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寒熱藥方

張仲景是中醫方劑史上創製寒熱葯共用經典方劑的先師,今天,大家來了解一下寒熱葯共用組成的方劑:

寒熱並治法:該法是針對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表現為寒證和熱證同時存在的寒熱錯雜證,需要寒熱並治而採取的寒熱葯共用組方方法。其重要特點是:遣葯組方時,藥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

寒熱在表、里和半表半里

1.表寒里熱證

例:《傷寒論》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組成。方中溫熱葯麻黃、桂枝、生薑解表散寒,寒涼藥石膏清熱除煩。

2.表熱里寒證

例:《金匱要略》竹葉湯由竹葉、葛根、防風、桔梗、人蔘、桂枝、附子組成。方中寒涼葯竹葉、葛根發散風熱,溫熱葯桂枝、附子固護里陽。

3.半表半里兼表寒證

Advertisements

例:《傷寒論》柴胡桂枝湯由桂枝、黃芩、人蔘、甘草、半夏、芍藥、大棗、生薑、柴胡組成。方中寒涼葯柴胡、黃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陽邪熱),溫熱葯桂枝發散風寒。

4.半表半里兼里寒證

例:《傷寒論》柴胡桂枝幹薑湯由柴胡、桂枝、乾薑、瓜蔞根、黃芩、牡蠣、甘草組成。方中寒涼葯柴胡、黃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陽邪熱),溫熱葯桂枝、乾薑溫里祛寒。

寒熱在臟腑

臟寒腑熱證

例:《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由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大黃組成。方中溫熱葯乾薑、細辛、半夏溫肺化飲,寒涼葯大黃通利大便,泄胃熱。

臟熱腑寒證

例:《傷寒論》黃連湯由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蔘、半夏、大棗組成。方中寒涼葯黃連清心除煩,溫熱葯乾薑、桂枝溫散胃寒。

Advertisements

寒熱在同臟

例:《金匱要略》小青龍加石膏湯由麻黃、桂枝、芍藥、細辛、甘草、乾薑、五味子、半夏、石膏組成。方中溫熱葯桂枝、細辛、乾薑、半夏溫肺化飲,寒涼藥石膏清肺熱(肺中寒飲鬱熱)。

寒熱在同腑

例:《金匱要略》桔皮竹茹湯由桔皮、竹茹、大棗、生薑、甘草、人蔘組成。方中溫熱葯生薑溫胃陽,寒涼葯竹茹清胃熱(胃寒鬱熱)。

寒熱在異臟

例:《傷寒論》梔子乾薑湯由梔子、乾薑兩味葯組成。方中寒涼葯梔子清心除煩,溫熱葯乾薑溫脾散寒。

寒熱在異腑

例:《傷寒論》烏梅丸由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蔘、黃柏組成。方中寒涼葯黃連、黃柏清胃火,溫熱葯乾薑、細辛、附子、桂枝、蜀椒溫腸寒。

去性取用法:該法主要在治療某些純寒、純熱證時應用。即用溫熱葯治療寒證時,選用少量寒涼葯於其中,則此葯的寒性去,功用仍保留;用寒涼葯治療熱證時,選用少量溫熱葯於其中,則此葯的熱性去,功用仍保留的一種組方方法。其重要特點是:遣葯組方時,對某些藥物但取其功用,非取其性味。

寒葯去性取用

1.《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由大黃、附子、細辛組成。方中溫熱葯附子、細辛溫陽散寒,寒涼葯大黃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附子、細辛之熱性革除,保留其瀉下通便之功用。

2.《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由瓜蔞實、薤白、白酒組成。方中溫熱葯薤白、白酒通陽豁痰,寒涼葯瓜蔞實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薤白、白酒之熱性革除,保留其化痰散結之功用。

熱葯去性取用

1.《金匱要略》木防己湯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蔘組成。方中寒涼藥石膏、木防己清熱利濕,溫熱葯桂枝為去性取用,即其熱性被石膏、木防己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通陽行水之功用。

2.《傷寒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半夏、生薑組成。方中寒涼葯黃芩清熱止利,溫熱葯生薑、半夏為去性取用,即其熱性被黃芩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降逆止嘔之功用。

反佐法:該法是指在治療熱證的寒劑中選加熱性葯,在治療寒證的熱劑中選加寒性葯。這些加入的藥物,主要是取其在方劑中發揮「性味」的作用,從反面協助諸葯起相反相成之效的一種配伍方法。其重要特點是:遣葯組方時,對某些藥物但取其性味,非取其功用。

作引經之用

例:《傷寒論》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由甘草、乾薑、附子、豬膽汁組成。方中熱葯附子、乾薑逐寒回陽,豬膽汁苦寒作反佐,引陽葯直達陰分。

作監製之用

例:《金匱要略》黃土湯由黃芩、附子、灶中黃土、乾地黃、白朮、阿膠、甘草組成。方中熱葯附子溫中扶陽,黃芩苦寒作反佐,以監製附子剛燥之性。

作行氣之用

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由薏苡仁、附子、敗醬草。方中寒性葯薏苡仁、敗醬草清熱排膿消癰,微用附子作反佐,借其辛熱而行郁滯之氣。

作行血之用

例:《金匱要略》王不留行散由黃芩、蒴蓼葉、桑根白皮、王不留行、厚朴、芍藥、甘草、乾薑、川椒組成。方中黃芩、桑根白皮涼血止血,反佐乾薑、川椒之溫熱而行血瘀。

作降下之用

例:《金匱要略》柏葉湯由柏葉、馬通汁、乾薑、艾葉組成。方中熱葯乾薑、艾葉溫中止血,反佐柏葉、馬通汁之苦寒,使上溢之血抑之使降,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

以上即為寒熱共用的方劑組方,供各位同好切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