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土雞養殖管理模式

生態土雞養殖飼養法是以散養、放牧為主,嚴格限制使用化學藥品、激素、飼料添加劑等,以提高雞肉的風味和品質、生產出符合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的雞為目的。這種飼養方式投資少,效益高,技術易於掌握,產品市場需求旺盛,是目前一項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的實用致富途徑。下面我們來看看養殖管理方式。

一、雞場選擇

土雞的生態養殖場應遠離城區、避免污染、環境安寧清潔、有清潔水源,選擇地勢較平坦的荒山、灌木林,以果林為主。在林地內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易防獸害和易防疫病的地方搭建風雨棚。風雨棚可用竹、木搭成人字型棚架,頂蓋石棉瓦加茅草,四周用竹片等做簡易圍欄,只要能避雨、避暑、補飼、休息就行。為了便於管理,可在風雨棚旁建值班室和倉庫。
二、品種選擇

Advertisements

實行雞生態養殖,應選用優質地方良種雞,如固始雞、仙居雞、清遠雞等,因為這些雞適應性強、適合放養且符合市場消費需求。
三、 育雛期管理

雛雞幼小,抵抗力差,不能直接進入野外飼養。3~4周齡前與普通育雛一樣,進行人工育雛,脫溫後轉移到山上放養。因此,一定要抓好3周前的管理,為後期生長奠定基礎。
四、脫溫期管理

雛雞3周后開始進入脫溫飼養,脫溫期要特別注意外界氣溫,內外溫差大,仔雞抗逆力低,調節功能差,一時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要選擇天氣暖和的晴天放養。開始幾天,每天放養2~4小時,以後逐日增加放養時間,使仔雞逐漸適應環境變化。棚舍附近要放置足夠的飲水器和料槽,讓雞自由採食。每天早上不要餵飽,把雞放出去自由活動,採食天然飼料,晚上太陽下山時將雞群收回雞舍並餵飽。颳風下雨天氣停止放養,防止淋濕羽毛而受寒發病,同時還要防止天敵和獸害。
五、疫病控制

Advertisements

由於野外放養雞的活動範圍廣,疾病防治難度較大。因此,免疫工作質量要求要高、免疫劑量要足,並要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逐只進行免疫注射。特別是馬立克、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等主要傳染病,決不能放鬆,避免漏免。同時要做好飲食用具、雞舍和運動場定期消毒工作,發現病雞應及時進行隔離飼養,避免交叉感染。
六、飼養密度與方式

針對不同的放養地確定不同的放養方式,一般每群以500~1000羽為宜,第3~4周齡開始放養。圍欄分區輪牧,每隔一周換一塊地,放養周期一般控制在1個月左右,這樣雞糞養林,且小草、蚯蚓、昆蟲等有一個生養休息期,等下一批仔雞到來時又有較多的小草、蚯蚓等供雞採食,如此往複形成食物鏈。
七、飼料營養及飼餵要求

雛雞3周齡前可用全價飼料飼餵,3周齡后逐漸改喂五穀雜糧。溫室育雛可按常規喂飼,脫溫后第1周早晚在棚內喂飼,中午補飼1次,以玉米、小麥、稻穀、豆類、紅苕等天然穀物飼料進行飼料加工來飼養為主,逐漸增至代替全價飼料;第2周起中餐可以免喂,喂飼量早餐由放養初期的足量減少至70%,5周齡以上的大雞還可以降至60%甚至更低些,晚餐一定要讓雞吃飽。5周齡后全部換為穀物雜糧,促進尋找食物,以增加雞的活動量,採食更多的有機物和營養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