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概論|毛貽軍

作者:毛貽軍

時間:2009-01-04

武學概論。1

武學是吾人進步的一個要點所在,沒有人有任何理由只是止於旁觀,而非親證。

所以我想系統地述說我的武學觀念和一點心得,期望觀者有心,共享靈犀。

何謂武學?

武學就是氣象培養之學,是我們的精神滲入生命體的途徑,更是我們的生命體精神化的途徑。

【辨析】

1,武學與養生

平庸地看,武學的效果就是養生,然,一個平庸的生命並不值得去養,所以武學的正源是生命體的精神化。

2,武學與技擊

所謂技擊,只是發展人的動物技能,比獅子還敏捷強猛就是技擊的一般目的。在收發由心的武學境界裡面,顯然技擊只是最平庸之用。

所謂武學,就是一個問題,面對自己這個生命體,依靠我們的精神可以做些什麼而令其更好地承載此精神。

首先,面對此生命,我們的精神是可為的嗎?

假設是完全不可為的,那麼我們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幾乎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繼續存活下去。因為我們的身體,從運動機能而言,無論是速度、力量、敏捷性、還是特化技巧等等各個方面,我們都遠不如大部分動物。

因此,當然是可為的。不過這個可為還得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智能,能夠引導我們趨利避害、製造工具進而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的智慧,可以用來直接改善我們的這個生命。

智能的部分就不屬於這裡要討論的範疇,武學的主題就是如何運用我們的智慧來直接改善自己的生命,進一步反過來,如何通過我們的生命力量來提升智慧。

我們的生命可以經由自己的智慧予以直接的改善嗎?這與其說是一個理論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因此,下面就讓我們逐步從實踐獲得真知。

第一條樸素的真知:

有些運動功能通過重複鍛煉可以得到加強。一切世間的體育運動、健身運動、康復運動等等,都基本只需要遵循這一條定律即可。

但,這條定律相當粗糙,也相當受限,無論從效果還是從道理上,即令是目前被科學武裝得最完備的體育訓練方法,體育都只能以極大的代價來追求單純運動機能的微弱進步,顯然,這個目標偏離了我們改善生命的本質目標。

在很多的文化裡面,都很早就發現了

第二條樸素的真知:

寧靜能夠令我們更為敏銳。

敏銳,涉及到我們的感知和反應,確實,感知和反應是動物的基礎能力,其重要性甚於動物的運動能力,所以才有很多的物種寧願採取弱化運動能力而增強感知與反應能力的進化策略。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基本上也只有偏向這個策略,因為這是我們必須取長補短所決定的:我們由於擁有地球整個生物界最強大的大腦以及神經系統,相對於四肢的特化,讓我們專致起來要更實際些!

所以,敏銳要求我們專致,而專致要求我們寧靜。

第三定律:

心志上我們常常有不良的惰性,感知上我們常常畫地為牢。

這一點或多或少大家都會承認,但對這點的認識遠遠不夠入骨,更不能從武學的層面上來理解。

吾人幾千年之武學,無論何等門派流脈,無不以立心志為第一要緊事務,開門劈頭就是要你先立志,立個什麼志?一個勃然青雲之志。

應該說,幾千年來,「第一要立志」這個意思一直被人反覆強調,但還沒有人更清晰地說明白,何以立志如此重要?以及立志意味若何?

立心志,其實是人類的一大智慧!

你看,再狡滑狡滑的動物,也懵懵然於昂揚奮發立志的人類。為什麼?因為立志,實質是我們人類最核心的自由。

首先,我們的立志是一個想定,一個氣象的想定,這個想定之所以能夠生髮,乃是我們的第一個自由:我們並非只是禁錮在最直接感知反應下的動物,我們更擁有超越與主宰的能力。

然後,在想定之中,我們可以做自由選擇,這是我們的第二個自由。

這兩個人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可惜,常常遭受其主人之棄權。

【例】:

對於第一個自由,很多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只剩下了簡單反應?餓了饞了大快朵頤,工作時的機械狀態,日常生活中的沉淪昏悶,性刺激下的性反應,網路瀏覽時的漂流,...我們把自己壓縮到一個感官的外殼上,全然放棄一個血肉充實性靈燦爛的人,遂行自我禁錮。這,就是我下面要更進一步討論的,我們常常在感知上畫地為牢。

對於第二個自由,我們其實是常常懵然無知的。當你有了想定的意圖,常常出現的情況是,你的想定會在某個心理環境的驅使下,選擇一個並非優異的項目,例如,你遇到一個挫折,在調適心理反應之後,你決定毀滅性反擊!或者,強度稍低一些。。。這個例子的要點,不是說你的反擊強度多大才是合適的,而是說,你要看到,你可以有不同強度的選擇自由,甚至更有不同一些心境應對的選擇自由,任何時候,你前面的路,都不是只有一條。

對於這個自由,我們如何珍惜運用,是我們在後面將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中間插一問,這些,和武學有關係么?

當然,所謂武學,第一訓練的,就是那個立志:清虛至極,衝天任我。無論靜與動,你可以徹底清虛,至清至虛之中,杳杳然你可以得一消息,什麼消息?你自心之自由生髮的消息—瞬間動如脫兔,一嘯衝天。

【例】

粗俗一些的說法,例如形意門之所謂「打人如踏草」,就是指在技擊的層面,隨時立一個意在前頭。

一個反例:如果你有進健身房的習慣,有氧運動跑步機之類,進門之時,你有什麼感覺?會是「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嗎。。。體育運動作為西方事物,從來不知道還有立志立意這碼事,更遑論做鍛煉。

武學概論.2

概括一下,能立志,說明你在人的本質意義(生髮)上你是自由的,因此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立志意味著你如何選擇的問題。武學之所以立志為先,乃在於唯有我們的此一權能,可以帶領我們超越被庸常禁錮的肉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了,我們心志上的惰性,就是我們對於自由的棄權。

(其實一般我們日常所稱的自由,並非我們本性上需求的自由。)

感知上我們常常畫地為牢呢,是心志惰性的一個必然結果。

【例】

1,你是否想到過自己每當走路時,一般都是什麼感覺?你是否有過試圖自行變更那個感覺的意圖呢?很少或者沒有過吧~那就是一種感知上的畫地為牢。當然,當你行走在目不暇給的山陰道上深感步履輕盈,那不算,因為那不是你自行變更的結果,回到柏油高速上,你又沒有那個感覺了。

2,假設你的日常工作姿態就是坐姿,你是否想過這個坐姿時,自我的狀態可否自行予以變更呢?當然,當你獲知大成就而大伸懶腰時,那也不算,因為...。

3,當你洗漱完畢上床睡覺時,你整個是什麼狀態?腦子裡在想什麼?身體是什麼感覺?你是否想過這個程序及其狀態都是可以自行予以變更的呢?

。。。可以舉的例子太多,如果我在你身邊看著,幾乎每隔5分鐘,都可以摘出來作為一個例子,告訴你,你現在是如何在感知上畫地為牢的。

在前面我不知道是否足夠地說服大家沒?武學,實在是我們每個人安身立命之學,你沒有任何緣由不入此修途。

你可能會問,(乎乎,沒有人問,我只好懸擬一個看到這個的人在問 )如何入手呢?

鑒於武學的基本法門,乃是由身體與心意的運作,來鍛造你的性命、你的精神,所以,所謂身體與心意的運作,是怎麼操作的呢?

怎麼開始?你先看完我這段話,然後站起身來,邁出一步,慢著,再收回來,重新邁出這一步,慢著,再收回來,再重新邁出這一步...每一次,都體會一下:你的身形是平正的嗎?你的四肢關節是柔軟的嗎?你的心意是安寧的嗎?你的氣象又是怎樣的呢?豪邁?輕盈?靈動?雄健?尖厲?厚朴?溫潤?淵虛?... 你想得到多少辭彙,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而這,只需要你邁一步。

武學的基本法門,就在這一步之中。

當然,這一步之中要有如此多的領悟,實在是太難,那你就多走一些步,走到你逐漸有一星半點的感覺。

當然,完全只是一個走的身形動作裡面要有如此多的領悟,仍然是太難,那你就要有更多的身形動作,任何你想得到的,都行!逐漸你才開始有一星半點的感覺。

什麼身形動作呢?剛開始你仍然會有迷惑。走路誰都會走,但要怎麼走才能獲得至少是新的某種感覺呢?

武學,就是精神的實現。

這個世界上存在種種的精神現象:思想、觀念、哲學、精神境界、等等,一大堆美好的詞兒,都是。

對於那些美好的詞兒,無數人扯了無數年,因為,都是嘴頭紙頭上吵來吵去,沒一個統一的定見。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那些,都還只是精神中途的相狀,都還多少具有虛擬的成分,以至於你自己都有可能常常質疑自己的某一精神成分,是否可靠:

我的這個那個思想可靠嗎?

我的這個那個觀念可靠嗎?

我的這個那個。。。

所以,我們全部的精神,都需要最終走向一個「實現」。

所謂實現,就是讓大腦中的東西呈現於實際的物體。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實際的物體,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所以,所謂精神,要實現,那就得落實並充盈到自己的生命體中來。

這個結論,也曾經受到過很多的爭議。

例如有句老話,就指摘佛家修性不修命,而某些道家呢,又修命不修性,所以呢,這個指摘的目的,就是要標舉性命雙修的最高要求。

在這個爭論裡面,佛家估計是最不高興的,因為我們的生命,被看作臭皮囊,費心修它幹嘛?

有些修行家呢,又強調生命是本源,身體狀態低沉的話,我們的心性自然也無法清澈。

諸如此類觀點,其實都有其可取之處,只是,這類爭論,往往只是各說各話,根本不是爭鋒相對的。

為什麼說只是各說各話呢?

我們的生命體,是可以被看作臭皮囊的,但,那只是在「可棄」的義度上,也就是我在「不作為是入道之門」裡面所討論過的主題:我們先要做到可棄之,而後,才能做到可取之。

所以,佛家的重點,是在前提上,是在門檻上。過了這道門檻,我們就得來考慮,怎麼用好「可取之」這個權能。

還會有問題。

似乎照我上面的說法,思想或精神,入於精微,難道還不夠?真正精微的思想或精神,又怎麼可能都落實到生命體呢?

請容我往後再答此題,因為,這正是武學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之一。

舉個例子。

我們常常說,天地人,人在此宇宙是何等之尊貴,足以與天地齊。

這就是一種思想,或者說一個觀念。

那麼這麼一個觀念,是不是我們充滿自豪地說出來,寫出來,就了事呢?

當然,有人會說,不止如此啊,我們還可以把這個觀念貫徹到很多的思考和觀察中去啊。

是的,你可以說,那都算是觀念的實現。

但,武學所謂的實現,是一直落實到你此刻身心的,而不僅僅是一大系論說。

此刻,你如果做到了身心盡你所能的和諧與美妙,那麼,你就實現了你的一種存在,這種存在就是宇宙的一個新生物。也許,別人早做到過,但是,對於你這個個體,絕對是對於你而言的,新生物。

這個和諧的存在,它必然是對應著宇宙的某種東西,越是高階,越是容易令你獲得這個對應的啟示,和益處。

那麼,什麼才稱得上是你儘可能的和諧美妙狀態呢?

如果你此刻身體略有小恙,感冒之類,可能你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某個事情上面,可能你甚至有些灰心,覺得自己這個臭皮囊有些凋敝,等等。這顯然就不是你所能夠達致的最好狀態,這種狀態下,你能夠指望自己擁有深刻的思想和敏銳的認知能力嗎?

如果你此刻有些疲勞,做事做累了,特別想放鬆或休閑,那麼你肯定不會去做狙擊手的事情,那太望而生畏了。這顯然也不是你所能夠達致的最好狀態,因為你的整個身心能力都低下,都希望依靠自然的恢復過程,而重新提升。

如果你此刻有點麻木,很多東西都看不進去,很多事物都變得遙遠。那麼你也只能等待,等待自己的敏銳性重新降臨。

。。。

所有這些狀態,正是武學所試圖予以救贖的對象。

為什麼在中國會有武學這麼一個東西成立?因為中國之武學屬於黃老道家的範疇。

可堪彷彿的是印度的瑜伽,實際上,不論是佛家還是更古老的奧義書時代,瑜伽都被收攝入精神修持的範疇。

但是,若論內涵之充盈,與權能之完備,還是武學卓然優勝。

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少林武術源自達摩,然後少林武術又成為中國武術的源頭。

其實這只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炒作。

歷史上達摩這個人真相如何先不說,現在明確被認為屬於少林武術的內容裡面,其實五花八門大量地源自民間,反映了歷史上少林寺因為各種因緣際會而成為大量民間武術種類的彙集地的經歷。所以,與其說天下武林出少林,不如說,天下武林匯少林。

即使如此,也還有大量的武術門派從未與少林沾邊。

精神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人的權能,武學正是從權能的生理基礎處著手,進行自覺訓練。

這麼說起來簡單,但,其中諸多環節,還是非常複雜,難以一蹴而就的。

下面按照演進的順序,略加描述,如何武學成為精神修為進境的必須,而武學又是如何直接從事於精神之實現的。

武學概論.3

精神的求索者,最經常遇到的困難,是缺乏力量。

會有人問:為什麼缺乏力量?

提問的人,企圖通過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獲得一個可操作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恰恰這不是一個好問題,也就是說,缺乏力量,只不過是對參差現狀的描述:

路邊一顆小石子被你踢到,你問,為什麼這個顆石子要呆在這個位置上而不是別的位置上?

你出門發現天在下雨,你問,為什麼這鬼天氣非得要在這個時候下雨?

更多在kosmos.cn

你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的鼻子不夠長,你問,為什麼我這輩子不是一個好看的鼻子呢?

...

你的答案,很有可能分別是:

某天一車碎石車路過這裡,掉下了這顆石子,然後碰巧被我剛才路過的我踢到,...

昨晚有冷空氣下來,所以今早就開始下雨了...

我爸媽的鼻子都不好看,我也沒轍啊...

...

但,這些算答案嗎?你只不過是在描述一個發生過的事件而已,你不能把一件事原原本本講述出來,然後說,就獲得了那個結果的原因。

其實,所有這一類的問題,根本不存在答案,因為所有這一類問題,都不成其為問題,而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參差擺布而已。

同樣,當我們缺乏力量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要尋找緣由,而是在看到這個狀況后,起而改變世界裡頭有關自己的這一角落的參差擺布。

所以,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理性,我們常常因此病態,而陷入更深重的無力。

那麼,我們怎麼樣起而改變這參差擺布呢?武學所養成的,直截了當就是這個動作。

啥動作?起身啊!站起來,遵循武學的原則,以身體的運動,導引身體的內在意志;反過來,又以身體的內在意志,駕馭身形血氣筋骨肉。

有人會說,當我精神無能的時候,我哪怕是跑個1萬米,跑完后,該沒勁還是沒勁,該鬱悶還是鬱悶,怎麼辦?

是的,所以說武學不是運動學,而是精神實現之訓練,是自我意志實在化之操作,任何單純的運動,都與武學無關。

武學概論.4

第一章,武學入手

在每一個時刻,貫注三個要點:靜、動、凈。這就是武學人生的根本著手處。

【靜】

靜是起式。

慣常的人生,充滿了躁動、散逸、虛矯、麻木、。。。唯有,靜而後明。

故,每個時刻,吾等必須邁入靜定,作為起式。

靜,是多層次遞進的。

最粗淺的靜,就是安靜,不躁動。

但是,這個靜所具有的一些表觀特徵,例如肢體的無動作,表情的安靜,等等,都並不是實質的靜所必需的,所以說,這個層次的靜,是最粗淺的靜,是一般人入門時,所唯一能夠理解到、並可能做到的靜。

初步入門的靜,是能夠聽到風之呼吸的靜,是能夠聽到平常完全沒注意到之聲音的靜,但是,千萬注意這個但是,同時,自己完全無任何意念隨任何感知而起舞。

沒有後面這個但是,就常常有些人步入走火入魔的幻聽階段,因為他追逐自己的敏感,必生幻感。一個有名的這種患者,就是海子。

這一入靜,是一種伺候,對整個實在的伺候,儘管整個實在從不在你沒有準備的情形下,向你做出任何一點示意。

那麼,你需要的只是,只要你樂意,靜靜地等候。

但,這初步入門的靜,仍然僅僅只是一個預備熱身的動作。

正式的進入,是動靜相參的;或者說,超越那初步入門的靜,進一步的靜,是與動交融的靜。

靜,何以能夠蘊含動呢?

在一般人看來,靜就是靜,動就是動,怎麼可能做到靜就是動,動就是靜呢?

回到本章的主旨,如果被留意到的話,我強調的是,每一個時刻的靜、動、凈。也就是說,真正的靜、動、凈,是同時蘊含在每一個時刻的,這,才是武學的基本生命狀態。

動靜的互生,是此一階段最核心的成就,能夠把握這個互生了,再進一步追求自身狀態的乾淨,也就是這個動靜互生,能夠乾乾淨淨,不拖泥帶水,以沒有絲毫纖塵為臻至的目標,就算是具備了武學的根基。

凡是沒有足夠修鍊的人,其精神心理,都存在一個本底的噪音。就好象是我們周圍環境裡面的本底噪音,你常常忽略掉它,但它確實一直存在,即使在夜半人靜時。平常我們所謂的動,本質上,就是在我們的本底噪音基礎上的激發。

所以呢,「動靜互生」中的靜,固然不是我們平常所做得到的靜,其中的動,也不是我們平常所謂的動。

這個靜,是在你聆聽到自我的本底噪音之後,對這個本底噪音的降噪;而這個動呢,則是在降噪基礎上,清晰有為的動。

所謂清晰,是指輪廓乾淨利落;所謂有為,是指其受到意象意志的驅動,而非盲噪之動。

所以,要達到動靜互生的地步,首先得入靜,而這個入靜呢,針對的是我們內部的本底噪音,也就是說,不是平常的那種粗淺的、僅僅只是安靜下來的入靜。那種入靜,結果無非是讓自己淹沒在本底的噪音裡面。

更進一步,我們這裡所需要的,是在排除無謂的躁動之後,把本底的噪音完全顯露出來,然後令其衰減,從而得到一個更加純凈的心理噪音背景。

人類的精神,遵循一個基本法則,就是:越是純凈的心理噪音背景,越是能夠激發清晰有力的精神作為。

這個原則,同時決定了人類的精神權能何以能演進的道理和方法。

更多請往 kosmos.cn

步門

武學之基,步伐為要。

練習步伐的意義,怎麼強調都不過份,但扯亮了說這點的門派不多,也許是有意隱秘?

說點練習的方法:

1,第一節課。

平常走路,若行水中。小腿骨頭迎面要有恆常感受到阻力的意思,而腳背若於空中平滑穿行。

小腿這段重點抓好后,向下,是腳踝和腳,向上是膝部、大腿、胯部,都隨應小腿而動。當然,這個隨應是需要一定積累之後才能做到的。

如此,積累久而久之,可進入第二節課。

第二節課:邁方步。

不知大家是否看過京劇,當鑼鼓東東槍槍的時候,大花臉在舞台上怎麼走的?那就是邁方步:伸出一腿,伸出時腳尖上挑,緩緩略帶前蹬之意,蹬出后懸空稍加停頓,然後重心前移,懸空的腳落地,等身體全重落於該腳,後腳起來,像剛才那麼蹬出。

要點,是懸空之腳要盡量有所停頓,就是全身有一個凝凍的時候,這時候初學者常常身體會搖晃,單腳發虛,那就需要你去儘力體會沉氣靜心的感覺,才能把這個方步走穩了。

然後,就是行走的節奏,一緩一移,昂首闊步,旖然而行。

第三節課:聽風步。

邁方步是築基只用的,其結果會是你可以走得越來越慢,越來越穩。但這還只是皮相,接下來,得進入內修的階段。

內修的第一步,是聽風。

所謂聽風,是指腰胯以下,直到腳尖,每個可以意支配的地方,都處於松與隨的狀態,然後你的意念,就是滑過空中:

提胯-滑過空中…

擺大腿,滑過空中…

送膝,滑過空中…

你的每個部分,都在靜聽,風息。

這時,你怎麼一個姿勢走,並不重要了。

形意在步伐練習中的重要性,要怎麼強調都不過份。

當然,我並不是說,形意在上肢練習中就不那麼重要,只不過相對而言,一般人對於上肢的練習,多少都還知道一雙手臂可以怎麼個動法,至少,你可以用雙臂做廣播體操是不是:)

但,對於雙腿,除了柔韌性鍛煉和行走跑步踢腿,還能怎麼動呢?這正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

整個問題的答案,都在「意、氣、神」裡面。

雙腿,由於平常都承擔了支持身體與行走的任務,所以一般人根本無暇顧及雙腿的自我感知,對於雙腿雙腳的自覺意念,更缺乏意識,要使得雙腿雙腳鬆弛下來會很困難。所以,我在這裡要特彆強調步伐練習中形意的第一重要性。

在一些傳統的做法裡面,下一步,該是練樁功了,各家各派裡面有種種練法,很多還是特意麵向技擊的,我們現在意義不是很大。所以簡化一下,替代的做法是:

任意地形的地面上,以半曲膝關節成半馬步形為主,隨意行走,或急或緩,腰部挺直,肩部舒松,兩眼前視。

這是基於步法之後打樁的第一步。

更多在kosmos.cn

引自:http://www.ikosmos.name/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