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灸法理論:提倡灸法可用於保健

孫思邈灸法理論

孫思邈(約公元581年~682年),隋唐著名的醫藥學家,博通經史百家,通曉臨床各科,廣收醫學文獻,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對應用灸法相當重視,將之列為針法、湯藥三大法之一。他對灸法的應用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對孫思邈灸法的貢獻概述如下。

1.指明施灸的順序和時機

《千金要方·灸例》謂:「凡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指出施灸的先後順序,多是先陽后陰,則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先上後下,則可引火下行;先左後右,陽在左而主升,陰在右而主降。遵循此規律,才能達到平衡陰陽、提高療效的目的。如《備急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治中風:「先灸百會,次灸大椎,次灸曲池,次灸間使,次灸足三里五壯」,但同時須因病制宜,不可拘泥不變。如治療脫肛,先灸長強以收肛,后灸百會以舉陷,用此順序效果更加。

孫氏認為,在正午以後施灸為最佳,因此時陽氣正旺而陰氣未至,灸之則療效較高,而午前或清晨,谷氣尚不足「令人癲眩」,則不宜施灸。

2.提出掌握灸量的具體方法

(1)不同部位灸量不同

孫思邈對不同部位的灸量不同,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記載有「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腕踝關節以下穴位壯數多在三、五、七、九壯。腕踝關節附近及至膝關節部灸量多在十至五十壯之間。軀幹部穴位灸量多在百壯以上。《積氣第五》云:「奔豚,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又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因「諸陽之會,皆在於面」,顏面部灸量最少。如《灸例第六》中云:「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

皮膚病症灸量大多較少。卷三十中「治凡身諸處白駁漸漸長似癬,不瘥方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未瘥報之。」治療瘰癧有「一切瘰,灸兩胯里患處宛宛中,日一壯,七日止,神驗。又灸五里、人迎各三十壯。又灸耳後髮際直脈七壯」。

(2)患者年齡、疾病性質及病情輕重不同,灸量也不同

年壯者宜多灸,年幼及年老者不宜多灸。《灸例第六》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於方數。其人老小贏弱者,可復減半。」

以熱為主的疾病灸量宜少,以寒為主的疾病灸量宜多。如同灸心俞穴,《心虛實第二》云:「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賊風第三》雲「治心風寒方:灸心俞各五十壯」以實為主的疾病灸量宜少,以虛為主的疾病灸量宜多。如同灸肝俞穴,卷十一虛證「肝虛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壯」實證「治碎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灸肝俞二處各七壯」。

病情輕者宜灸少,重者灸多。《鼻病第二》載:「治鼻出血不止,衄時痒痒,便灸足大趾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

(3)艾柱的大小反應灸量大小

《千金要方》里對艾灶大小做了詳細的描述,書中指出「灸有三分」,「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灶乃小作之,以意商量」。指出灸灶根要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大小。大艾灶產熱多,刺激度大,多用於成人、體壯者和肌肉豐滿處;而小艾灶產熱少,刺激相對較小,多用於小兒、體弱者及肌肉淺薄之處。如「小麥大、鼠屎形、雀屎大」等。

3.增加了灸法的種類

(1)發展了隔物灸

孫思邈主要應用隔附子、商陸、葶藶餅、蒜、豆豉、燕、黃土、麵餅等8種隔物灸法。用隔附子灸治療癰疽,隔商陸灸治療頸漏,隔蒜灸治療痕癰,隔豆豉治療發背及癰疽腫潰未潰,隔蒜治療惡露瘡。如「治癰肉如眼,諸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即瘥。」以上幾種孫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法,被後世眾醫家採用,有些方法至今尚為臨床廣泛應用。

(2)加藥艾灸

孫思邀根據不同的病證,創造性的在艾中加入一定的藥物,補充了單用艾作為灸用藥材的不足。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療瘰癧,「以艾一升,熏黃如棗大,乾漆如棗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灶灸之,三七壯止。」還首載了竹茹灸治療疔腫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治痕癰破潰者,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壯」。艾中摻葯是對《內經》葯灸療法的進一步發展,擴大了灸法的適應證和治療範圍,對後世葯艾條灸、雷火針、太乙針的出現都有很大的影響。

4.擴大的灸法的治療範圍

(1)灸治熱證

孫思邀認為灸法除用於虛寒證外,還可以用於熱證的治療。《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書共提及熱證灸法67首,臟腑實熱、濕熱為患,熱毒蘊結之證,均可用灸法。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風游毒熱腫…急灸之立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五淋,灸大敦三十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內寒,灸第二十二」等認為灸法可宣洩實熱、清化濕熱、發散鬱火。

這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熱證可灸已逐漸為更多的人所驗證接受。但由於熱症的範圍甚廣,是否全部可灸,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

(2)灸治急症

孫思邀也力主急症用灸,認為「凡百所苦,皆須急灸之,慎勿忍之停滯也」如「治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橫紋隨年壯,立愈」,為灸治中風急症的一大特色;又如「灸梳汗出熨之」,為治眾蛇毒方「火灸蠟以灌瘡中」,為治犬嚙人之方,在所咬處用灸法,火熱能使其毒性蛋白凝固、破壞。

5.提倡灸法可用於保健

(1)未病先防

注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是孫思邈的重要學術思想。他說:「上工醫未病之病…神工則深究萌芽」。孫思邈首次提出了預防疾病的保健灸法,謂:「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病濕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風」條下,他提出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7穴預防中風。現代臨床的三伏灸、藥線點灸、雷火灸等方法,應用在不同的保健防治領域,拓展了灸療養生的範圍。

(2)已病防變

患病之後,孫思邀主張及時治療,曰:「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還告誡:『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重視早期治療是孫思邈的重要學術思想。《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風毒腳氣「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複發也。」可見灸用於已病防變能使病「不複發」現代實驗證明,艾灸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促進抗體的生成,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固。疾病初起,及時艾灸可扶正祛邪,抑制病情發展。

你可能會喜歡