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day , every味

Everyday , every味

年逾四十的我,

越發死守交往一、二十年的老友,

越發對常去的餐館專情如一,

越發只點那幾道再熟悉不過的「保險」菜。

可架不住身邊大多數餐館的短命凋零,

到頭來,

還得在自家下廚安撫受傷的心。

更何況,

外食的安全衛生之患,

讓自家的廚房榮升成為green zone。

拜物流空前繁榮所賜,

托網路萬能靈通之福,

讓我們可以心中有菜譜再去選食材,

也可以手中有食材再去搜菜譜。

然而,

同一道菜總是有眾多版本的菜譜,

張家紅燒肉、李家紅燒肉各領風騷。

我向來對菜譜中物料配比的數字視而不見,

全然憑藉自己的理解與想象,

跟著感覺走。

菜譜是骨,

自家自煮自己操作是皮肉,

於是才會有屬於自己的口味。

就蛋炒飯而言,

我始終未能「克隆」出媽媽的味道,

Advertisements

那銘記於心的來自兒時的味道。

木心先生有詩云:

「才能、心腸、頭腦,缺一不可,

三者難平均;

也好,也就此滋生風格。」

同理,

食材、火候、調味,缺一不可,

也就此滋生紛繁味道。

萬千的食物主材、輔料、香料、調料,

排列組合、加減乘除,

可自己屬於鈍感十足的慢熱型,

需屢屢嘗試方能熟悉記下之前陌生的一款。

混煮亂燉、縱貫南北、交互東西,

經常吃到連自己都會皺眉的怪怪之味。

但期間夾雜著驚艷的發現,

就此選評出一組又一組的好搭檔,

這全仰賴自己的無知無畏的無法之法,

亂象里覓規律,

偶然中尋必然。

無論大宴小餐,

如同營造一個工程項目。

從立項、構想、籌措、徵詢,

到調研、規劃、設計、採購,

再到預備、實施、出品、陳放,

當然還少不了善後、總結與檢視。

Advertisements

縱然總想用擺盤的美態來掩飾孱弱的功力,

但自認為基本已經擺脫了對器物的追逐迷戀,

基本認清了形式花樣都是浮雲,

味道才是本真的道理。

這不,

自家小侄對於我苦心打造的自創菜式,

雖婉轉地給出了,

「下次還是做西紅柿炒雞蛋吧」的評語,

但難掩對我那忽高忽低的手藝的不買賬。

人生需要一點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但人生絕少不了柴米油鹽。

投身廚房,

要的是耐煩耐勞,不急不躁,

要的是溫不增花、寒不減葉的坐懷不亂。

一餐一餐中,一道菜一道菜里,

照見自我,慢慢生長,成全自己。

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看似周而復始的枯燥日常,

自然有人將其視為當下的苟且,

可沒有苟且,又哪來的遠方。

把日常的「苟且」過得盡心儘力,

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詩和遠方」。

走過的路是不會騙我們的,

吃過的鹽也不會騙我們,

下廚吸進肚子的油煙更不會騙我們。

陳松

2016.7.22於冰城泉齋

陳松

1975年生於哈爾濱,號泉齋主人,獨立設計師、書畫研修者、自由撰稿人。1997年大學畢業后從事室內設計至今,近年主攻水彩畫創作,創辦自媒體平台【泉齋小作】,並實踐將原創藝術與空間設計相結合。

關於【泉齋小作】:凡心所向,素履可往。與情投意合的朋友們分享泉齋主人陳松的設計、繪畫、攝影、書法、篆刻、美食等藝術作品及相關文字,增添美好,寄放想象,投射認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