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讓你少吃肉,那該怎麼補充蛋白質呢?(關於蛋白質的四大困惑)

到醫院一檢查,發現自己已經悄然徘徊在「三高」人群的邊緣,於是,醫生向你發出了「少吃肉」的告誡。就算能耐住嘴饞,你擔心的卻是,少吃了肉,蛋白質不夠怎麼辦?

雖然說豆類里也有蛋白質,但大家不都說,植物蛋白不如動物蛋白的營養更高,肉吃少了,會不會營養不足?

那就讓有醫靠來一一解答你的這些疑慮吧。

一、動物蛋白雖好,不是肉里才有

動物蛋白的營養比植物蛋白更完全,這個說法沒毛病。

人體內的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構成,其中,12種氨基酸是人體可以通過自身的生化反應合成的,稱為「非必需氨基酸」。

還有8種氨基酸呢,人體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提供,稱為「必需氨基酸」。在豬肉、雞肉、魚肉這些動物蛋白中,一般都含有人體的「必需氨基酸」,而植物蛋白卻往往只含有其中幾種。

Advertisements

但動物蛋白不是只在肉里才有,在雞蛋、牛奶、酸奶、蛋製品和乳製品里,也有含「必需氨基酸」的動物蛋白,所以,即使吃肉的量少了,甚至不吃肉,也可以從蛋奶中補充動物蛋白。

二、它們的蛋白含量「秒殺」肉類

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肉里是含蛋白質最多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

100克肥瘦參半的豬肉,蛋白質的含量為10克左右,鯽魚是13克,牛肉是20克,雞肉是21-22克,再看看下面這些食物里蛋白質的含量,完全可以「秒殺」肉類。

100克蠶豆里,含至少28克蛋白質,青豆是37克,黑豆最高,49.8克,連豆製品的含量也超過肉類,100克腐竹里含24克蛋白質,千張含35.8克蛋白質……

總的說來,豆類及豆製品中,蛋白質的含量範圍保持在20-50克/100克,平均值遠超肉類。

Advertisements

至於說到蛋白質的質量,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質量較高的,除了蛋氨酸含量略低外,其餘7種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較豐富,如果你的食譜中少了肉,完全可以用豆類加上蛋奶來完美代替。

而且,豆類食品幾乎已經是公認的「三高狙擊者」,199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發表聲明:每天攝入25克大豆蛋白,有減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三、很少人知道,它們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

如果說,知道大豆蛋白的人很多,那下面這些食物就是蛋白質家族中的「隱形富豪」了。

紫菜:每100克紫菜中含28.2克蛋白質

燕麥:蛋白質含量達15.6克/100克,並且均衡含有8種「必需氨基酸」

生花生:蛋白質含量高達26.3克/100克

南瓜子:33克/100克

杏仁:25克/100克

……

在這些食物中,南瓜子、花生都屬於堅果類,這個類別的食物是隱形的蛋白質倉庫,平均蛋白質含量範圍在15-35克/100克的範圍,完全可以和肉類媲美。

並且,它們除了蛋白質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一些特殊的營養物質,比如花生中的輔酶Q10在低氧環境下也能夠保護心臟,其中的白藜蘆醇能夠改善大腦的血流量,南瓜子中的植物甾醇能夠降低人體中壞膽固醇的含量,也可以有效地預防癌症。

堅果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當零食吃,也可以和蔬果搭配做菜吃,比如:

1、在蔬菜中加入核桃、花生等一起煮湯。

2、炒蔬菜中加入烤花生、腰果替代肉類,如西芹腰果。

3、在低脂冰激凌或凍酸奶上灑少量堅果。

4、在蔬菜沙拉中拌入花生或山核桃等堅果,來取代雞肉、牛肉。

除了堅果外,主食類的蛋白質也常被忽視,100克大米中含有7-8克的蛋白質,100克麵粉中含有9.9克蛋白質,雖然糧食中的蛋白質氨基酸種類不完全,但是,它們的相互搭配可以取長補短,比如玉米加大米,可以湊齊八種氨基酸,小米和大豆同樣也可以。

四、你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

我們往往擔心自己的蛋白質攝入不夠,卻從不擔心蛋白質攝入過量。

事實上,後者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問題。

我國最新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推薦:成年女性每天蛋白質攝入量是55克,男性65克。

要達到這個量難嗎?

我們來算一算:每天吃半斤穀物,含蛋白質約20克; 畜禽肉類1~2兩,就含蛋白質約15克;2個雞蛋含蛋白質14克;2兩豆製品含蛋白質約20克;300毫升牛奶含蛋白質約9克; 這樣算下來,蛋白質就有78克,即使不吃肉,用堅果、豆製品來代替肉類,就可以替換成:1兩豆類,1兩堅果。(蔬菜和水果中其實也有少量蛋白質,但因為含量較低,所以在這裡就忽略不計算了)

所以只要一日三餐正常飲食,要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其實並不難。

再看看一項針對我國居民的蛋白質攝入量所做的調查:早在2009年,我國男性和女性平均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分別達到70.4克和60.9克,早已經超出了標準量,絕大部分人並不存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問題。

我們反而應該擔心,蛋白質攝入過多帶來的問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重腎臟負擔和增加鈣的流失。

所以,即使少吃肉,也用不著擔心缺蛋白質,更沒必要花太多錢去買蛋白粉,均衡飲食,全面地、有節制地攝入營養,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