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專題:細說日本飲食文化

異國,總會讓人浮想聯翩,即便只有一海之隔,並且祖承中華,但仍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討論。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日本的飲食。

眾所周知,日本食生,喜清淡,那麼這一特點是從何而來的呢?

首先,很多國家都認為火,是文明的起源,在這些國家的人的觀念中,認為生食的是野蠻人,其中就包括我們中國,從這裡開始,分歧就產生了。在日本人看來文明未必是一件好事,文明當中藏有人類的殘暴,某些時候,文明應該受到抑制。日本人認為人類應該與自然共生。認為火是破壞森林的元兇,盡量避免使用,那樣才是愛護地球的表現。而且應該多用生食來訓練自己的味覺,只有生鮮食物才有自然的甘甜美味。有人說,日本文化就是貧瘠之人的文化,貧瘠,就不能浪費,所以他們只能使用貧乏的食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進食。這是很多輩日本人積攢下來的智慧,日本料理,就是這種智慧的結晶。

Advertisements

百度文庫《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及原因》

而現代的健康飲食觀念及走向也與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提倡原汁原味,減少人工步驟,少油少鹽少糖,水煮,清蒸,涼拌等。

2013年12月,日本和食文化成功登陸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世界範圍內迅速掀起了一場日本料理熱。

而一說到日料,第一反應就是生魚片,其實大部分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日本人也認為中國人都不愛吃生的東西。那麼除了生的我們吃不慣,還有什麼具有日本特色的食物是我們中國人吃不慣的呢?

1、納豆。

中國有臭豆腐,日本有納豆。據說都是聞著臭,吃著香。不過能接受氣味的未必能接受得了納豆的口感。吃起來軟綿綿的,還特別粘筷子,尤其拉絲這個事情,簡直能把強迫症逼瘋,不小心翼翼的吃,就會弄得到處都是,而且吃完納豆的筷子再去夾別的菜,也都是一股納豆的味道了。

Advertisements

超市賣的納豆都是一小盒一小盒的,方便按量食用,加一點海鮮醬油,一點芥末,一點蔥花,如果喜歡酸一點兒的還可以再加一點果醋。打圈兒攪拌均勻,扣在熱騰騰的米飯上,又營養又方便。但是如何解決筷子的問題,至今我也沒搞明白,只能說先吃完納豆,然後換雙筷子再吃別的菜了。

日本人對於食器非常講究,這個一會兒再講,昨天逛街還看到了專門拿來吃納豆的筷子,有一種懵逼的感覺。

2、燉菜

提到日本的燉菜,大家第一反應應該是奶油燉菜,豬肉醬湯,再不然就是關東煮什麼的,但是我在關西,這邊有這邊不一樣的燉菜方法。

找了一大圈也沒找到合適的圖片,大概就是上圖這麼個意思,把時令蔬菜放入鍋中,加木魚花,淡口醬油,清酒,微火煮軟,口味一般偏甜,特別清淡。

總之我不愛吃這玩意兒。

3、煎蛋卷

日式煎蛋卷應該很多人都很喜歡吃,但是我想先問問,你們喜歡吃甜的還是鹹的?

喜歡吃甜的當我沒說,不過應該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這個東西甜甜的會比較噁心,這也就是為何也列在了中國人吃不慣的日料當中的理由了。

4、咖喱麵包

咖喱麵包的發明除了讓我覺得日本人真的是太喜歡吃咖喱之外,沒有任何可以讓我理解的地方。

為何要在麵包里放上咖喱,然後還要油炸一下?

就連我一個喜歡吃咖喱的人都覺得挺噁心的,更何況那些不喜歡咖喱的人了。

5、紅姜

第一次吃這個東西是在吉野家,之前沒見過,以為是什麼好吃的小鹹菜,一口下去一天都不想吃東西了。

用醋腌制的紅薑片紅薑絲,對我來說就是魔鬼一般的存在。

能想起來的就這麼多,還有什麼是你們覺得無法接受的日式食物,歡迎在下方留言~


說完了中國人接受不了的日本食物,排完了雷,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進入日本飲食這個領域了。

日本無論是遣唐使時期,還是禪宗傳入日本時期,以及日明貿易時期和江戶時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例如:日本栽培的農作物大豆,紅豆,稻米,小米,玉米等,日本飲食中常用的醬,酒,醋,鹽,豆豉等主要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可以說,日本的食文化主要是受中國的影響。

日本的飲食一般可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為米飯,副食為蔬菜和魚類。中世紀至明治時期,日本人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對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吃肉。明治之後,這種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飲食受西方文化浸染,普及了麵包,肉類和乳製品的攝取也大幅增加。

日本料理的主要烹飪方式有煮,炸,烤以及涼拌等,同時配有味增湯,腌菜等。現在的副食中也有許多西洋料理和中華料理的搭配。中華料理的烹飪方法中有很多火字旁的字,比如爆,炒,熘,煨,燒,煸,燜等,這些字在日語中很難找到並不會用在製作食物中。因為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涼,少油,量少,種類多,注重搭配,而且非常講究食器的選擇。

日本料理的真諦為」五色「,」五味「,」五法「。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色是:白,黃,青,赤,黑;五法是:生,煮,烤,炸,蒸。而品嘗日本料理的準則在:香,豐,熟,甘,嫩。由於日本料理強調的是賣相和質感,所以每份菜的量通常很少。他們最看重的是材料的新鮮,刀工的講究和擺放的藝術。

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感覺,好似男人與男人或女人對女人,有一種同類感。日中交流了數千年,正因為"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舟船往來,互通有無。東方世界中,再沒有其他國家像中日這樣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緣。

沒有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國文化當做一種"母文化",把日本文化當做一種"子文化"。中國的文化是雞,日本的文化是雞蛋。中國人何須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於文化,老師還需要向學生學習什麼呢?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也是天大的誤解。

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時期,的確曾從早熟的強壯的飽滿的中國文化機體中,大口大口吸過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就將巨大的中國文化消化在自己強勁的胃裡,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洋溢著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飲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點生鮮海味。 四面環海,由四千多個島嶼組成的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海產,所以發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決定意識,在菜肴的發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換言之,風土釀就菜系。

同時,因為日本是島國,加之資源缺乏,又無接壤之領國,這一自然環境使其危機意識濃重,總怕遇有什麼天災人禍難以度過,使日本民族滅絕。為此,有些中國傳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間便轉為日本式解釋。如"粗枝大葉害死人"這一成語,日文為"油斷大敵"。他們理解為:沒有油(即油斷以後),大敵臨頭,會有不測的遭遇。為此日本人聯想到,不能像中國那樣每頓都用油燒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為此日本盡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發展為以清淡新鮮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響較大,特別是"和為貴"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聖德太子就極為重視"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第一句話就是"和為貴"。有鑒於此,日本人對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難於飼養,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得知牛肉的營養價值,才逐漸吃豬、牛肉。羊肉則在市場上少見,僅在北海道等少數地方才能買到。像中國那樣食用鹿、驢、狗、兔肉的習俗更是罕見。這就釀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鮮的特點。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日本菜講究"色、形、味"。變了一個"形"字,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就出來了。日本菜肴雖不講究吃出什麼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說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這也符合日本的情況。

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護、不破壞自然景觀是自古以來的風俗。日本人總是不折不扣傳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個飲食環境里,處處洋溢著含蓄內斂卻依然讓人不可忽視的美。而重視歷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飲食習慣一絲不漏地繼承了來。為此,把烹飪出來的菜肴也作為自然風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點綴人們的生活。

以"茶道"為例,大體地說,茶道是以沏茶、品茶為手段,用以聯絡感情且富有藝術性,禮節性的一種獨特活動。它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日本人心靈的寄託。

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它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里。

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

茶道被稱為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現的是一個活靈活現的「小東洋"。因此,我們才得以通過茶道來一窺日本飲食文化的深刻內涵。

茶道要是細說的話得單獨起一篇來講,此外還有茶點心,也是有非常多的講究在裡面。

日本的飲食特點也很鮮明。

1、注重營養搭配

現在日本最推崇的營養搭配為每餐飯都要吃全根莖類,菌菇類,魚類,蔬菜類,海藻類,種子類和豆類。想要做到這點,那就要每餐飯種類多而量不多,既不過飽又營養全面。即便在松屋吃頓蓋飯,也能保證肉,菜,豆製品和海藻全面攝取。

圖為松屋的姜燒豬肉定食。

2、烹飪方法科學

日本人烹飪以煮,烤,生食為主,極少用油炒,即使要炒,油的用量也非常至少。炒好的東西既看不到油光,也嘗不出油的味道,講求清淡,原味。

3、注重時令食物

超市,廣告等在每個季節都會打出各種時令標語,貨架上也都是當季的蔬菜和魚類。順應季節生長,成熟的作物生物,激素含量最低。

為什麼日本人如此重視」季節感「呢,這個就要追溯到日本人的文化信仰了。日本是農耕國家,因此在日本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對於日本人來說,不管做任何事首先要考慮的都是保護自然,帶著尊敬自然的心情生活。日本人把大自然當做神明一樣的敬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對春夏秋冬有著不同的尋常的感情。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份季節感也漸漸融入到他們的起居飲食上了。對於日本人來說,飲食中一旦失去了季節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4、水料理

清淡的日本料理被稱之為」水料理「,而西洋料理則被稱之為」油料理「,歐美國家的料理大多都會放黃油,咱們中國人更是無油不歡。

5、食器的講究

日本料理追求的形,其中一部分也包含著食器。即便是簡簡單單的冷奴,煮芋頭,也一定要用合適精美的食器盛裝。此外食物也都會切成方便一口吃下去的大小,同樣,食器的大小與形狀也是按照方便飲食的原則來製作的。日本人還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選擇不同的食器來盛裝食物,季節的變化,室內裝飾和就餐主題的不同,都會相應的變更食器。


說是細說,但寫起來才覺得還是太粗略,有很多地方都是省略省略再省略,根本無法全部擴展開來,畢竟文化這個事情,那是寫不完說不盡的。


免責聲明:轉載自網路 不用於商業宣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權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