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你是哪一種?

大多數的人對失眠都不陌生,因為很少有人從小到大,從未有過失眠的經驗。如果失眠是屬於短暫性的,那倒還好,大不了把失眠的那幾天當成是去山上看流星雨的日子,或是趁機看很久沒看的VCD,或是索性倒回時光隧道,放首輕音樂,斜靠在長沙發上,任由思緒回到好久以前,仔細去回顧人或事所留下的各種痕迹。這樣的失眠情境隱含著幾許浪漫氣息,不過,站在專業醫師的角度,他們對於失眠的現象,可是抱持著非常慎重的態度。

急性失眠VS.慢性失眠

一講到失眠,醫師們直覺的聯想是,要先分辨失眠的種類,究竟是屬於急性失眠,或是慢性失眠?醫師表示,所謂急性、慢性的失眠有兩種分法:一種是以3個禮拜做標準,也就是說持續失眠的時間在三個禮拜以內的是急性失眠;而超過3個禮拜以上的是慢性失眠。另一種說法則是,失眠的時間為期1個月以內的是急性失眠;1〜6個月的是亞急性失眠;超過6個月以上的失眠則是慢性失眠。

Advertisements

失眠狀況何其多

一樣是失眠,表現出來的狀況卻迥然不同。醫師解釋,以學理來看,單單是睡眠的疾病就有70、80種,有些人的失眠純粹是起因於生理疾病;有的人是睡得太少,有的人則是睡得太多,甚至有人在睡覺的時候,因為呼吸問題,以致無法一路順風,睡到天亮。

除了生理因素以外,精神、心理因素是不是也會造成失眠?醫師指出,精神或心理壓力會不會造成失眠,答案是肯定的。以精神科的門診為例,八、九成的病患有睡眠問題。失眠型態的表現方式,包括「整夜嚴重型」、「早醒型」、「片斷型」和「做夢型」。其中「整夜嚴重型」的人,是入睡困難,根本無法進入睡眠狀態;「早醒型」是早上四、五點,天還沒亮就醒過來,但一醒來,即使再怎麼想睡也睡不著;「片斷型」的人,睡眠斷斷續續,無法進入熟睡狀態;「做夢型」的人,明明整夜都躺在那兒,看起來睡得「好好的」,其實一整夜腦海里都在「演電影」,並沒有真正的休息。

Advertisements

何時要就診?

無論生理或心理的因素,究竟出現什麼樣的癥狀,失眠者應該就醫?醫師認為,一般來說,急性失眠因為患者出現癥狀的時間短暫,所以還不需要到就診的階段。可是,如果是慢性失眠,不管睡得太少或太多,原則上都應該去求助醫生,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才不會因為長期失眠,影響身心健康。

相對於一般人的失眠,精神科看待病患的失眠症,可說是特別重視。醫師認為,精神科醫師之所以特彆強調病患的睡眠情況,是因為睡眠是人最重要的休息活動,睡眠不足不僅會使人覺得倦怠、疲憊、易怒、為了小事而煩躁生氣、做事不專心,有的人還會情緒亢奮,有很多計劃,處於一種非常不安的狀態。對精神病患來講,一旦精神出了狀況,首先出現的徵兆就是失眠、睡不著覺,接著才會有其他的癥狀。

睡眠長度是精神科治療失眠的重要指標,只要病人的睡眠情況不錯,緊接在後的治療步驟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

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關注我們的微信號:GSK68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