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焦慮?是不是感覺自己越努力,越焦慮!

你是不是很焦慮?覺得什麼都來不及?

別人8年前就買了房子,你來不及了;

別人炒股賺了300萬,你來不及了;

別人玩微博、寫公號成了大V,你來不及了;

別人網路直播成了網紅月入幾百萬,你來不及了;

你想去追,卻覺得即使現在開始起步,都已經太晚了。

你覺得什麼都比不上

學校大一的學弟學妹,都已經出書了,而你還一事無成;

部門剛來的新人,95年的,寫的報告比你還厲害;

當年比你還挫的同學,創業了,據說公司估值上億;

每天睜開眼睛醒來,你發現,又有人超過你了;

你對現狀不滿,又不敢改變……

競爭加劇了我們的焦慮

現在成名的渠道越來越多,賺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但那都是給別人的,自己吭哧吭哧地埋頭苦幹,卻拍馬也追不上,而社交媒體的發達,讓這種競爭更加赤裸裸,更加實時呈現。

以前,你可能不會第一時間就知道你的老同學發達了,你的前任找了個大款,你的前同事跳槽進了某某大公司。現在有朋友圈、有微博,如果有人進了某某大公司,第一時間發條消息,你可能就比他媽還更早知道這個消息。

不知道,倒還罷了。

知道了,就會焦慮。

我們的參照系越來越厲害,導致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

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放在一次次PK當中,我們一次次又敗下陣來。

在這種比較中,焦慮感越來越重。

一位剛入職的新人小C,他以前寫過兩部網路小說,年初被招到一個編劇工作室,本來很期待,因為做影視就是他的夢想,現在他終於可以離夢想這麼近了。結果去了兩天,他就蔫了,因為周圍的同事實在太厲害。

同事A,剛參與過一個院線大電影的創作,他之前的導師是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同事B,在國內某影視學院拿了電影碩士學位之後,又在香港浸會大學、美國UCLA分別拿了電影碩士學位——足足三個碩士學位。

相比之下,小C的經歷實在拿不出手,更可怕的是,新來的實習生,96年的,比他小7歲,但是閱片量驚人。開討論會的時候,無論說到多冷門、多古老的電影,比如黑澤明的《裊裊夕陽情》、伍迪·艾倫的《zelig》,她都立馬能搭上話,並且能記住其中的橋段和對白……

如果說,只是被前輩秒殺,那還可以接受,但是被新來的後輩完爆,實在是太受挫了。他越來越焦慮了,晚上回家焦慮得什麼都做不了,電視電影都看不進去,微博、朋友圈也沒有心思刷,全副身心都拿來焦慮了,晚上焦慮到睡不著。第二天早上,給自己加油打氣,說,今天情況也許會好一些。結果人家每天都在進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一段時間下來,他不想上班,站在公司門口,需要深呼吸,才敢走進去……

他自問自己並不是不努力,他也每天儘力在跟上大家的步伐,但是,越努力,越焦慮。

陷入焦慮狀態該怎麼辦?

首先你要分清楚,你到底是焦慮,還是急功近利?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越努力越焦慮呢?因為你急於求成,你想越過整個過程,快速得到結果。但事實上,任何行業都需要至少1萬小時的積累,你不想承認這個規律,你希望自己努力一個月,就趕緊成為鑽石大亨,但是成不了,你就更沉不住氣了。

一些職場新人或者實習生,進單位就想立馬被重用,任何初級工作都不想做,覺得屈才,成天就想搞個大新聞,一夜成名。他們動不動就說,我同學已經出書了、我師兄師姐已經月入幾十萬了,我還在這打雜,我很焦慮啊,我必須要快速趕上他們啊。但是他們從來沒想過,他們的同學、師兄師姐比他們早起步很多年,人家有長時間的積累,而自己沒有。他們只會覺得,別人只是運氣好,自己明明更有才華,只是差一個機遇。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浮躁,以及急功近利。其實你更該比較的是昨天的自己,如果你今天學了新東西,你就已經在進步,所有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物,都來自於每一天細小的進步。

不要陷入焦慮這種情緒本身

你這麼焦慮,你覺得跟其他人的差距有哪幾點?

你把自己未來的規劃列表了嗎?

你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了嗎?

你閱讀量不足,你有做到每周至少看一本書嗎?

你覺得自己不懂科班知識,基本的編劇教材你都看完了嗎?

其實你要相信自己,你是可以打敗焦慮的,你沒有那麼無能為力,想明白自己缺什麼,缺什麼就去補什麼,一次做不完就分好幾次,一年做不完就多給自己兩年時間,所以不要寬泛地談焦慮。

接受焦慮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帶著焦慮去不斷學習和進步,不要過分地追求結果,不是每一個結果都可控, 但是努力過程中的美好體驗和有趣探索,是我們可控的。而你每一步都很努力去做,不可能沒有好結果。

就像紀伯倫說的,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尋找愛情,只是去愛;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長,只是去修鍊;一切才真正開始!

愛貸金服官網:www.aidai.cc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