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洛到馬未都——也談審美的層次

大概是受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影響,一直想給審美搭一座金字塔。實際上,這方面很多人是早有說法的。前幾天聽馬未都先生的節目,他說審美的四個層次由下往上依次是:初級——艷俗:比如農村的大花布被單,流行歌曲,好萊塢大片等;中級——含蓄:比如唐詩宋詞等;高級——矯情:比如畢加索的畫;頂級——病態:比如纏足、金魚、太湖石、病梅,哈巴狗等。

他講的不無道理,讓人很受啟發。但是,與我的認識角度可能還有一些差異。我的劃分由低及高是這樣的:

一是本能之美。所有人天生都有美的意識,天然的美醜判斷可能存在於我們DNA里,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一切審美的基礎。

二是從眾之美。從眾是一切生物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人類更是如此,一個說美,另一個人附和,擴散開去,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成了流行美。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事物一時被認為很美,但很快就被翻了過去。從眾的流行美始終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s

三是教化之美。人的審美是不單純的,會揉進了很多社會要素。人們會把通過道德教育、傳播規範甚至社會管控機制來確立滿足社會整體需要的美學觀念,從而矯正那些有害於社會或集體發展的觀念傾向。馬先生所說矯情和病態美大概必須在社會尚可以容忍的情況下,才可以存在。當然現代社會總體上還是比較寬鬆的。因此,絕大部分的美學教育著作都必須強調真、善、美。

四是藝術之美。藝術就是人類因為追求美而形成的專業化形式、載體和成果。而藝術是有門檻的,往往門檻越高,藝術含量越高,至少是人類追求美的努力程度越高。同時,這些藝術的專業化成果會不斷積累、轉化。達到藝術之美階段,即使是一個相關看客,也是必須經過相當的訓練才能實現體驗。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應當指出的是,任何藝術形式的興衰存亡,與時代變化、科技進步、社會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永恆的也許只有藝術之心。

Advertisements

五是半夢半醒之美。只有那些能夠把現實與夢幻、實踐與想像、人性與超人性完美結合的美,才是頂級之美,無論它什麼形態的。

應該說明的是,這五個層面僅僅是根據認識美的程度來界定的,而不是美的絕對含量。什麼是美?特別什麼是美的經濟價值,更多時候是人和社會的價值觀決定的。

以上僅為個人的理解,一家之言,如有冒犯二馬先生及不同觀點的童鞋,敬請諒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