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堽城鎮高橋村與孔子、乾隆的故事

春秋時,孔子由魯國都城曲阜趕往泰山祭神。他越過寧陽與曲阜的界山,來到大汶河邊,見河水滔滔,擋住去路。

於是順河西下,尋找過河之處。不一會兒,來到堽城高橋村,見這裡灘高林密,小宅別緻,幾十戶人家傍河而居,閑雲野鶴雅趣橫生,彷彿世外桃源一般。於是落轎遊覽,盡情賞閱著這絕世美景。此時,一位老農收工回家,巧與孔子路遇。孔子問:「貴庄喚作何名?」「祖先移居此地百年,尚無立名。」老者說。孔子聽罷,微微一嘆。老者見眼前之人穿著講究,儀態非凡,想必是讀書人,便說:「勞煩先生幫忙,想為小村求個俗名。」 孔子沉思片刻,一時也難以定名,說:「我急著趕路,村名之事改日自當獻醜。」「先生去往何處?」老者問。「趕往泰山。」孔子說。老者一怔:「泰山在北,先生何以西行?」孔子答道:「大河阻隔,無路可通。」老者聽后,說:「河流湍急,且附近無橋,我送你過去吧」。孔子深為老者的善舉所感動。

Advertisements

望望漸遠的小村,枕著滔滔的汶河,依偎七的沙丘上,形似一座拱橋,再看看乘坐的小船,縱橫南北,水路變通途,不聲自語:「好大一座橋呀!』』撐船老者和其他人聽后一怔。孔子解釋說:「船南北,無橋勝有橋。」他又手指南岸說:「沙丘林立,樹蓋其頂,孔道自明,以有橋也。」眾人經這一點撥,深有領悟。孔子問船家:「老者貴姓?」「免貴姓高。庄內雖有五六個姓氏,但高姓居多,搬來居住也最早。」老者答道。「您老有言在先,要我為貴庄命名,承蒙不棄,就叫高橋吧!」孔子說。老者細細琢磨一番,點頭稱是。船到岸邊,孔子等人下船上岸,與老者拱手道別。孔子坐進轎中,自語道:今遇佳境,足矣!」

另一個故事,在山東省寧陽縣堽城鎮高橋村有個傳說,說的是乾隆八年,弘曆喬裝打扮離宮出京遊歷,一路經濟南,越泰山,體察民情民意,欣賞各地風光,興緻頗高。

Advertisements

不料,一條大河橫貫東西,擋住去路。弘曆見河道寬闊,水流湍急,且倒流向西,很是擔心江南之行會中途而返。此時,一隻小船從對岸撐來,乾隆大喜,忙叫裝扮成書童的隨從向船家揮手致意。不一會兒,船家撐船靠岸,見過河人一身書生打扮,眉清目秀,氣宇軒昂,知是不同凡響之人,便問:「客觀過河,到何處去?」「趕往杭州探親。」乾隆答道。「河水湍急,怕出意外,請客官留下姓名和住址,在下才好引船擺渡。」乾隆沉思片刻,說:「學生姓王名白,家住北京。」船家囑咐說:「我們擺渡人有個規矩,行船時不能講不吉利的話,以免觸怒龍王,造成不測。」乾隆連連點頭稱是,隨後上船渡河。

船行至河中央,乾隆問:「此河水大浪急,還向西倒流,甚是奇特。請問是條什麼河?」「大汶河。據說泰山老奶奶用東山之水凈手,侍女取水時打翻了汲水玉瓶,水順勢而下,困在山中的水龍乘機騰空而起,借水勢向西竄到東平州,入了東平湖。因此,有了這條遠近聞名的倒流河。

後來有名人雅士為它取名為大汶河。」談起大汶河,船家津津樂道:「這河水清冽甘甜,河底有百尺厚的清沙。大旱之年河水不幹,挖沙見清水,是兩岸百姓的救命河。」「那河對岸是個什麼去處?」乾隆又問。「高橋!」船家隨口答道。乾隆環顧四周,問:「哪裡有什麼高橋呀?」船家向南岸一指:「那不是嗎?」乾隆朝船家手指的方向望去,見遠處東西排列著三座偌大的沙丘,它們若隔若連,如同三個橋孔,上面雲鋪霧罩,勝似一座仙橋。乾隆見此勝景,暗自叫絕,隨口吟道:「高橋沒橋橋三孔,雲鋪霧罩仙人行。敢問高橋何處是,不在水中在畫中。」

後來,船家把此事說給鄉親聽。私塾先生幾經琢磨,才把「王」和「白」疊在一起,悟出「皇」字,方知乾隆駕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