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安陽之含蓄的彰德府城

彰德府的名氣,不要說殷鄴了,甚至比相州還要低一些。歷史課本上介紹過「相州軍刀」;《精忠岳飛》中黃曉明高呼:「我乃相州湯陰人!」也不禁讓廣大安陽人為之一振。那麼彰德府,有什麼比較出名的人或事兒呢?筆者一時間也有些茫然了,還是追根溯源,先說說彰德府的歷史。

在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政府升相州為彰德府,隸屬河北西路,下轄安陽、湯陰、臨漳和林州。至此,彰德府登上歷史的舞台。尷尬的是,在那個年代,安陽人不是大宋子民,而是接受大金的統治。當然,金也好,宋也罷,都是中華。

後來元滅金,元政府把彰德府改為彰德路,隸屬中書省。到了明洪武元年,明大將徐達攻克彰德路,攻下后即屬設在汴梁的中書分省管轄,之後明政府改中書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又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從此彰德府屬下各縣歸河南布政使司管轄。

Advertisements

現在,河南高考分數線一般比河北高一點,但這「一點」卻會讓不少考生無法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有些家住安陽北部的家長感嘆:「唉,咱家往北搬個十幾公里,孩子就不用復讀了。」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是不是要去明朝找朱元璋談談去呢?但考慮到朱元璋喜怒無常的性格,筆者認為還是算了。

再後來,辛亥革命后,廢彰德府留縣,彰德府歷史宣告結束。這個需要補充一下彰德府區劃知識:彰德府所轄好多個縣,其中政府駐地在安陽縣境內,可以說安陽縣的中心就是彰德府城。辛亥革命后,彰德府被廢,那段時間,老彰德府城就成了安陽縣城。彰德府對外地人有些陌生,但是對於安陽老城人,卻是無比親切的。安陽市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安陽老城基本保持了彰德府城的輪廓。「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衚衕」,聽著就有深度;文峰塔、小白塔、高閣寺、鐘樓,看著就有底蘊;扁粉菜、粉漿飯、三不粘、安陽三熏,聞著就有食慾。不得不說,殷鄴離我們太過遙遠,彰德府文化才是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安陽人最深的一段文化。單從地產項目來說,彰德天階、彰德府威尼斯印象、南大街等,都和彰德府有關(雖說這些項目或多或少都出了些問題吧)。而殷商、鄴城,卻幾乎只能在旅遊景區看到它們的名字,仔細想想,安陽市一中旁邊有一家鄴風琴行,但那不是地產項目呀。至於相州,之前有家相州賓館,好像是已經停止營業了。

Advertisements

不過,也正因為彰德文化太接地氣吧,在彰德府被撤銷之初,老城建築並沒有被視作文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留。這可以理解,老房子還有人居住,且太過陳舊甚至都成危房了,那麼房主人翻新或者拆了重建不也是理所應當嗎?但老彰德的容顏,也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弄花的。據說六七十年代,古城牆還不止是三角湖公園那一段;據說六七十年代,老城裡的古塔、古宅子比現在要多很多;據說六七十年代,老城的氛圍還真跟著現在北京老衚衕差不多。現如今,北京老城一套四合院都是上千萬級別的,別看《老炮》里的六爺兩三千塊都得借,如果真把房子賣了,那兩三百萬都不是問題,當然除非六爺是傻子,否則他不可能把房子賣了。而安陽老城的院子可就沒有那麼值錢了,拆遷改造和市裡城中村沒多大區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句話用在這裡可能不太恰當,但對於那些已過知天命的年紀見證了老城變遷的老城人來說,反倒是更加貼切了。

現在安陽老城已經開始重新規劃,也定下了以修繕和保護為主的基調,筆者衷心希望,安陽老城能夠重現昔日的輝煌。論古的,安陽比不過北京西安,論新的,安陽比不過上海深圳,但這就是安陽,獨一無二的安陽。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彰德府,有什麼比較出名的人或事兒呢?

明朝的郭朴是比較有名的。他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是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因為明朝是內閣制,沒有宰相一職,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主相),入閣的郭朴就相當於副相了。郭朴一貫秉公辦事、惟才是舉、知人善任。《明史》稱郭朴「為人長者」(德高望重的人)。清朝的許三禮也是彰德歷史上的名人,他是順治十八年的進士,從知縣做起,官至兵部督捕右侍郎(四品),同時他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著有《政學合一集》、《彰郡逸志》。至於比較著名的事兒,那就是袁世凱洹上垂釣了。宣統帝繼位,攝政王載灃解除了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便回到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賦閑垂釣的生活,其實他在暗地裡繼續關心著政事。後來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可能由於安陽是袁世凱的福地吧,所以他去世之後也葬在了安陽,這也導致不少三角貓的歷史愛好者以為袁世凱是安陽人。

以上的人和事兒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也可以是說百度一下就知道的。筆者介紹這些,一是想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二是希望引起廣大安陽人的興趣去積極學習和了解彰德文化。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安陽老城可以改造成為開放式的景區,每天前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無論是住著拐杖的老人還是背著書包的小學生,都能夠為遊客講述這彰德府城的故事……

作者:古城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