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頸動脈,預防腦中風

"臉歪",其實是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四周性面癱。中風,是臨床上可以引起面癱的常見疾病之一,多數為中樞性面癱,也就是病變(急性腦缺血或出血部位)對側眼裂以下表情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鼓氣和吹口哨漏氣等,但可以皺額、蹙眉、閉眼。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已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健康體檢者接受了頸動脈超聲的篩查。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由於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當頸動脈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

頸動脈狹窄的表現是什麼?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大部分早期頸動脈狹窄患者沒有臨床癥狀。

Advertisements

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主要的表現為:耳鳴、視物模糊、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乏力、嗜睡、失眠以及多夢等。也可以出現眩暈、眼前發黑(黑朦),重者可以出現反覆的暈厥,甚至偏癱、失語、昏迷,少數人可以有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甚至突發性失明。

與頸動脈狹窄有關的因素/疾病?

1.吸煙

吸煙和頸動脈狹窄的發生明顯相關,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險。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和吸煙量呈正相關,大量吸煙者腦卒中的危險度明顯升高。

2.高血壓病

高血壓是人群中風險最高的腦卒中危險因素,與血壓正常者相比較,有高血壓的人患腦卒中的危險要高4倍,特別是收縮壓比舒張壓具有更強的負相關,但高血壓的治療,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的降低都會使危險性明顯而快速的降低。

Advertisements

3.糖尿病

糖尿病不僅可以增加頸動脈狹窄和腦卒中的危險,而且增加繼發於腦卒中的死亡率,糖尿病的治療能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4.高脂血症

有研究表明該危險因素的存在與頸動脈狹窄相關,而且經過他汀類藥物治療後腦卒中風險會減少,對血管壁厚度、腔內面積和內-中膜厚度的進展都有控制作用。

因此,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可以降低頸動脈狹窄的發生,有助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以及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與腦中風的預防?

1.藥物治療。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但僅適用於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無癥狀患者,對於超過70%狹窄的患者一般建議進一步治療。

2.頸動脈開放手術。基本方法是內膜切除,解除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恢復大腦血供,消除腦梗塞栓子來源。該手術比較成熟,開展有50多年了。因為該手術需要阻斷手術側頸動脈,存在手術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風險,現在該手術應用轉流管在手術中維持頸動脈血供的同時切除內膜斑塊,有效降低了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率。該手術的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頸部切口及創傷大,恢復慢,優點是完全切除增生內膜和硬化斑塊,再發生狹窄的機會較小,不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

3.頸動脈腔內治療術。即在狹窄的頸動脈上方先放置腦保護傘(過濾網),再於頸動脈狹窄段行球囊擴張再植入支架的方法。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起效快、恢復快、療效確切、可重複操作等優點。通常採用局部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將支架植入到頸動脈狹窄的部位,開通血管,恢復腦部血供。

一般是出現以下情況時需進行手術或腔內治療:1、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2、頸動脈狹窄程度50%~70%,但頭暈、黑矒等腦缺血癥狀典型,或者硬化斑塊不穩定,容易脫落;3、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中風發作史,或腦梗塞后仍有小中風發作。

目前,一般醫院的血管彩超均能行頸部血管檢查,如果您平時有耳鳴、視物模糊、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乏力、嗜睡、失眠以及多夢等癥狀,或者已經體檢發現有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建議到血管外科就診諮詢。

本周,全國知名血管外科專家趙志青教授來深工作一周,將聯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血管外科朱國獻教授團隊,走進益田及桃源社區,開展大型義診活動。有空的親們不妨去看看: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感謝圖片作者。部分內容參考"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

通訊員帥菲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