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綜藝節目的五宗「最」

一線導讀:2017年國內綜藝市場,各平台紛紛都在節目形式上做出改變,明星真人秀減少,星素結合類、文化類節目激增,但總體來看是缺少爆款。如今,2017已經進入倒計時,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有哪些綜藝節目讓你印象深刻呢?

文丨李楊

縱觀2017年國內綜藝市場,總體來看似乎是缺少爆款,音樂類綜藝雖以小眾切口展開突圍之勢,但整體略顯頹勢,文化科教類節目方興未艾,戶外真人秀節目開始走到了一個路口,劇情類和慢綜藝類逐漸成為新的趨勢,雖然明星依然是拉動收視的主力軍,但僅僅依靠明星站台,顯然已不是長久之計。

在「加強版限娛令」、「限星令」、「線上線下統一標準」等政策的調控下,各平台紛紛都在節目形式上做出改變:明星真人秀減少,星素結合類、文化類節目激增。與此同時,在傳播方式上,各節目在傳統電視端及視頻網站、社交平台等新媒體上共同發力,為觀眾獻上多樣的內容和全新的互動方式。

可以說,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路綜藝,2017年著實都走的有些艱難。如今,2017已經進入倒計時,Q4幾檔節目也收官在即,2018年的電視綜藝即將吹響競爭的號角。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有哪些綜藝節目讓你印象深刻呢?

音樂綜藝最強創新:《中國有嘻哈》

用嘻哈文化撬動音樂綜藝的全新維度

作為體量最大,最重要的綜藝類別之一,音樂綜藝向來是熒屏的霸主。但近兩年,音樂類綜藝確已開始出現出頹勢,雖然今年,《歌手2017》、《我想和你唱》、《中國新歌聲2》、《蒙面唱將猜猜猜》等音樂綜藝仍舊收穫了不俗的收視和話題度,隨著歌手資源枯竭、節目模式創新乏力,它已經開始步入不小的「瓶頸」。

但相比衛視平台音樂綜藝的慘淡,視頻網站卻在音樂綜藝領域玩的風生水起,今年暑期《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快樂男聲》等音樂類網綜對電視綜藝奮起直追,大有趕超前者的勢頭。

這其中,以《中國有嘻哈》的爆發力最為驚人,以近30億的播放量和高峰超542萬的微博指數,成為2017年音樂類綜藝當之無愧的爆款。

節目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對音樂綜藝題材上的大膽創新,雖然是炙手可熱的音樂類節目,卻選擇小眾Hip-hop音樂切入,將小眾文化搬上網路熒屏。相對其他音樂節目,《中國有嘻哈》更專註於垂直領域,用大眾更容易接受的劇情式的表達形式來講故事,將嘻哈音樂人、嘻哈音樂、嘻哈文化傳遞給大眾。可以說,在音樂綜藝創新乏力的當下,《中國有嘻哈》用小眾嘻哈文化撬動了音樂綜藝的全新維度。

這一年多來,以音樂為載體的養成、推理、跨界式節目層出不窮,直播、VR等技術也不斷注入,各式音樂綜藝從未停止登台,但是,業內對於音樂節目陷入瓶頸的聲音卻從未停歇。那麼,音樂綜藝的下一個爆款可能在哪裡?創新與轉型成為越來越多的音樂節目努力在做的一件事。

真人秀節目最強話題:《演員的誕生》

節目已然成為「話題製造機」

如果從點擊量、話題度這個角度來評判一檔綜藝節目是否成功,那麼《演員的誕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挑選有話題度的流量小花、鮮肉參加節目;到把專業、水平都不相同的演員搭檔一組;再到有爭議的晉級,可以說,《演員的誕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微博熱搜榜上的潛力股,最近,更是憑藉「袁立怒撕節目組」,把節目的話題熱度推向了高潮。

其實,這樣的套路觀眾也並不陌生,當年《花兒與少年》第一季,也是靠著每周一熱搜檔勁頭,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中撕出一片天的。

從這檔節目的百度百科介紹可以看到,《演員的誕生》是一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為有實力的普通演員和追夢人們搭建一個與業界大拿面對面切磋的真實平台。從立意上看,節目既富有格局又切中觀眾痛點的。但隨著節目不斷展開,霸佔我們視線的並不是節目中呈現的優秀演員真摯專業的表演,而是各種具有話題性的撕X場景。

而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開播一個半月左右,與不斷攀升的市場熱度相反的,是節目逐漸走低的口碑,如今節目豆瓣評分掉到了5.5,流量與口碑嚴重的兩極分化。

其實,無論是對節目本身還是參與其中的明星嘉賓來說,靠話題也許能夠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熱度,但從長期來看,這樣流量和口碑的兩極分化,對品牌和形象的樹立還是會帶來一定的傷害。

慢綜藝最強引領:《親愛的客棧》

「慢綜藝」從「清流」向「主流」邁進

如果要說今年的綜藝市場,有哪個詞最為「打眼」,相信非「慢綜藝」莫屬。

在年初生活紀實類節目《嚮往的生活》意外走紅之後,各大衛視便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此類體驗生活的「慢綜藝」上,如今到了四季度,各大衛視推出的綜藝節目主打的特色就是「慢」,並且統一將目標都對準了「民宿」。湖南衛視的《親愛的客棧》、東方衛視的《青春旅社》、浙江衛視的《漂亮的房子》,以及江蘇衛視的《三個院子》也開播在即。

相較於《嚮往的生活》圍繞著幾個明星嘉賓,在一個固定的院子內展情節,之後推出的幾檔慢綜藝都不約而同的加入了經營、比拼的元素,使節目內容更加多元化,同時也讓節目的戲劇衝突性更強。

雖然同為慢綜藝,但幾檔節目的收視競爭卻是相當激烈,僅以最新一期節目的收視情況做個對比,整體相差不大,但《親愛的客棧》略勝一籌。

從節目本身出發,無論是對人物的描述和塑造,還是對場景的描寫的表達方式都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敘事方式。《親愛的客棧》憑藉真實經營觀察、對接城市族群痛點,佔據了這一新鮮品類的先發優勢和引領地位,引領國內「慢綜藝」節目逐漸從「清流」向「主流」前進。

如今,今年四季度的熒屏已然是慢綜藝的天下,但各大衛視之間的「慢綜藝」大戰顯然才剛剛拉開帷幕。明年,湖南衛視還將繼續推出《嚮往的生活2》和《中餐廳2》;江蘇衛視推出《我們仨》和《我的新同事》;浙江衛視的招商名冊里則出現了《同一課堂》《一間私塾》和《詩和遠方》等慢綜藝。從整體來看,慢綜藝已漸至飽和,更或許最終也會跟音樂、遊戲競技節目一樣,很快也會進入到過度消耗的困局中。

文化節目最強創新引領:《見字如面》

固有模式需要打破,文化節目進入2.0時代

2017年,被標記為文化類節目的爆發年。尤其是在今年,《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三檔文化類節目在業內取得一致好口碑后,文化類節目已然不在「小眾」,反而成為今年綜藝市場上的競爭領域。

在明星真人秀泛濫的綜藝市場,憑藉著「文化+綜藝」的跨界,文化節目為創新乏力的綜藝市場增添了一絲活力。

在眾多的文化節目中,《見字如面》摒棄了以往節目競猜、比拼的內容,通過將明星和文化結合,讓節目安安靜靜地火了。節目當中,一群「老戲骨」朗讀著普通人早年的往來書信,讓觀眾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過往生活的點滴細節,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不同於如今大部分節目的大製作,《見字如面》將觀眾和舞台的關係濃縮到只剩下「剛需」,看節目就好像在看一場小劇場話劇,大部分表現空間留給了演員。

在互聯網的時代,敢於打破原有的節目固化形式,以多元方式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入,這或許為文化節目的創新,提供一套新思路。

同時,這些點滴的變化實際上也是在暗示,當前的文化類節目正在朝著「寓教於樂」、「星素結合」、「大膽創新」的方向過渡。

文化類綜藝的內容是觀眾選擇的基礎,但不得不承認,文化節目在今年的走紅,政策紅利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面對日益激烈的綜藝市場競爭,文化節目應如何保持優勢?或許是未來要思考的。

文化類節目最強跨界:《國家寶藏》

B站成文化類節目新風口,衝破「次元壁」成最大突破

《國家寶藏》彷彿一夜之間就火了,「乾隆農家樂審美」、「王羲之嫌棄三連」等開始在朋友圈呈現刷屏之勢,更在豆瓣收穫了9.5的高分。

但其實,它在其他收視群體中的反響並不亮眼,節目在CCTV3周日的黃金檔播出,首期收視率僅有0.515%。在網路上的點擊率,根據骨朵數據,一個禮拜累計總播放量還無法突破1000萬——跟熱門綜藝一集動輒上億的播放量更是無法匹敵。

而與這些收視數據相反的,是節目在B站的火爆,第一期節目播放量超過146萬,彈幕數量更是達到14.6萬,很多用戶都表示,沒想到自己在B站看到了一檔CCTV出品的綜藝節目。

如今,文化類節目早已不再「小眾」,反而成為綜藝市場上的競爭熱門。因此,當文化類節目打破觀眾固有印象之後,勢必需要一個傳播媒介架起與年輕觀眾的溝通橋樑,而《國家寶藏》確實深諳此道。一方面,明星的加持,讓節目從播出起就自帶流量;另一方面,「乾隆的審美」這樣在年輕網路用戶中耳熟能詳的段子,如今在節目中開啟了「官方自嘲」的娛樂方式,更是拉近了與觀眾的情感距離。

其實,在更早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類紀錄片就在B站成了「網紅」,到如今,《國家寶藏》的受眾群體里出現一批90、95後年輕觀眾,他們成為節目的「發聲者」,讓文化類節目在B站迎來了大爆發。

B站與文化類節目的結合愈發緊密,或許從側面印證出年輕觀眾並非不愛看文化類節目,而是相比起古板的上課式「傳授」,場景還原、花式互動和段子的運用更得觀眾喜愛。

如今,文化類節目正在逐漸擺脫「高冷」、「曲高和寡」之類的標籤,努力迎合年輕人喜好的「新玩法」,比如明星助演、開啟社區討論、啟用網路段子等。在與觀眾的長期磨合中,不少節目開始找到與年輕人「融為一體」的新方式,跨界衝破「次元壁」正是不錯的選擇。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如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與後台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