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飲水量有講究,並不是都要多喝水!

大多數人認為平時多喝水有利於身體健康,患病服藥時喝水當然越多越好;也有人認為吃藥喝水多少無所謂,只要把葯服下去就會發揮藥效,因此圖省事「干吞」了事。事實上,藥物的療效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服藥時的細節,比如服藥時間、服藥時的姿勢、服藥時的飲水量等等。其中,服藥時的飲水量往往容易被忽視。

服藥須喝足量水

服用大多數藥物時應飲用足量的溫開水(約200毫升),患者一般應先喝一口水潤喉,服藥時再飲足量的水,可增加藥物的胃排空速率,使藥物快速到達小腸,提高藥物在小腸部位的吸收。例如,服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利塞膦酸鈉片時需用200ml白水送服,使其儘快將藥物送至胃部,減輕對食道的刺激。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不要干吞藥片,以免藥片尤其是膠囊黏附於食管壁損傷食管黏膜,甚至將食管靜脈劃破,造成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

Advertisements

並非服藥都需多喝水

我們知道了「吃藥須喝足量水」,但是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藥物服用時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藥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不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則會降低藥效,甚至失去治療作用。比如下面的幾類藥物:

胃黏膜保護劑: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后,在胃部形成保護層,如大量飲水則會稀釋藥物,使覆蓋在受損胃黏膜上的藥物顆粒減少,保護層變薄從而影響療效。如枸櫞酸鉍鉀片用30-50ml溫水送服,且服藥后30分鐘內不宜進食飲水。

止咳糖漿類藥物:粘稠的止咳糖漿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於病灶,若服藥后立即大量飲水(特別是熱水)則會沖淡咽部的糖漿,降低局部藥物濃度,影響藥物的止咳效果,因此一般在服用糖漿類藥物后30分鐘內不宜飲水,以免影響療效。

Advertisements

某些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此類藥物需要迅速起效,如硝酸甘油、復方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等,藥品通過舌下含服,經舌下靜脈吸收后迅速發揮作用,一般含服后30分鐘內不宜進食、飲水,否則可能影響到藥物的吸收。

特殊藥物需大量飲水

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物,如化療藥物氨甲喋呤、氟尿嘧啶等,服用時加大飲水量以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

另有一些藥物的排泄過程比較特殊,服用期間亦須大量飲水,如磺胺類藥物排泄時易在尿中析出結晶,損傷腎臟及泌尿系統,服用時應大量飲水並鹼化尿液。例如,每次服用磺胺嘧啶片時均應飲用足量水分,服藥期間也應保持充足進水量,使成人每日尿量至少維持在1200ml以上。如療程長、劑量大時還應同服碳酸氫鈣鹼化尿液。

抗痛風葯如苯溴馬隆、別嘌醇等藥物需要在服藥后大量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在1500ml-2000ml),以免在排泄的尿中由於尿酸過多導致尿酸結晶。抗尿結石葯如中成藥五淋化石丸服藥后宜多喝水,保持尿量在2500-3000ml,減少尿鹽沉澱的發生。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膠囊劑時,因膠囊的主要材質明膠遇水易變軟變黏,服用后易附著在食道壁上,藥物釋放后局部濃度過高,造成食管損傷甚至潰瘍。因此,送服膠囊時要多喝水,以保證藥物確實被送達胃部,飲水量應不少於300毫升。

綜上所述,口服給葯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給藥方式,但是在服藥過程中,需要結合所服藥物的不同性質,選擇合適的飲水量,從而保障口服藥物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