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養通養老提示:下狠心清理老人舊物

明明家裡生活條件不錯,有些老年人卻喜歡撿「垃圾」,被扔掉的舊物會不知不覺返回家中,有兒女小時候的衣服,有壞掉的收音機,甚至還有積攢了十幾年的布料、針頭線腦……捨不得丟棄、無意識地囤積,使許多老年人家裡被「垃圾」佔領。年底了,老年人不妨趁著除舊迎新的機會,給房子與心靈「排毒」。

囤積源於不安全感

老年人習慣囤積舊物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老年人從前大都過著苦日子,尤其是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的老年人,小時候經常吃不飽,稍微長大一些后,雖然能吃飽了,但物資依然短缺,上世紀70年代,買米、買面、買肉甚至買根麻花都要憑票供應。因此,不少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了精打細算,老了之後便捨不得扔掉舊東西。

Advertisements

二是子女逐漸離家獨自生活,家中多多少少會留下他們的生活痕迹。老人抱著「過年過節時,兒女回家還用得上」的心理,不願將子女的物件丟棄。

三是一些老人囤積舊物,並非單純為了以後用得上,而是一種心理需要。例如老人從緊張的工作崗位進入閑暇的居家生活,內心難免失落,面對變動的不安,往往下意識地抓緊不變的過去。如果老人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家鄉,到子女的城市生活,遠離了熟悉的朋友,就會更孤單、空虛。囤積東西就成了填補心靈空白的良藥,老人也因此感到穩定和安全。

  雜物讓人身心俱疲

囤積舊物會大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質量。台灣《零雜物》一書的作者菲莉絲指出,舊物容易造成火災、摔傷、壓傷等意外;還會積攢大量灰塵,滋生病菌、黴菌,容易引起過敏、呼吸道疾病等健康問題;凌亂的空間不利於家人朋友聯絡情感,不僅會讓朋友們抗拒「登門拜訪」,還容易產生家庭糾紛。

Advertisements

物質上的戀舊會帶來不便,精神上的戀舊卻能讓老人的心靈受傷。雖然多數老人囤積舊物的習慣還沒有發展到疾病的程度,但放任這種行為,就可能誘發情感失調,引起「囤積症」等心理疾病。

放下過去天地寬

近幾年,日本流行起「老前整理」,指老人最好在仍有體力、有精神、有時間的階段,將所有物品進行整理,才有機會安心養老,迎接優雅、清爽的下半生。「老前整理」的倡導者坂岡洋子建議,人到五六十歲時就要開始整理。

有些老人雖然渴望整理居所,但每次效果都不理想,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放下過去、展望未來。因此,老人不必急著丟東西,而是要先檢視自己的內心,放棄對過去的執念,放開對自己的束縛。老年人退休后,要坦然面對嶄新的人生,做自己情緒和生活的主人,不妨重拾年輕時為了事業、家庭而捨棄的愛好,多走出去跟鄰居互動、照顧孫子、參加社會活動等。這些都有助找回生活的重心,發現自己新的價值。當老人開始對新生活感到滿足,舊有的依戀自然就會慢慢消失,才有割捨過去的可能。

過了心理這道坎兒,就可以著手清理舊物了。菲莉絲建議,先將同類型的物品集中起來,一一檢視並進行取捨,那些無法保留或收納的物品要按「再生、轉手、捐贈、丟棄」等分類處理。例如用不上的舊傢具可以賣給廢品回收站;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轉送給親友,如果沒人要,就不妨捐出去;已經不能使用的舊物要果斷扔掉。

此外,子女也要幫老人保持居所的清爽整潔。一些子女孝順父母,每次看望老人都買一堆營養品、保健品等,即使老人吃不完也不斷地買。這樣做無形之中給老人增加了負擔。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