曲度,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我們國家和歐美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歐美國家做頸椎70%是神經外科醫生做,韓國90%都是神經外科醫生做,台灣是神經外科醫生做,歐洲也是。我國六、七十年代的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都是神經外科醫生率先開展,比如301醫院最早的頸椎前路的手術是段國升主任,他也是神經外科醫生。以至於301醫院到2000年以前,頸椎病都是神經外科醫生來做,後來因為神經外科醫生較少,做脊柱的人不斷減少,骨科非常重視脊柱開始不斷壯大。

椎弓根螺釘的出現,產生了跨時代的變革,它讓有關脊柱的好多手術得以完成,之前採用的一些器械效果都不好,有了椎弓根螺釘矯形手術一下就可以做好了,但是它剛出來的時候神經外科的醫生不會用,因為這是骨科醫生髮明的,所以骨科醫生就認為脊柱的相關手術都是屬於骨科。而神經外科醫生做減壓做的熟練,但內固定是弱項,就想學骨科的醫生的技術,但是美國當時骨科醫生就不讓神經外科的醫生學。直到有一天FDA批准了椎弓根螺釘,需要神經外科醫生的認可,從這以後神經外科醫生才開始學習使用,也意識到內固定不足給患者帶來的潛在的風險。所以美國的神經外科協會脊柱單元就有很多的神經外科醫生們在裡面學習內固定。現在的脊柱的手術量是神經外科佔了一半以上。對於骨科來說治療矯形的領域還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兩個學科技術上操作的不同是:

1、顯微鏡的使用,顯微鏡呈現的是一個三維立體結構,術野很清晰,所以在減壓方面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2、雙極電凝,現在一些骨科也開始在用了,但大部分還不會用,只用單極電凝,雙極電凝可以確切止血。

3、棉片:是神經外科特有的止血方法。

4、顯微操作技術。

5、磨鑽:磨鑽的使用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

6、電生理檢測:它主要是用來做髓內腫瘤或矯形手術必要的監測手段,但是因為做的多了,我已經把他應用到退變手術上了。

神經外科在脊柱、腰椎、頸椎等疾病的手術上的優勢:

1、 出血量少。

2、 住院的時間較短。

3、 病發率要低。

4、 手術費用更為經濟。

5、 醫生成為成手的時間和信心對比上,神經外科醫生顯現的自信更高。

其實呢說了上面這麼多,只有神經外科和骨科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叫做脊柱外科,才可以把患者治療的更好。

吳浩

如果得了頸椎、腰椎的相關疾病一定要早點治療,在腰椎、頸椎早期的退變過程中,有80%的在這樣的階段通過理療的方法是可以得到緩解的,或者治療結果較好的。但當你人體自我調節已經超過極限的時候在去做理療、按摩、小針刀,這樣的情況是不管用的,只會加重病情。所以在臨床上如果我覺得是比較輕的患者,我會建議他去做理療,手術有點過度。如果有了相關疾病、一定要到一個規範的醫院,先去做個檢查,拍個片子檢查一下,裡面有沒有腫瘤,有沒有血管病、有沒有腰間盤突出、有沒有脊髓空洞,如果覺得輕,醫生自然就會建議你去做理療,如果比較重,一定要正確的面對。另外,歲數不是一個手術的禁忌症,首先患者術前會評估,來了要先到麻醉科去看下,心臟功能分析、血氣分析、肺功能的檢查都沒有問題了醫生可以麻,我就會預計患者的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所以面對老年患者的時候我們會做的快一點,讓他出血量少一點。

之前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北京地區30多歲的女公務員,有一條腿瘸了,就找到了我。她自己最開始沒有重視、沒能及時的就診、自以為慢慢的可以恢復、但發現這條腿越來越沒勁,我給她查了查發現她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給她查了核磁,發現頸椎間盤脫出壓到脊髓,所以她的腿就無力了,之後給她做了手術,做完腿就可以抬起來了,她本人也特別的高興,說:「我對你們醫生的印象終於改變了。」

頸椎不好的人我較為推薦的運動是游泳,因為在水中是沒有負重的運動。滑雪就有些危險,它被稱為運動中的「白色鴉片」,很容易上癮、也很容易受傷,因為滑雪把韌帶和腰摔壞的人也大有人在。像腰椎不好的人跑步、打網球等活動我都不大建議。

還有我們現在對於電子設備的過度依賴,手機、掌上遊戲、各種PAD,加之人口老齡化、疾病年輕化,未來的患者也會大量的增加。

如果現在的年輕朋友們,因為長期久坐辦公感到頸椎不是很舒服的,可以睡睡頸椎枕,那種前高后低的枕頭有助於恢復我們頸部的生理曲線,所以蛙泳對頸椎曲度的恢復就很有好處。頭低一段時間一定要抬起來動一動。而且我也建議頸椎、腰椎病的患者不要上來就吃一大堆的葯,因為有些藥物中的成分對人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本文轉載於「新浪中醫」

原標題 | 吳浩:神經外科一片正在生根的土地

小和對您說

如果您是醫生

關注「和緩醫生服務號」微信號(hehuanyisheng)

即可註冊和緩名醫

如果您是患者/家屬

關注「和緩醫療」微信號(hhmedic)

即可了解向名醫發起會診的流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