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釋義與分析

核心提示: 文化衝突是指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由於各自功能、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形成的各種衝撞、對抗或者交融等現象。文化衝突有各種表現形式,按照衝突的程度可分為激烈型和舒緩型,按照衝突的環境可分為內源型和外源型,按照衝突的方式可分為直接型和間接型。文化衝突具有漸變性、長期性、多線性。時代、區域、民族、階級、階層等差異都可能造成文化衝突。

關於文化衝突,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觀點頗有影響。他把世界格局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東方主要是儒教文化圈,歐美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圈,中亞、阿拉伯地區主要是伊斯蘭教文化圈。他認為,各文化圈之間的衝突將取代意識形態和其他形式的衝突,成為左右未來全球政治的最主要衝突。他預言,儒教國家同伊斯蘭教國家的結合將是西方世界面臨的頭號威脅。顯然,亨廷頓的「衝突論」抹上了濃濃的政治色彩。其實,文化衝突的概念並不完全如亨廷頓所理解的那樣狹隘。它是指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由於各自功能、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形成的各種衝撞、對抗或者交融等現象。

Advertisements

文化衝突的形式

文化衝突有各種表現形式。按照衝突的程度,可分為激烈型舒緩型。前者若急風暴雨,後者如和風細雨;前者好像「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後者恰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前者充滿著濃濃的火藥味,甚至訴諸武力,後者只是一定程度的爭論,甚至只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當社會在轉型和變革時期,激烈型文化衝突總會處於主導地位;相反,當社會在平穩發展時期,舒緩型文化衝突總會處於主導地位。

按照衝突的環境,文化衝突可分為內源型外源型。內源型文化衝突是指「在沒有或基本沒有外來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介入和影響的情況下,由於文化的自在性與超越性矛盾的推動,致使已有的文化發生了危機,並遭到了批判,同時新的文化形式被發現出來,且日益受到人們的認可,這樣,原有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與新產生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之間就形成了衝突的局面。」外源型文化衝突是指「某種具有超穩定性的文化,即使失去了合理性,也往往不實行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更不能主動地進行文化創新,結果只能是這種文化的停滯或毀滅。此時,如果某種外來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強行介入該文化,致使該文化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也引起了以該文化模式為主要生存方式的人們的深刻懷疑與犀利批判,那麼這種比較保守的文化與強行介入的文化就會發生衝突。」內源型文化衝突和外源型文化衝突在不同的社會出現的概率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在一個封閉落後的社會,文化衝突多表現為內源型;相反,在一個現代開放的社會,文化衝突多表現為外源型。

Advertisements

按照衝突的方式,文化衝突可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前者是指雙方不通過任何中介或渠道正面交鋒,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衝突形式。後者是指一種文化通過影響或者改造另一種文化,從而與另外一種文化產生衝突。此外,文化衝突按照衝突的方式,還可分為顯在型潛在型;按照衝突的地位,可分為主導型輔助型;按照衝突的向度,可分為縱向型橫向型。當然,上述各種類型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比如,激烈型多表現為直接型,舒緩型多表現為間接型;內源型多為縱向型,外源型多為橫向型等。

文化衝突的性質

文化雖然可以大致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但它實際上包括知識修養、價值觀念、法律規範、風俗習慣、倫理綱常等諸多方面,因此是一個複雜體,但無論如何複雜,它都指向一種精神性的創造物,其衝突呈現出與政治、軍事等其他衝突所不同的性質。

文化衝突具有漸變性。任何一種文化衝突都不可能突然出現,而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其消失過程也不可能戛然而止。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把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理想進一步發揚光大。但到了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的不斷激化,浪漫主義對理想的空洞呼喚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此時,批判現實主義文化思潮開始出現,它以人道主義為思想武器,以改良主義為政治主張,以唯物論為哲學依據,並逐步取代了浪漫主義文化思潮。與文化衝突不同的是,政治、軍事等其他衝突可能有漸變性,也可能有突變性,甚至有明確的發生或結束時間。

有的文化衝突也可能會呈現出突變性特徵,但這種突變往往只是一種假象或者怪胎。「假象」是指突變是表象,本質仍然是漸變。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個例證。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迷信與專制,蔚然成風。但這個運動卻離不開長時間的準備,比如,新式學校的建立,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等。「怪胎」是指有些突變只是特殊情況下形成的非常規現象。比如,文革有明確的起止時間(1966年至1976年),但它是靠強大的「政治」手段強行開展的「文化」大革命,致使五四現代啟蒙精神徹底消亡。

文化衝突的漸變性還帶來了另外一種特徵,即長期性。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文化衝突,最後都要歸屬於思想觀念層面,所以不可能曇花一現,稍縱即逝。有的文化衝突長達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佛教在西漢傳入中國時,只被人們當作一種流行的神仙道術用來祈福永命。直到東漢初年,佛教才在皇族和貴族等少數上層社會人物中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卻與漢武帝以來倡導的儒學產生了衝突。魏晉南北朝時期,混戰加劇,民不聊生。佛教的「來生說」迎合了人們的需要,於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沐佛風潤佛雨者比比皆是。至此,佛教終成氣候。隋唐以後,佛教雖然逐漸由盛而衰,但它已經滲透到傳統儒學、宋明理學的內部,進而走上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路。此後,佛教與儒學的衝突雖然減弱,但並沒有消失。直到現在,這種衝突依然存在。

所要指出的是,文化衝突雖然具有長期性,但並不意味著它持續不斷,從不間歇;相反,有些文化衝突可能斷斷續續,甚至可能停滯很長時間。中西文化衝突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非常大的衝突。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等都存在著這種文化衝突。但建國以後,尤其是文革時期,由於國門關閉,中西文化衝突徹底消失。新時期到來之後,中西文化衝突再次出現。

文化衝突還具有多線性。所謂多線性是指各條線索相互交織、相互衝突,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比如中國當代文化呈現出官方、精英、大眾、民間等幾種傾向,這幾種文化的衝突相當複雜,官方與民間、官方與精英、精英與大眾、精英與民間、大眾與官方、大眾與民間等各種衝突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營造出中國當代繁雜的文化景觀。而其他衝突則既有多線性,也有單線性。比如常見的械鬥、戰爭可能只涉及到衝突雙方,非此即彼,線索單一。

文化衝突的成因

文化衝突產生的原因複雜多樣,有的是時代差異造成的。也就是說,某一時期總有自己的主導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出現了新的文化,原有的文化不能再對個體產生有效的規範,於是新文化與舊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衝突,其本質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

有的是區域差異造成的。不同區域的文化,其性質並不完全相同。當它們發生碰撞時,有時是一方壓倒一方。比如,在異域小說的催生下,魯迅、郁達夫、冰心、王統照等人創作了大批新小說,從此,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有時幾者相互交融,相互對峙,形成一種和諧共處的狀態。比如,中國戲劇一直是戲曲一元化結構,自西方話劇引進中土后,便形成了戲曲—話劇的二元化結構。區域差異造成的文化衝突本質上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突

就同一時代、同一區域而言,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集團由於信仰、利益、價值觀、文化修養等因素的不同,也會形成文化衝突。這種衝突可以表現為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衝突,也可以表現為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衝突。2013年,郭敬明執導的青春電影《小時代》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郭粉」們在山呼海嘯般的尖叫聲中湧進影院,對影片讚賞有加,認為影片「能把愛情、親情、友情、事業、家庭等展現出來,試圖讓每個看電影的人從裡面找到一點自己」。但是作為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對影片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影片充斥著品牌,隱含著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耐人尋味的是,這場發生在精英與草根大眾之間的文化衝突立刻引起了官方文化的注意和支持。作為官方媒體的《人民日報》專門撰文批評道:「在中國社會物質文明日益發達的今天,文藝作品對於物質和人的關係的是必要的和有價值的,但探索如果仍僅僅停留在物質創造和物質擁有的層面,把物質本身作為人生追逐的目標,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可以看出,這場圍繞《小時代》的文化衝突融合了大眾、精英、官方等不同文化的價值觀。

結語

文化衝突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一潭死水,必然無魚,且日久天長,還會枯竭;只有風起雲湧,方能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戰國時期,儒、墨、道、法等各學派相互批判,相互影響,從而迎來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但是文化衝突並非全是益事。在文化衝突過程中,一些腐朽、落後甚至反動的東西可能會借屍還魂、粉墨登場。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劇的今天,一些國家或地區正在想方設法推銷自己的價值理念,進行所謂的「文化殖民」。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對此,亨廷頓教授甚至預言,文化衝突將引發世界戰爭。

沒有文化衝突固然不行,但有了文化衝突,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只有那些有利於人的覺醒、有利於民族的進步、有利於國家繁榮的文化衝突才是我們所樂意看到的。

運營人員: 董敏 MZ011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