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那些德械師和美械師

 抗戰前國民政府制定了整軍計劃,試圖將30個師以德軍為藍本整編為所謂「德械師」,抗日戰爭爆發,德國的軍援中斷,使國民政府整軍計劃戛然而止,真正可以稱為德械師的部隊只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3萬人)和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三十六師(每師約1.4萬人),但裝備、人員也並不齊整。 
德械師官兵裝備的手槍為仿毛瑟「盒子炮」,「中正式」步槍為仿德制「毛瑟1924」步槍,「二四式」重機槍也是仿製的德制MG08重機槍(馬克沁機槍的德國版),重武器有克虜伯山炮、戰防炮以及高射炮,師團兩級配備無線電通信系統,開赴淞滬戰場時還配屬了德制150毫米重炮以及輕型坦克。完整的德械師雖達不到亞洲一流,但也有與日本步兵師團較量的資本,可惜數量太少,更關鍵的是重武器彈藥和零件依賴進口,戰鬥力受到極大制約。除了武器外,德械師的裝具也得到統一,官兵所佩戴的新式德國M35鋼盔最為醒目,成為中央軍與地方軍的區別標誌之一。有趣的是,中國軍隊裝備M35鋼盔要先於德軍,因為當時德國鋼盔的大量訂單都優先用於出口國外,主要就是出口中國,而德國陸軍直到1936年才接收了第一批M35鋼盔。 

德械師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中國軍隊的裝備實力遭到極大削弱。失去大片領土的國民政府沒有財力購置武器,只能依賴外援,而此時的外援渠道只有蘇聯一途。1937年8月,中蘇政府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從1937至1941年,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軍火援助,包括飛機997架,坦克82輛,載重汽車1000輛,以及可以裝備20個師的重武器和大量彈藥、燃料。
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大約同時,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尤其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美援物資通過滇緬路和駝峰航線源源輸入中國。根據中美協定,美國要為中國裝備39個「美械師」,最後運到了33個師的裝備,國民黨軍將這些裝備分配到了許多部隊,產生了一批「半美械師」。不過,就算裝備最好的駐印軍、遠征軍也與美軍有所差距,所用裝備很多是美國一戰後淘汰的。儘管如此,美械師在裝備上仍超過了日軍,加快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步伐。 


除了「德械師」「蘇械師」「美械師」外,中國雲南地方因毗鄰法屬殖民地,方便購買法國軍火,滇軍清一色法式武器,裝備水平全國一流,算是「法械師」。此外,英國的MK-2「碟形」鋼盔被中國地方部隊大量購買裝備,也成為中國抗日軍隊的一個顯著標志。七七事變中,防守盧溝橋的二十九路軍戰士就佩戴著「碟形盔」;電影《血戰台兒庄》中的西北軍、桂軍也是佩戴「碟形盔」與日軍廝殺的。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