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精髓——不治己病治未病

中醫注重內在的調理養生是不爭的事實,而中醫里最為推崇的境界為「上醫」,即我們常說的「防患於未然」,及早地消除疾病隱患,保障身體免受疾病因子的侵害 。

「治療未病」是中醫所倡導的思想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在「治未病」的前戳是「聖人」和「上工」,而不是粗淺知曉一點醫理就能治未病。 在疾病產生后採取採用一些手段去治療,就像口渴之後採取鑽井,戰爭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的道理一樣,這句生動形象地點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對什麼是"治未病"?還可從《素問·刺熱》篇找出應有的答案:「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這裡所指的「病雖未發」,是指人的內部機體已經存在輕微隱患但外部沒有特殊顯症,即尚處於無癥狀或癥狀尚較少、較輕的階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亞健康」狀態,這種潛病態是可以在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進行質變的,也就意味著它可發展成為某種具有明顯癥狀和體征的疾病。

Advertisements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治未病」應當是指醫術高超的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的基本行醫形式,再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總結,檢測歸納出客戶的實際的健康狀態,由此進行一些防止干預手段,阻止這種病狀潛移默化地延續,使其朝著健康的狀態轉化,這個過程稱為治未病。中醫養生的精髓就是「不治己病治未病」,先不去關注生病的這個臟器,而是去治療沒有生病的臟器。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得了胃病,就先把胃病放在一邊不治,而是要屢屢清楚,造成胃病的原因是什麼,這其中涉及的器官以及它們功能是什麼。脾胃屬土,所以脾胃為萬物之母,生化之源,它據於人體中軸,脾胃衰則身體衰,脾胃衰敗則百病叢生。這就是中醫學的分析原理所在。

究其根本,「治未病」其應當屬於養生保健和對於疾病早期治療干預的範圍。只要我們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防微杜漸,而不是等到疾病泛濫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襲來時才去進行疏導。沒有疾病的人生才是真正有趣味的人生,但是萬事不如意為人生常態,我們只能在萬物更迭的規律中儘可能去把握真諦,及時治未病。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