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曾經不念「ái」?「癌症」和「炎症」曾經同音?

癌症是與人類歷史長期相伴的頑疾,至今仍然幾乎可以和「不治之症」划等號。有關癌症本身的問題,我完全是門外漢。本文只探討一個問題:「癌」這個字的讀音。

人們往往不會對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有什麼質疑,覺得從來如此,不必去深究,這就叫「百姓日用而不知」。「癌」這個字現在讀「ái」,似乎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問題。但是,甚至就在幾十年前,這都不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

先從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來看。漢字造字,有所謂「六書」,其中「形聲」是最大頭。漢字當中大部分都是形聲字。「癌」這個字,一看就是典型的形聲字。其中「疒」是常見的形旁,表示跟疾病有關。那麼剩下的「嵒」就應該是聲旁了,形聲字讀什麼音,主要看聲旁。這是個什麼字呢?

「嵒」是「岩」的異體字,看這個形象就是山上堆滿石頭的樣子。所謂異體字,就是一個字的另外一個寫法,所以,「嵒」跟「岩」應該讀同樣的音,就是yán。那麼「嵒」作為聲旁的「癌」,就也應該讀「yán」,可現在為什麼不是呢?

Advertisements

原來「癌」字之前的確是讀「yán」的。這個字歷史上出現很早,但是之前並沒有跟我們現在所說的「癌症」,也就是西文中的「cancer」聯繫在一起。是在近代的時候,日本人把西醫中的「cancer」翻譯為漢字的「癌」,後來中國人也就拿過來用。魯迅先生是學醫的,至少在他那個時候,「癌」這個字在中文裡就已經在使用了,而且也是用的我們現在熟知的義項。

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癌症」和「炎症」讀起來太像了!「炎症」,也是西醫的概念,但是跟「癌症」不同,「炎症」一般來說只算是小病,在老百姓的印象中,有了「炎症」,來點消炎藥,也就解決了。這跟「癌症」可是差得太遠了。比如大夫說一個人得了「胃yán」,那他得的到底是「胃癌」還是「胃炎」呢?這兩種理解的方式,對於患者和患者家屬來說,可是有著天壤之別啊!

Advertisements

有鑒於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民間就已經開始把「癌」讀作「ái」了。為什麼讀「ái」呢?因為有些方言會把「岩」讀成「崖」。今天「崖」這個字統讀為「yá」,但是它曾經也有一個音,就是讀作「ái」。記得某一版的《笑傲江湖》電視劇中,日月神教的總壇「黑木崖」,就被讀成了「黑木ái」。當時還以為是讀錯了字,後來才知道,這個字原本就有這個音。既然「崖」可以讀作「ái」,而「岩」又可以讀作「崖」,那麼「嵒」也就可以讀作「崖」,那麼形聲字「癌」,也就可以讀作「ái」了。

這一大圈,說起來可能比較繞,但是,語言的流變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發生了。到1961年修訂《新華字典》的時候,把「癌」的讀音定成「ái」,這也是順應了約定俗成的民眾習慣,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實,統讀的例子有很多,有很多過去讀某個音,或者好幾個音的字,後來由於人民的習慣發生了改變,標準讀音也就順勢作出了改變。比如呆(ái)板統讀為呆(dāi)板,確鑿(zuò)統讀為確鑿(záo),這都是這幾十年發生的語音變化,屬於正常的語言現象。這正是語言上的滄海桑田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