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打破社交僵局的4種心理學方法

1.阿倫森效應

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之為「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也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實驗人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后貶,第四組先貶后褒。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阿倫森效應提醒我們,先褒后貶甚至比持續否定更糟糕,而先貶后褒卻往往比持續褒揚更有效。如果你想快速打破僵局,不妨使用先貶后褒的手段

Advertisements

2.名片效應

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這裡,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名片效應指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儘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接近效應

兩個人是否能成為朋友?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社會學家已經證實,大多數的婚姻對象是那些和他們居住在同一小區,或者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或曾經在同一個班上上過課的人。

Advertisements

回憶一下,你在學校和公司中的好朋友是不是來源與座位旁邊,同一學院或部門,又或是上過同一門課,干過同一個項目。在一項國外的調查中顯示,38%的親密關係的新城是在學校和工作中遇到的,剩下的大多數也是生活在同一社區,日常步行範圍之內的某個人。

事實上,地理距離並不是關鍵,功能性距離——人們的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才是關鍵。我們常常與那些共享居住區入口,娛樂場和商場的人們成為朋友。所以如果你剛到一個城市且想結交朋友,就嘗試去租靠近商場的房子,坐靠近飲水機的桌子,在主要的建築停車點停車。這些都是幫助你建立友誼的基石。

出醜效應

想想你生活中,最受大家喜歡的是什麼人?是那種全無缺點的完美個人?是能力平庸的個人?還是那種優點明顯,但同時又有幾個小缺點的人呢?

事實上,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此種現象就是出醜效應

生活中有不少完美精明的人,但這樣就未必討人喜歡了。因為一般人與完美無缺的人交往時,總難免因己不如人而感到不安。最討人喜歡的是那些精明而小有缺點的人。這些貌似完美無缺的人在不經意中犯個小錯誤,反而讓人覺得他和大家一樣有缺點,就因為他顯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圍的人都感到了安全。

如果你表現的像個神,只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敬畏,卻不一定能得到友誼。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