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讀完《未來簡史》,福利收好不謝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以色列人,1976年生,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

《未來簡史》結合其前作《人類簡史》的內容,試圖描繪出未來人類的走向。

第一部分:21世紀人類的新目標

一、20世紀人類的三大成就

1、消滅飢荒

飢荒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幾百年前,大多數人還生活在生物貧窮線的邊緣,現在,農業科技的進步使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飢荒。2014年,全球超重的人口超過21億,營養不良的人口是8.5億。

2、消滅流行病

流行病史上最有名的是「黑死病」,造成死亡人數約7千萬~2億,20世紀的醫學提供了疫苗、抗生素,以及更衛生的醫療設施。1979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絕跡。2003年人心惶惶的「非典」,全球死亡人數僅919人。未來的威脅更可能來自人類製造的生物武器。

3、消滅戰爭

農業社會中,人類暴力導致的死亡占死亡總數的15%,2012年,暴力死亡只佔死亡總數的1%,低於自殺和糖尿病的死亡人數。核武器、經濟、政治都在抑制戰爭的發生。

二、21世紀人類的新目標

1、追求永生

20世紀,人類的預期壽命已經從40歲增加到70歲。2015年全球人均壽命為71.4歲,其中日本人均壽命83.7歲,全球最高,中國的人均壽命為76.1歲。

對現代醫學來說,一切造成死亡的人體原因都是個技術問題,人類在基因工程、再生醫學和納米科技的進步,也使的戰勝死神看起來更樂觀。雖然現代醫學到目前還不能延長人的自然壽命,其主要成功之處是讓我們免於早死,但對於「永生」的挑戰,科學界和資本主義經濟絕對樂於應對,因為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利潤。如果未來科學上取得突破,真正的戰場就會從實驗室轉移到國會、法院和街頭,所有人會爭奪「永恆的青春」。

2、幸福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樂。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主張:所謂至善就是「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

幸福的組成:心理和生物層面。

目前,人類對於生物層面的解決方案興趣更高,生物化學在開發更多的產品和療法,為人類提供無止境的快感。認為人類想長久的感受快樂,必須改變人類的生物化學,重新打造人體和心靈。

3、化身成神

取得神一般的創造力和毀滅力,從智人進化成神人。途徑有三:生物工程、仿生工程、無機生命工程。

三、預測可以改變未來

人類正在高速沖向未來,但並不能踩剎車。因為一、沒有人知道如何剎車,專家各有所長,沒有人能綜觀全貌。二、剎車會讓經濟崩潰,社會毀滅,現代經濟的特點便是無休止的增長。

治癒疾病和進化人體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醫學一開始都是要拯救那些在常態下限的病人,同樣的工具和知識也可以用來超越常態的上限。例如整容術,本來是為了幫助一戰的傷患,現在成為人的常規選項。優生學上人類已經可以製造「三親寶寶」,2001年美國禁止了此項技術,2015年英國又通過。醫學的突破無法保證只用於治療,不用於進化升級。

預測人類在21世紀的目標是長生、快樂和成神,指的是人類總體,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直接參与。預測的重點在於討論我們現有的選擇。

歷史是二級混沌系統,預測就有可能改變未來。比如馬克思預言無產階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但當資本家讀《資本論》后,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剋制自己的貪婪,於是馬克思的預言未能實現。歷史學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提供更多的選項。

第二部分:人類比動物強在哪裡?答案是——合作

過去7萬年間,人類是全球生態變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一、人類地位的提升過程:

人類在遠古時期信奉泛神論,與動物平等;農業革命後有神教興起,世界反映了人與神的關係,動物成為人類的附屬品;科學革命後人文主義盛行,連神的位置也被刪除,人類成為世界的唯一主角。人類的地位不斷提升,動物則變得無關緊要。

二、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的特殊之處究竟是什麼?

說法一:人類擁有靈魂。

解剖學在人類身體中找不到,而且靈魂的不可分割性、永恆性,與進化論相悖,故而生命科學質疑「靈魂」的存在。

說法二: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擁有「心靈」(或者說「意識」)

「心靈」是大腦中主觀體驗(痛苦、快樂、愛等)的流動。主觀體驗有兩個基本特徵:感覺和慾望。心靈與永恆的靈魂不同,可以分成許多部分,又不斷變動。

監測手段可以確定大腦中的電流與各種主觀體驗間存在著相關性。但電化學如何創造出的主觀體驗,至今仍無答案。生命科學認為:感覺和情感只是生化數據處理演算法。事實上,人體活動(如心跳,呼吸)99%並不需要任何意識感覺。意識是大腦某些程序製造出來但沒有用途的副產品。

「他心問題」:如果我只能觀察到其他人的外在行為,我如何知道其他人擁有心智?(如何判斷智能機器人是否有心智?)。解決的辦法是進行「圖靈測試」。即讓被測試者和人進行溝通,如果人分辨不出被測試者和正常人有什麼區別,就是通過了圖靈測試,表明被測試者擁有心智。(你究竟是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對你的看法。)

情感(如母嬰聯結)是所有哺乳動物所共有的,情感是動物生存繁衍關鍵的生物演算法。此演算法通過自然選擇,質量穩定。幼猴實驗:幼猴在帶奶瓶的金屬假猴和絨布假猴中選擇後者,缺失母愛的幼猴長大后神經質且反社會。

2012年,神經生物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簽署《劍橋意識宣言》:各種證據表明: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化學、生理的物質基礎,並且能展現出有意圖的行為。製藥公司常用大鼠來測試抗抑鬱藥物。

所以動物也有「心靈」。

說法三:動物或許也有「意識」,但沒有自我的概念。

這種說法言不及義,顯然狗對自己、交配對象或者敵人的氣味,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說法四:動物只能活在當下,不能規劃未來。

事實上觀測到很多動物未雨綢繆的行為,如瑞典動物園的一隻黑猩猩,藏好石頭以備投擲遊客。且人類無法從外在行為上說明動物是否規劃未來。

說法五:智力和製作工具是人類與動物最重要的區別。

智人早在一百萬年前就是地球上最聰明,最會製作工具的,但仍然是生態系統中不重要的生物。

總結:人類與動物相比沒有根本上的不同,也沒有「靈魂」或者「意識」等與眾不同的本質。

三、人類勝出的關鍵因素是「合作」

歷史證明:勝利幾乎永遠屬於合作更順暢的一方。紀律嚴明的軍隊就是能擊敗散兵游勇,志同道合的精英就是能主導無序大眾。

人類統治世界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們能夠大規模靈活合作。

所有大規模的人類合作,都是基於我們想象的秩序。

一般說的現實有兩種:客觀現實(如重力)和主觀現實(如頭痛),其實現實還有第三個層次:互為主體(如金錢)。這種現實並不是因為個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人類的溝通互動而存在。歷史的展開方式就是編織一張意義的網,並不斷自我循環,增強這張網,但最終這張網總會被拆散,直到我們回頭一看,實在無法想象當時怎麼會有人真心相信這樣的事。

人類統治世界,是因為只有智人能編織出互為主體的意義之網,從而能進行大規模靈活的合作。

第三部分:人文主義興起,人為世界賦予意義

一、強大的虛構故事

認知革命后,人類的合作網路不斷擴大。文字的出現,使人類可以創造出長篇複雜的故事,單個個體逐步成為巨大演算法中的一個小步驟,重要的決定由整個演算法判斷。(如官僚體系)

文字的威力無窮,能夠重塑現實。官方報告與客觀事實有所衝突,讓步的往往是現實。(例如非洲國界的劃分,只是歐洲官僚筆下的作品,全然不顧實際情況,現實被迫投降。)書面文字的力量,隨著各種神聖的經文的出現達到巔峰,人們開始在《聖經》《可蘭經》《吠陀經》中找尋一切答案。不管經中的世界觀錯的多麼離譜,卻能為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礎。

虛構故事可以促使人類複雜的合作,副作用是合作的努力目標也是虛幻的。以虛構實體之名(如宗教、國家、公司)而建立的人類網路,衡量其成功的標準也只能以虛構實體的角度。(如公司是否賺錢?)如何知道某個實體是否真實?答案很簡單,只要問問「它是否會感覺痛苦?」(如歐元貶值,歐元不會痛苦。)

虛構故事本身並沒有錯,而且有必要性,沒有貨幣、公司或國家,複雜的人類社會無法運行。然而這些故事不應該成為目標和標準。

二、現代社會中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宗教不等於迷信,重點在於其社會功能,能為人類社會結構找到理由。人文主義也是一種宗教。不論何種宗教的追隨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是真實的。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第一種觀點:認為宗教和科學是對立關係,現代歷史就是科學知識與宗教迷信的鬥爭史。但科學的實用研究仍有賴於宗教見解,社會無法單依靠科學理論來運作,還要一些傳統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才行。

第二種觀點:認為科學就是研究事實,宗教就是討論價值觀。宗教的價值觀總是包括三個部分:1、倫理判斷(人命神聖)2、事實聲明(人命始於受孕的那一刻)3、具體指示(不可墮胎)。科學研究常常能推翻宗教故事中的事實聲明。

理論上宗教和科學都是為了追求真理,但其實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對現代歷史最準確的看法,其實是科學與人文主義宗教達成協議的過程。

三、現代人與前人的不同之處,現代人永遠在追求「增長」

前人大都相信人類生活全是神的旨意,不論發生什麼都心安理得,而現代人則不相信有這種偉大的存在,同時也感受了更大的存在性焦慮。

現代經濟就是追求永無止境的「增長」。不論是哪種價值觀,都相信實現國家目標的關鍵就在於經濟增長。資本主義的第一訓誡便是:投入利潤,促進增長。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張大小固定的餅,隱藏的假設就是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原材料和能源,但其實還有第三種:知識。目前為止,隨著知識越多,「增長」一直在持續。

四、上帝已死,人文主義興起

現代社會中,傳統的一神論宗教逐步衰退,但社會並未崩潰。對全球秩序造成威脅的,反而是那些相信唯一真神和偉大計劃的人。對神敬畏的敘利亞比世俗的荷蘭暴力的多。傳統一神論認為:是神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意義,但人文主義說:是人類體驗為宇宙賦予了意義。

人文主義政治: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人文主義經濟:顧客永遠是對的。

人文主義美學:看的人覺的美,就是美。(1917年,杜尚的作品《噴泉》,成為現代藝術的一個典範。)

人文主義倫理:感覺對了就做。

人文主義的三大分支: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二戰中,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聯手戰勝了進化主義,此後,自由主義成了最後的贏家。

未來科技的進步,會從根本上顛覆人文主義。

第四部分:新科技正在摧毀人文主義的根基

一、人類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嗎?

「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一事實聲明正在被科學證偽。科學研究揭示:「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特定的基因構造讓大腦出現某種電化學反應,而基因構造反映的是進化的結果」

生命科學證實了人並不是「單一的自我」,左右大腦分別控制身體的相對一側,左腦控制語言和邏輯,右腦處理空間信息。「冰水實驗」表明人有「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沒有記憶,敘事自我有記憶功能,但在意的只是體驗的峰值和谷值,而不在意時長,最後再平均作為整個體驗的價值。(如兒科醫生會在痛苦的治療后給孩子一塊糖,人類的分娩體驗也是如此)。人們認同的是自己的「敘事自我」,可以編出有意義的故事。

自由人文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創造生命的意義,創造宇宙的意義。如果人類並沒有「自由意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二、新科技正在摧毀自由主義的根基

21世紀有三項務實的發展,正在使自由主義成為昨日黃花。

1、人類正在失去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

兩次世界大戰中投入大量人力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戰爭主要靠尖端科技。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也在使人在經濟上失去價值。

現在多數的金融交易都已經通過演算法來管理,也就是自動化交易。

曾經有專家反覆聲稱,有些事情非有機演算法「永遠」無法做到,但事實上,這個「永遠」通常不超過一二十年,如面部識別,再如2016年3月,AlphaGo4:1擊敗李世石,2017年5月,3:0戰勝柯潔。

藝術也無法成為世外桃源,因為藝術並不是出自什麼神靈,也是有機演算法發現數學模式之後的產物。加州大學寫出的程序可以模仿巴赫作曲,微軟小冰也在寫詩。

比起人類醫生,人工智慧有巨大優勢:人工智慧的資料庫更全,AI可以熟知個人的全部基因組,家庭史,AI不會因疲勞犯錯。2013年,牛津大學發表《就業的未來》,預測到2033年,電話營銷和保險業務員99%的概率會失業,裁判98%(視頻裁判助理系統正在體育界逐步推廣),導遊91%(各景點的電子導遊),公交司機89%。未來也會出現許多新職業,要想不被淘汰只能是終生學習。

2、社會系統仍然認為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

人工智慧正在比你更了解自己,社會系統將會剝奪個人的權威和自由。

要判斷一個人的性情,臉譜網演算法會比他的親朋更準確,當你在facebook上點超過300個贊,演算法對你預測的準確度超過你的配偶。

今日在美國,讀電子書的人已經超過紙質書,kindle可以在你閱讀時收集你的數據,同樣的大數據收集在各大互聯網公司進行著。演算法很快就比你更了解自己,你吃什麼飯?穿什麼衣服?如何出行?正在交給演算法APP來決定,個人逐步交出主導權,送到非人類的演算法手中。

3、社會系統仍然認為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群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

科學家宣稱:20世紀也有許多醫療突破從富人開始,但最後全體人類都同樣受益。(如疫苗和抗生素),但未來可能不同,因為21世紀醫學逐漸走向使健康的人類再升級,從而促使超人類的誕生。人類在20世紀完成的偉大成就:克服飢荒、瘟疫和戰爭,都使全體人受益,而21世紀的新目標:永生、幸福、成神,其目的在於超越,最後就可能創造出超人類階級。

如果人類從生物學定義上分裂為不同的階級,也會摧毀自由人文主義的根基,因為自由主義雖然把自由看的比平等重要,但仍假設人人生來平等。

未來科技進步使人類分為超人類和普通人,或者人類將決定權出讓給高智能演算法,人文主義都將崩潰。

新科技摧毀人文主義后,新的宗教將以承諾基因和演算法,為世界提供救贖,進而征服世界。新的宗教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

第五部分:未來的信仰——數據主義

一、科技人文主義

科技人文主義:崇拜的對象是神人,認為智人已經成為歷史,應該用科技創造出神人,神人可以對抗最複雜的無意識演算法。

人類的第一次認知革命使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未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可以讓神人成為星系的主人。科技人文主義是進化人文主義的新形態,希望通過基因工程、納米技術和腦機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創造出神人。

目前人類對意識方面僅僅研究了極少的部分。主要的成果來自次規範群體(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以及WEIRD人群(西式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群體),1974年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的文章《當蝙蝠的感覺如何?》指出:智人的心智無法體會蝙蝠的主觀感受。未來,通過藥物、基因工程、電子頭盔和腦機介面,可能會打開這些領域的通道。

科技人文主義面臨著一個無解的兩難:如果說人的意志是神聖的,人的慾望才能使世界充滿意義,而科技人文主義就是要升級人類,提升心智,開發能夠控制和設計意志的科技。當這樣的科技成真后,人類可以控制自己的慾望,進行選擇或剝奪,神聖的人類豈不成了設計品?

二、數據主義

或許,人類可以更進一步,既不崇拜神,也不崇拜人,而是崇拜「數據」。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

數據主義有兩個母學科: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學,數據主義正在各個學科中攻城略地。

1、經濟學:越來越常用數據處理系統的概念來詮釋經濟。如冷戰中的資本主義採用的是分散式處理,蘇聯共產主義是集中式處理。分散式處理的效率更高,所以獲勝。

2、政治學:逐漸把人類政治結構理解為數據處理系統。民主與專制,本質上是兩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不同機制。未來民主制度也可能消亡,原因不在於倫理道德,而是無法有效處理數據。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時代,政府的龜速跟不上科技的步伐。

3、歷史學:把全人類看做數據處理系統。每個人都是裡面的一個晶元,想要提高處理效率,可以有四種方式:A、增加晶元數量(提高人口);B、增加處理器種類(人類分工);C、增加處理器連接(貿易網路);D、增加現有連接的流通自由度(道路暢通)。

結合人類歷史:認知革命,開始將大量智人連接為數據處理網路;農業革命,人類晶元數量急升;5000年前到科學革命,文字、貨幣使人類晶元連接的更密切。科學革命后,信息在全球網路越來越自由的流動。

數據主義的第一誡命是:數據主義者要連接更多的媒體,產生更多有用的信息,使數據流最大化。第二誡命是:要把一切連接到系統,就連那些不想連入的異端也不能例外。

對數據主義來說,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信息自由流通的權利應該高於人類擁有並限制數據流通的權利。2013年,第一位信息自由的殉道者產生了,艾倫∙施瓦茨因為解密公開期刊資料庫被抓而自殺。

有些人其實願意成為數據流的一部分,就算是這代表放棄隱私、自主性和個別性。越來越多的藝術和科學創造是由所有人完成的,如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隨著全球數據處理系統變得全知全能,「連接到這個系統」也就成了所有意義的來源。

人文主義者認為要聆聽自己的內心,找出生存的意義。數據主義者則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意義,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記錄自己的體驗,分享到大數據流中,演算法便會找出意義並告訴我們該做什麼。

對數據主義的批評:生命究竟能不能簡化為數據流?生命存在的意義是否只是做出各種決策?

三、結語

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一邊,21世紀,數據主義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最後,萬物互聯只靠自己就有了神聖的意義。

人類的進化都是先改變想法,然後改變行為,從而改變我們的世界。古巴比倫,人們相信是星星在控制人的命運,後來基督教說,要按《聖經》的指導生活,接著人文主義說,聆聽自己的內心。21世紀,數據主義說,聽演算法的安排。

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的興起肯定將改變世界,但並不代表只有一種結局。

如果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則下面三項是最重要的趨勢:

1、科學正在逐漸聚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中: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

2、智能正在與意識脫鉤。

3、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很快就會比我們更更了解自己。

我們只知道大勢將至,卻不知未來已來。

2017年10月,沙特賦予美國漢森公司生產的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

2017年12月,深圳的無人駕駛公交車上路試行。

新科技的大潮席捲而來,除了學習,我們別無所依。

原創搜腸刮肚,但求轉發關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