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容錯過的諾貝爾文學著作推薦

《《單讀空間 第(10)期》 》

82.《叛逆的靈魂》

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作者紀·哈·紀伯倫,阿文名: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名:Kahlil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他開拓了二十世紀阿拉伯現代小說與藝術散文的創新之路以獨樹一幟的散文詩創造了"紀伯倫風格"。他與印度詩人泰戈爾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

83.《蒙田隨筆》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作的隨筆集,於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

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蒙田以智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考察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反思探索人與人生,肯定人的價值和慾望,批判教會和封建制度,主張打破古典權威,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

創作背景

在16世紀後半期的法國,文藝復興思潮和宗教改革運動都已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發展之迅猛,讓人驚異。從六十年代初起,持續三十多年、席捲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法國宗教戰爭(又稱胡格諾戰爭)己全面拉開序幕。蒙田的後半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度過的。1570年,38歲的蒙田由於種種原因,從公共生活中抽身而去。在他退隱后的1572年,發生了殘酷的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三千多名新教徒失去生命,其後,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全國大約有兩萬多名新教徒被殺。第一次宗教戰爭發生在1562年,蒙田當時29歲,30年之後,當這位人文主義思想大師在1592年逝世時,這場衝突只是剛剛接近尾聲。若干年之後,國家才恢復正常,但法國滿目瘡姨的景象仍綿延了數十年。這種境況給蒙田的心靈帶來多大的震撼,可想而知,極度的悲傷之後是痛苦的思索,他要讓悲傷的感情流諸筆端。

《隨筆集》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當時整個法國陷入狂熱的內戰之中,共同體失去了方向和秩序。盛年隱退的蒙田值此家國喪亂之際,感到極度失望,開始撰寫隨筆,最初的篇章主要關注軍事政治事件,似乎要為那一顛倒混亂的世界尋找一個穩定的地基。

蒙田的《隨筆集》三卷本作於1572年至1592年間,其中前兩卷於1580年出版。之後經過修改和增補后再版,1587年第3卷在巴黎出版。直到逝世前,他還在為新版《隨筆集》不斷充實內容。

84.《叔本華隨筆》

本書從叔本華的諸多著作集中選取了數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內容涉及人生、哲學、美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其隨筆主題鮮明,論述清晰,條理分明,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充分展示了叔本華作為一位偉大哲學家的精神魅力,足以讓讀者一窺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的思想世界,領略大家風範。

作者介紹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意志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慾忘我。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85.《西緒福斯神話》

西緒福斯受到神的懲罰,他要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滾下山去,他要下山重新推巨石上山,如此周而復始。加繆認為西緒福斯是個荒誕的英雄,他以整個身心致力於一種看似沒有效果的事業,但他對生命的激情和對神的蔑視使自己變得無比強大,從而超越命運的擺布。加繆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了人生的荒誕宿命,他試圖通過思辨澄清荒誕對人的意義。

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13年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早年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后從事新聞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法國抵抗運動。戰後初期,與當時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學界影響極大的薩特過從甚密,但他本人一直認為對一切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1960年春,在車禍中身亡。本書是是作者二十幾歲時創作的。

86.《蠅王》

《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故事發生於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

作者簡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國小說家。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愛好文學。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兩年後轉攻文學。1934年發表了處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193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此後在一家小劇團里當過編導和演員。1940年參加皇家海軍,親身投入了當時的戰爭。 1945年退役,到學校教授英國文學,並堅持業餘寫作。1954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蠅王/Lord of theflies》,獲得巨大的聲譽。1955年成為皇家文學會成員。1961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

戈爾丁是個多產作家,繼《蠅王》之後,他發表的小說有《繼承人》(1955)、《品契·

馬丁)(1956)、《自由墮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看得見的黑暗》(1979)、《過界儀式》(1980)--此書獲當年英國最具聲望的布克獎(BookerMcConnellPrize),《航程祭典》(1980)、《紙人》(1984)、《近方位)(1987)、《巧語》(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獲布克·麥克內爾圖書獎。此外,他還寫過劇本、散文和短篇小說,並於1982年出版了文學評論集《活動的靶子》。

戈爾丁在西方被稱為"寓言編撰家",他運用現實主義的敘述方法編寫寓言神話,承襲西方倫理學的傳統,著力表現"人心的黑暗"這一主題表現出作家對人類未來的關切。由於他的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富含寓意,廣泛地融入了基督教、神話、古典文學及象徵主義。

87.《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是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與《京華煙雲》《朱門》一起並稱為「林語堂三部曲」,可說是他的小說代表作之一。《紐約時報》將之譽為中國的《飄》。

抗日戰爭時期,戰爭就像大風暴,秋風掃落葉般掃蕩著所有人的命運。小說即以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北京、上海、武漢三地)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身世離奇的美麗女人在亂世的傳奇經歷,以及她最終在火熱的愛國氣氛中走出狹小自我、超越個人情愛、生命得到升華的故事。同時,本書也史詩般地表現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民族精神痛苦而偉大的升華。

林語堂(1895—1976)

一代國學大師,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並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88.《叔絲黃的世界》

上世紀五十年代,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年輕的英國人羅伯特在灣仔碼頭邂逅了活潑俏麗的黃美玲,並對她一見傾心,自稱是富家千金的黃美玲婉拒了羅伯特的追求獨自離去。羅伯特只得悵然而歸,然而不久后,他竟在酒店裡巧遇正與水手們廝混的美玲。她的真實身份是吧女,水手們叫她蘇絲黃。羅伯特開始為蘇絲黃畫像,尊重並愛護著她和她的私生子。蘇絲黃為其感動,坦然承認「生活不是我所能選擇的,所以我發明了一個辦法,告訴我自己我叫美玲,我是有錢人家的小姐,我很幸福……就像那天你在輪渡上遇到的我那樣。」她成了他的繆斯,他們相愛了。在香港,很多白人男子都找了中國情婦,然而愛情給他們彼此帶來了深深的傷害……愛情拼到最後,看的不是誰手段高心機深,而是誰更相信這段愛情。一往情深,勝過百般算計。

(2017.10.26——2017.11.13)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